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底峡 ā dǐ xiá

    āxiá

    人名。(公元982~1054)梵语Atisa的音译,意译为『殊胜』,法名燃灯吉祥智。幼年出家。曾从菩提贤、金洲法称修学,博通显密,教证双全,为当时超戒寺最杰出的学者。后应西藏王之邀至西藏弘法。使十一世纪朗达玛毁佛后的西藏佛教得以复兴。历史上并以阿底峡入藏以后的西藏佛教为后弘期。对承传其教法的是噶当派和格鲁派有极深远的影响。其著作保留在西藏大藏经中多达一百一十七部。 【查看详细解释
  • 菩提道灯论 pú tí dào dēng lùn

    dàodēnglùn

    书名。阿底峡撰。阐述佛教修习次第,依上士﹑中士﹑下士之三士道循序渐进,着重在发菩提心﹑持戒﹑修观,并强调显教的修持,是修行密续的基础。后有仲敦巴等人专弘其说,形成西藏佛教噶当派的特色,对西藏佛教有广大影响。 【查看详细解释
  • 噶当派 gá dāng pài

    dāngpài

    西藏佛教主要宗派之一。藏语bka'gdams pa 的音译。噶当,意为一切佛语都是对僧徒修习的指导。渊源于十一世纪阿底峡尊者,由其高足仲敦巴确立西藏的传承。后分成教典、教授、教诫三派。对西藏佛教各宗影响颇大。至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吸收其教义,创立格鲁派,亦称新噶当派,噶当派和格鲁派遂合而为一。 【查看详细解释
  • 西藏佛教 xī zàng fó jiào

    西zàngjiào

    源自公元七世纪在西藏发展的佛教,为佛教三大传统之一。原只盛行西藏、蒙古,今已弘扬全球。其教学特色在综合小乘、波罗蜜多乘和金刚乘,并以中观应成派的思想为究竟。大藏经分成两部分:一是甘珠尔,包括经与律;一是丹珠尔,为印度大师的论著和西藏学者的著作。主要教派即宁玛、噶举、萨迦、格鲁四宗。各有严密的寺院组织和学经制度。亦称为『喇嘛教』。 【查看详细解释
  • 喇嘛教 lǎ mā jiào

    jiào

    西藏佛教的别称。见『西藏佛教』条。 【查看详细解释
  • 八思巴 bā sī bā

    人名。西藏萨斯迦人,本名罗追坚参。八思巴为其蒙语称号,义为圣童,为西藏萨迦派第五祖,曾任元世祖忽必烈帝师,管理全国佛教事宜及西藏事务。至元年间,奉诏制蒙古新字。见元史˙卷二○二˙释老传˙八思巴传。 【查看详细解释
  • 弃宗弄赞 qì zōng nòng zàn

    zōngnòngzàn

    人名。(公元617~650)唐时吐蕃(西藏)名王。慷慨有雄才,对该族宗教、文化贡献很大。先娶尼泊尔公主,后娶唐文成公主,佛像、经像、僧侣随两公主而至,佛教从此盛行于西藏;乃遣诸豪子弟入中国求学,现行西藏文亦于此时由梵文衍变而成。或译作『松赞干布』。 【查看详细解释
  • 宗喀巴 zōng kā bā

    zōng

    人名。(公元1357~1419)为藏语tsong khapa的音译。本名罗桑扎巴贝。宗喀(今青海西宁)人。西藏高僧。七岁出家,从噶当派法王顿珠仁钦学经,后又跟萨迦派仁达瓦及布顿弟子却贝瓦等大师学法,显密教法莫不精熟,其深度和广度超迈前贤,一时独步,并卓然成一家之言。因感当时西藏佛教轻忽比丘戒律的缺失,大力提倡严守戒律,戴从前持律者所戴的黄色僧帽,表示严持戒律的决心和思想,成为西藏佛教的改革者,其教法经弟子的弘扬、发展形成格鲁派。所以宗喀巴也是格鲁派的创立者。弟子众多,其中以贾曹杰、克主结最著名。着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辨了不了义论等。 【查看详细解释
  • 佛教 fó jiào

    jiào

    1.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为释迦牟尼佛所创。主张生命是痛苦的,一切是无常的,只有息灭贪、瞋、痴,证得圆满智慧,才能得究竟解脱。佛教流传至今,主要的教学系统:一、南传佛教,盛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二、北传佛教,包括汉传佛教及西藏佛教。佛教信徒分布世界各地,但主要以亚洲为主。2.佛、菩萨的教法。西游记˙第八回:『那大圣见性明心归佛教,这菩萨留情在意访神僧。』[似]释教 【查看详细解释
  • 达赖喇嘛 dá lài lǎ mā

    lài

    西藏佛教格鲁派首席转世活佛的称号。为蒙古语DalaiLama的音译。十六世纪由蒙古阿勒坦汗赠予西藏高僧索南嘉措。达赖,音译为大海,比况其人之智慧深广;喇嘛,乃上师之意。达赖喇嘛被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自第五世成为西藏政教领袖。现今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于公元一九五九年流亡印度,一九八九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查看详细解释
  • 噶举派 gá jǔ pài

