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 yōng

    部首:

    笔画:10画

    五笔:uek

    【基本释义】痈(癰)yōng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浓性炎症,易生于颈、背部,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痈疽。吮痈舐痔(喻不择手段地巴结,厚颜无耻地迎合权贵)。笔画数:10;部首:疒;笔顺编号:4134135112
  • 国学名著《孟子》

    《孟子》 - 万章章句上·第八节 【先秦】 【文】 孟子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孔子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阨,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 拼音: cuó

    部首:

    笔画:12画

    五笔:uwwf

    【基本释义】痤cuó〔痤疮〕一种皮肤病,俗称“粉剌”。痈:痤疽(即“痈疽”)。笔画数:12;部首:疒;笔顺编号:413413434121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九·疮疡解·痈疽根原 【文】 黄元御

    痈疽者,寒伤营血之病也。血之为性,温则流行,寒则凝涩。寒伤营血,凝涩不运,卫气郁阻,蓄而为热,热盛则肉腐为脓。脓瘀不泄,烂筋而伤骨,骨髓消烁,经脉败漏,熏于五藏,藏伤则死矣。痈病浅而疽病深,浅则轻而深则重。痈者,营卫之壅于外也;疽者,气血之阻于内也。营卫之壅遏,有盛有不盛,故肿有大小。穴俞开而风寒入,寒郁为热,随孔窍而外发,故其形圆。疽之外候,皮夭而坚,痈之外候,皮薄而泽,阴阳浅深之分也。《灵枢…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紫花地丁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米布袋。 气味 苦、辛、寒、无毒。 主治 黄疸内热。用紫花地丁研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痈疽恶疮。用紫花地丁(连根)、苍耳叶等分,捣烂,加酒一杯,搅汁服下。 痈疽发背。用三伏天收取的紫花地丁草,捣碎,和白面,放醋中泡一夜,贴疮上,极有效。 疔疮肿毒。用紫花地丁草捣汁服。又方:用紫花地丁草、葱头、生蜜一起捣烂贴患处。又方:用紫花地丁根、去粗皮,同白蒺藜共研为末。加油调匀涂患处。 喉痹肿痛。用紫花地丁叶,加酱少许,研成膏,点入喉部。取吐为效。…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八·疮毒门 【文】 杨继洲

    疔疮生面上与口角:灸合谷。疔疮生手上:曲池(灸)。疔疮生背上:肩井三里委中临泣行间通里少海太冲。瘰疬:少海(先针皮上,候三十六息,推针入内,须定浅深,追核大小,勿出核,三上三下,乃出针)天池章门临泣支沟阳辅(灸百壮)肩井(随年壮)手三里。痈疽发背:肩井委中,又以蒜片贴疮上灸之,如不疼,灸至疼;如疼,灸至不疼,愈多愈好。溺水死者,经宿可救:即解死人衣带,灸脐中。狂犬咬伤人:即灸咬处疮上。蛇咬伤人:…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斑蝥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斑猫、 蝥虫、龙蚝、斑蚝。 气味 辛、寒、有毒。 主治 瘰疬不消。用斑蝥一个,去翅足,以粟一升,去粟,加薄荷四两,共研为末,。以乌鸡蛋调末做成丸子,如绿豆大。空心服,用茶送下三丸;加至五丸后,每日减服一丸;减至一丸后,每日服五丸,以消为度。又方:用斑蝥一枚。去翅足,微炙,空腹时节浆水或蜜水一碗送服。病重者服至七枚可愈。 痈疽拔脓(痈疽不破,或破而肿硬无脓)。用斑蝥研为末,加蒜捣如膏药,调水贴患处。不久脓出,即去药。 疔肿拔根。用斑蝥一枚捻破,在疮上划成米字形开口后,即将斑蝥封住,不久出根。…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漏卢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亦名野兰、荚蒿、鬼油麻。 气味 (根、苗)咸、寒、无毒。 主治 腹内蛔虫。用漏卢为末,每取一匙,和饼子肉汤同服。 小儿疳病肚胀,或常泻痢,冷热不调。用漏卢一两,研细。每服一钱,加猪肝一两或盐少许同煮熟,空心一次服完。 冷劳泄痢。用漏卢一两、艾叶(炒)四两,共研为末。取末一半,加醋三升同熬成膏,别把另一半药末加入,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 产后带下。治方同上。 乳汁不下(乳内胀痛,积久成痈)。用漏卢二两半、蛇蜕十条(灸焦)、瓜萎十个(烧存性),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 吮疽舐痔 shǔn jū shì zhì

    shǔnshìzhì

    见“吮痈舐痔”。谓以口吸痈疽,以舌舔痔疮而祛其毒。后形容卑屈媚上的龌龊行为。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桑柴火 【明朝】 【文】 李时珍

    气味 痈疽发背不起,瘀肉不腐,燃火吹灭,日炙二次。…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菩萨石 【明朝】 【文】 李时珍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解药毒蛊毒,及金石药发动作痈疽渴疾,消扑损瘀血,止热狂惊痫,通月经,解风肿,除淋,并水磨服。蛇虫蜂狼犬毒箭等伤,并末傅之。明目去翳。…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藁本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亦名藁茇、鬼卿、地新、微茎。 气味 (根)辛、温、无毒。 主治 太阳头痛、巅顶痛、头面身体皮肤风湿,亦治痈疽,排脓内塞。小儿疥癣,可用藁本煎汤洗,并搓洗换下来的衣服。头悄多,可用藁本、白芷,等分为末,夜间干擦头发,清晨梳去,头屑自除。…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闾茹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离娄、掘据、白色者名草闾 茹。 气味 (根)辛、寒、有小毒。 主治 痈疽肿痛。用闾 茹一两,研为末,每服一匙,温水送下。 疥疮。用闾 茹研为末,加轻粉、香油调匀敷涂。 伤寒咽痛(毒气上攻发肿)。用指甲大小的闾 茹一块,放口中嚼汁咽下。…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石斛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石 、金钗、禁生、林兰、杜兰。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胃中虚热、发热自汗、痈疽排脓内塞。…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木兰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杜兰、林兰、木莲、黄心。 气味 (皮)苦、寒、无毒。 主治 赤疱酒 、痈疽水肿,治酒疸,利小便,疗重舌。…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降真香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紫藤香、鸡骨香。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刀伤出血。用降真香、五倍子、铜花,等分为末,敷伤处。 痈疽恶毒。用降真香末、枫乳香等分,团成丸子,熏患处。 附方 降真香,现亦省称“降香”,临床上与丹参配合,用以治疗因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鼹鼠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田鼠。 气味 咸,寒,无毒。 主治 燔之,疗痈疽,治风热久积,血脉不行。…

  • 徙痈 xǐ yōng

    yōng

    为人治好痈疽。清˙李渔˙闲情偶寄˙卷十六˙颐养部˙素常乐为之药:『予一生疗病,全用是方,无疾不试,无试不验,徙痈浣肠之奇,不是过也。』 【查看详细解释
  • 搭手 dā shǒu

    shǒu

    1.帮忙。如:『幸亏他搭手,我才得以爬上陡坡。』2.病名。生于两肩骨活动处的痈疽,因手可搭到,故称为『搭手』。 【查看详细解释
  • 痈疽 yōng jū

    yōng

    常见的毒疮。多由于血液运行不良,毒质淤积而生。大而浅的为痈,深的为疽,多长在脖子、背部或臀部等地方。淮南子˙人间:『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或作『雍雎』。 【查看详细解释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是为加强网络直播营销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网络直播营销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