• 退针 tuì zhēn

    退tuìzhēn

    针灸时,针入体内一定的部位后,逐渐由深至浅,退至皮肤表面以下,称为『退针』。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四·四明高氏补泻 【文】 杨继洲

    《素问》补肾俞注云:“用圆利针,临刺时,呪曰:‘五帝上真,六甲玄灵,气符至阴,百邪闭理。’念三遍,先刺二分,留六呼,次入针至三分,动气至而徐徐出针,以手扪之,令患人咽气三次,又可定神魂。”泻脾俞注云:“欲下针时,呪曰:‘帝扶天形,护命神灵。’诵三遍,刺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针。”按:呪法非《素问》意,但针工念呪,则一心在针。《拔萃》云:“泻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人咳嗽一声…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四·神应经补泻 【文】 杨继洲

    泻诀直说:宏纲陈氏曰:『取穴既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针于穴上,令患人咳嗽一声,随咳内针至分寸,候数穴针毕,停少时,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约行五六次,觉针下气紧,却用泻法如针左边,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针头轻提往左转。如有数针,俱依此法。俱转毕,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却用食指连搓三下(谓之飞)。仍轻提往左转,略退针半分许…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二·金针赋(杨氏注解) 【文】 杨继洲

    观夫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头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识其时。午前为早属阳,午后为晚属阴,男女上下,凭腰分之。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阴升阳降,出入之机。逆之者为泻、为迎,顺之者为补、为随。春夏刺浅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更观元气厚薄,浅深之刺…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二·玉龙赋(聚英) 【文】 杨继洲

    观夫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头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识其时。午前为早属阳,午后为晚属阴,男女上下,凭腰分之。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阴升阳降,出入之机。逆之者为泻、为迎,顺之者为补、为随。春夏刺浅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更观元气厚薄,浅深之刺…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四·三衢杨氏补泻 【文】 杨继洲

    一、爪切者: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荣卫也。取穴先将爪切深,须教毋外慕其心,致令荣卫无伤碍,医者方堪入妙针。二、指持者:凡下针,以右手持针,于穴上着力旋插,直至腠理,吸气三口,提于天部,依前口气,徐徐而用。正谓持针者手如握虎,势若擒龙,心无他慕,若待贵人之说也。持针之士要心雄,势如握虎与擒龙,欲识机关三部奥,须将此理再推穷。三、口温者:凡下针,入口中必须…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 【文】 杨继洲

    问:“经脉有奇经八脉。”《难经》云:“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蹻、有阴蹻、有冲、有任、有督、有带之脉,凡此八脉,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问:“迎随之法。”经曰:“随而济…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四·南丰李氏补泻 【文】 杨继洲

    《图注难经》云:『手三阳,从手至头,针芒从外,往上为随,针芒从内,往下为迎。足三阳,从头至足,针芒从内,往下为随,针芒从外,往上为迎。足三阴,从足至腹,针芒从外,往上为随,针芒从内,往下为迎。手三阴,从胸至手,针芒从内,往下为随,针芒从外,往上为迎。大要以子午为主,左为阳(从子至午,左行为补),右为阴(从午至子,右行为泻,阳主进,阴主退),手为阳(左手为纯阳),足为阴(右足为纯阴)。左手阳经,为…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三·策 【文】 杨继洲

    诸家得失策问:“人之一身,犹之天地,天地之气,不能以恒顺,而必待于范围之功,人身之气,不能以恒平,而必待于调摄之技。故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故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然针灸之技,昔之专门者固各有方书,若《素问》、《针灸图》、《千金方》、《外台秘要》,与夫补泻灸刺诸法,以示来世矣。其果何者而为之原欤?亦岂无得失去取于其间欤?诸生以是名家者,请详言之!”对曰:“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