    pài

    西藏佛教主要宗派之一。藏语bka'brgyud pa的音译。噶举,意为口传。由于此派特别着重密法的修习,而这些密法又全靠师长口授,故称为『噶举派』。又本派的祖玛尔巴、密勒日巴等在修法时都穿白布裙,所以亦称为『白教』。十一世纪时,由玛尔巴创立,传与密勒日巴等,密勒日巴又传法给冈波巴,由冈波巴门下弟子建立六个支派,大多以其寺院取名,教义差别不大,主要是月称派的中观见,强调瑜伽苦修,以证得大手印为圆满。是西藏现存的主要佛教支派之一。 【查看详细解释
  • 萨迦派 sà jiā pài

    jiāpài

    西藏佛教宗派之一。藏语saskya pa的音译。十一世纪贡却杰波在萨迦建寺弘法,形成萨迦派,流传至今。主要弘扬道果法。该派发展至元朝势力最盛,五祖八思巴被元世祖封为帝师,并掌西藏政教大权,直到元末。亦作『花教』。 【查看详细解释
  • 密勒日巴 mì lè rì bā

    人名。生卒年不详。全名密勒日巴脱巴噶。西藏拉堆贡塘地方人。西藏佛教噶举派的大修行者。玛尔巴的弟子。注重苦修﹑收徒传法,一生未曾娶妻,亦未出家。其感人的事迹,为后人写成传记,绘成壁画,编为戏剧,影响很大。有密勒日巴歌集行世。 【查看详细解释
  • 密宗 mì zōng

    zōng

    一种佛教宗派。一般认为密宗是七世纪以后婆罗门教溶入大乘佛教的产物。强调三密加持,即手结印契﹑口诵真言﹑观想本尊。将对佛﹑菩萨的信仰结合了空义与止观的修行方法。流行于中国唐代﹑西藏﹑台湾﹑日本。或称为『秘密教』﹑『密教』﹑『金刚乘』﹑『真言宗』。 【查看详细解释
  • 文成公主 wén chéng gōng zhǔ

    wénchénggōngzhǔ

    唐太宗的宗室女(?~公元680),贞观十四年嫁吐蕃王弃宗弄赞,信佛教,自中国铸释迦佛迎奉之,自是佛教始行于吐蕃(即今之西藏)。 【查看详细解释
  •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 pú tí zhèng dào pú sà jiè lùn

    zhèngdàojièlùn

    书名。宗喀巴撰。系统的阐述佛教戒律及戒律精神,是西藏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律典之一。 【查看详细解释
  • 藏 zàng

    zàng

    1.如:『宝藏』。礼记˙月令:『命百官,谨盖藏。』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山海,天地之藏也。』2.内脏。通『脏』。淮南子˙原道:『夫心者,五藏之主也。』唐˙李白˙东海有勇妇诗:『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3.西藏的简称。如:『蒙藏一带』。4.我国的边疆民族。主要分布于西藏、西康、青海一带。旧称为『吐蕃』。5.佛教、道教经典的总称。如:『道藏』、『藏经』。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八上˙滇游日记八:『宝台大寺,为立禅师所建,三年前立师东游请藏,久离此山。』又:ㄘㄤˊ 【查看详细解释
  • 拼音: zàng cáng

    部首:

    笔画:17画

    五笔:adnt

    【基本释义】藏cáng隐避起来:埋藏。包藏。藏奸。藏匿。隐藏。蕴藏。藏污纳垢。收存起来:收藏。藏品。藏书。储藏。躲匿露藏zàng储放东西的地方:藏府。宝藏。道教、佛教经典的总称:道藏。大藏经。三藏(佛教经典“经”、“律”、“论”三部分)。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等省:藏族。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简称。古同“臟”。躲匿露笔画数:17;部首:艹;笔顺编号:12213513125125534
  • 俱舍论 jù shè lùn

    shèlùn

    书名。全名为阿毗达磨俱舍论。世亲着。汉译本有南朝陈真谛翻的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唐代玄奘译的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俱舍论是世亲在有部学说的基础,吸收经量部、大众部等思想而完成的。本书虽属部派佛教的著作,但对大乘佛教影响极大。流行于印度、西藏及中国陈、唐之世,且东传日本。 【查看详细解释
  • 大乘 dà shèng

    shèng

    佛教的两个主要传统之一。约公元一世纪,从古代部派中产生。根据汉译佛经的数据显示,最初可能流传于中亚细亚,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主要流行于中国内地、西藏、蒙古、日本、韩国等。对于传统佛教而言,表示它能渡化更多的众生。对佛陀及其教义采比较开明和创新的解释,要求佛教徒勿汲汲寻求个人的解脱,应致力菩萨的实践。现存的大乘宗派,主要有净土宗、禅宗和天台宗。 【查看详细解释
家族财富传承,家庭财产传递

家族财富传承,家庭财产传递

家族财富传承,家庭财产传递;股权有计划转让、附条件的财产转移约定、策划设立传承子公司、设计购买教育养老年金、购买人寿保险、离岸投资及信托、家族有限合伙等。

家族信托是指信托公司接受单一个人或者家庭的委托,以家庭财富的保护、传承和管理为主要信托目的,提供财产规划、风险隔离、资产配置、子女教育、家族治理、公益(慈善)事业等定制化事务管理和金融服务的信托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