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翠竹黄花 cuì zhú huáng huā

    cuìzhúhuánghuā

    指眼前境物。 【查看详细解释
  • 三身 sān shēn

    sānshēn

    佛教用语。大乘佛教谓佛身有法身﹑报身和化身三种。法身指一切现象的真实性,或称为『自性身』。报身指佛净土世界中的佛身,或称为『食身』﹑『受用身』﹑『应身』。化身为教化利益凡夫众生而现出的形象,如释迦牟尼佛,或称为『变化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依世俗谛随机所现说有三身,法身空理,报身空智,利物所现名变化身。』 【查看详细解释
  • 床上安床 chuáng shàng ān chuáng

    chuángshàngānchuáng

    床上加床,比喻无谓的重复。五灯会元˙卷七˙金轮可观禅师:『问:「古人道毗卢有师,法身有主,如何是毗卢师、法身主?」师曰:「不可床上安床。」』亦作『床下安床』、『床上施床』。[似]迭床架屋 【查看详细解释
  • 毗卢遮那 pí lú zhē nà

    zhē

    释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但由于对译名了解的分歧,所以有不同的解释。华严宗和密宗同样认为,毗卢遮那和卢舍那只是音译全称和略称的差别。华严宗以毗卢遮那是释迦牟尼佛的报身,而密宗以是法身。天台宗和法相宗则将毗卢遮那和卢舍那分开。天台宗以毗卢遮那是释迦牟尼的法身,卢舍那是报身;法相宗以毗卢遮那是释迦牟尼佛的百性身,卢舍那是释迦牟尼的受用身。或译作『遍一切处』﹑『大日』﹑『卢舍那』﹑『光明遍照』﹑『遮那』。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 - 机缘·第五节 【唐朝】 【文】 惠能及弟子法海等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馀,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师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

  • 国学名著《全宋词》

    《全宋词》 - 七 【宋朝】 【词】 张伯端

    人我众生寿者,宁分彼此高低。法身通照没吾伊。念念体分同异。见是何曾是是,闻非未必非非。往来诸用不相知。生死谁能碍你。

  • 国学名著《全宋词》

    《全宋词》 - 十二 【宋朝】 【词】 张伯端

    欲了无生妙道,莫如自见真心。真心无相亦无音。清净法身只恁。此道非无外有,非中亦莫求寻。二边俱遣弃中心。见了名为上品。

  • 国学名著《全宋词》

    《全宋词》 - 南乡子 【宋朝】 【词】 王安石

    嗟见世间人。但有纤毫即是尘。不住旧时无相貌,沉沦。祗为从来认识神。作么有疏亲。我自降魔转法轮。不是摄心除妄想,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

  • 国学名著《全宋词》

    《全宋词》 - 苏幕遮 【宋朝】 【词】 韩仙姑

    不忧贫,不恋富。大悟之人,开著波罗铺。内有真如无价宝,欲识真如,正照菩提路。贪爱心,须除去。清净法身,直是堪凭据。忍辱波罗为妙药,服了一圆,万病都新愈。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唐朝】 【诗】 王维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 头出头没 tóu chū tóu mò

    tóuchūtóu

    比喻追随世俗。 【查看详细解释
  • 应物现形 yìng wù xiàn xíng

    yìngxiànxíng

    随着环境而现化形象。金光明经˙卷二:『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查看详细解释
  • 法身 fǎ shēn

    shēn

    1.佛陀的真如理体。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世间净眼品第一之一:『法身示现无真实,出生自在如是见。』2.道教谓天仙真圣的真身。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全宋词》

    《全宋词》 - 七 【宋朝】 【词】 夏元鼎

    要蹑天仙步,金丹是法身。不知谓气,须还识后自然真。大道从花孕子,点出个中阴魄,乌兔合阳魂。北斗随罡转,天地正氤氲。采依时,炼依法,莫辞勤。立跻圣域,从此脱沉沦。夜气正当过半,龙虎自然蛰动,势欲撼乾坤。片饷工夫耳,庄算八千春。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dào gāo yī chǐ,mó gāo yī zhàng

    dàogāochǐ,gāozhàng

    原意是宗教家告诫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诱惑。后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 【查看详细解释
  • 道生 dào shēng

    dàoshēng

    晋宋间一位高僧的法号。俗姓魏,巨鹿(今河北省巨鹿县)人。幼随竺法汰出家,后问学于鸠摩罗什和佛驮跋陀罗。以慧解著称,在当时汉译典籍未完备的情况下,常见人所未见,如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之义。着有法华经疏、维摩经疏、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等多种,可惜多已亡佚,现存的只有法华经疏(存二卷)、答王卫军书一篇行世。 【查看详细解释
  • 水月观音 shuǐ yuè guān yīn

    shuǐyuèguānyīn

    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见《法华经·普门品》。后用以喻人物仪容清。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 - 忏悔·第三节 【唐朝】 【文】 惠能及弟子法海等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

  • 国学名著《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 - 忏悔·第二节 【唐朝】 【文】 惠能及弟子法海等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

  • 国学名著《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 - 忏悔·第一节 【唐朝】 【文】 惠能及弟子法海等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