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追和虎丘寺清远道士诗 【唐朝】 【诗】 皮日休

    成道自衰周,避世穷炎汉。荆杞虽云梗,烟霞尚容窜。兹岑信灵异,吾怀惬流玩。石涩古铁鉎,岚重轻埃漫。松膏腻幽径,蘋沫著孤岸。诸萝幄幕暗,众鸟陶匏乱。岩罅地中心,海光天一半。玄猿行列归,白云次第散。蟾蜍生夕景,沆瀣馀清旦。风日采幽什,墨客学灵翰。嗟予慕斯文,一咏复三叹。显晦虽不同,兹吟粗堪赞。

  • 拼音: shēng

    部首:

    笔画:13画

    五笔:

    【基本释义】鉎shēng铁锈。笔画数:13;部首:釒;笔顺编号:3411243131121
  • 拼音: shēng

    部首:

    笔画:17画

    五笔:

    【基本释义】鍟shēng古同“鉎”。笔画数:17;部首:釒;笔顺编号:34112431251131121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 【唐朝】 【诗】 耿湋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耿湋)喜是攀阑者,惭非负鼎贤。(陆羽)禁门闻曙漏,顾渚入晨烟。(耿湋)拜井孤城里,携笼万壑前。(陆羽)闲喧悲异趣,语默取同年。(耿湋)历落惊相偶,衰羸猥见怜。(陆羽)诗书闻讲诵,文雅接兰荃。(耿湋)未敢重芳席,焉能弄彩笺。(陆羽)黑池流研水,径石涩苔钱。(耿湋)何事亲香案,无端狎钓船。(陆羽)野中求逸礼,江上访遗编。(耿湋)莫发搜歌意,予心或不然。(陆羽)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鼎 【唐朝】 【诗】 陆龟蒙

    新泉气味良,古铁形状丑。那堪风雪夜,更值烟霞友。曾过赪石下,又住清溪口。且共荐皋卢,何劳倾斗酒。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杂讽九首 【唐朝】 【诗】 陆龟蒙

    红蚕缘枯桑,青茧大如瓮。人争捩其臂,羿矢亦不中。微微待贤禄,一一希入梦。纵操上古言,口噤难即贡。蛟龙在怒水,拔取牙角弄。丹穴如可游,家家畜孤凤。凶门尚儿戏,战血波澒溶。社鬼苟有灵,谁能遏秋恸。况将鹏虱校,数又百与十。攻如饿鸱叫,势若脱兔急。斯为朽关键,怒荦抉以入。年来横干戈,未见拔城邑。得非佐饔者,齿齿待啜汁。羁维豪杰辈,四骇方少絷。此皆乘时利,纵舍在呼吸。吾欲斧其吭,无雷动幽蛰。当时布衣士,亦作

  • 国学名著《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 - 卷第三百九十八 石(坡沙附) 【宋朝】 【文】 李昉

    石 黄石 马肝石 石鼓 采石 青石 石文 石连理 太白精 古铁铧 走石 石桥 石磨 釜濑 石鱼 坠石 立石 孤石 网石 卵石 卧石 僧化 陨石 目岩 石驼 石柱 石响 石女 藏珠石 化石 松化 自然石 热石 犬吠石 瓮形石 三石 人石 金蚕 坡沙 飞坡 鸣沙石黄 石帝尧时,有五星自天而陨。一是土之精,坠于谷城山下。其精化为圯桥老人,以兵书授张子房。云:“读此当为帝王师,后求我于谷城山下,黄石是也。”子房佐汉功成,求于谷城山下,果得黄石焉。子房隐于商山,从四皓学道。其家葬其衣冠(原本“冠”下有“……

  • 国学名著《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 - 卷第二百一 才名(好尚附) 【宋朝】 【文】 李昉

    才名 上官仪 东方虬 苏? 李邕 李华 李白 好尚 房? 韩愈 李约 陆鸿渐 独孤及 杜兼 李德裕 潘彦 宋之? 朱前疑 鲜于叔明 权长孺才名上官仪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上官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步月徐辔,?诗曰:“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音韵清亮,群公望之若神仙。(出《国史异纂》) 唐高宗李治继承太宗皇位后,天下太平无事,宰相上官仪独掌朝政。一次,上官仪于拂晓前在皇城外等候上朝时,手中牵着马缰绳,骑马踏着月光沿着洛水河堤缓缓而行,边走边口中吟诗一首:……

  • 国学名著《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 - 卷第三百九十七 山(溪附) 【宋朝】 【文】 李昉

    山 玉笥山 大翮山 山精 石鸡山 新丰山 庆山 瓮峰 夸父山 插灶 河山石斛 终南乳洞 古铁锁 崖山 圣钟山 嵩梁山 石鼓山 射的山 怪山 鸣铙山 赣台 上霄峰 麦积山 斗山观 大竹路溪 溪毒山玉笥山汉武帝好仙,于玉笥山顶上,置降真坛大还丹灶。道士昼夜祈祷,天感其诚,乃降白玉笥,置坛上。武帝遣使取之,至其坛侧,飘风大震,卷玉笥而去。因此则为玉笥山焉。(出《玉笥山录》) 汉武帝好仙,在玉笥山顶上设置了降真坛大还丹灶。道士昼夜不停地祈祷,上天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就降下一个白玉笥放在坛上。汉武帝派人去……

  • 国学名著《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 - 卷第三百七十 精怪三 【宋朝】 【文】 李昉

    杂器用 国子监生 姚司马 崔 珏 张秀才 河东街吏 韦协律兄 石从武 姜修 王屋薪者国子监生元和中,国子监学生周乙者,尝夜习业。忽见一小儿,??头,长二尺余,满颈碎光如星,荧荧可恶。戏弄笔砚,纷纭不止。学生素有胆,叱之稍却。复傍书案,因伺其所为。渐逼近,乙因擒之。踞坐哀求,辞颇苦切。天将晓。觉如物折声。视之,乃弊木构也,其上粘粟百余粒。(出《酉阳杂俎》) 唐朝元和年间,国子监学生周乙,曾经夜间温习学业。忽然看见一个小男孩,头发蓬松杂乱,二尺多高,满脖颈细碎的光亮象星星,荧荧发光,令人厌恶。他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