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汲冢古文 jí zhǒng gǔ wén

    zhǒngwén

    汲冢出土的古籍或其上的文字。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所得数十车竹书,皆先秦科斗文,共计七十五篇,称为『汲冢古文』。见晋书˙卷三十九˙荀勖传及卷五十一˙束传。 【查看详细解释
  • 古文 gǔ wén

    wén

    1.上古的文字。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2.汉代经学的一派,以先秦古文所书。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说文解字˙序:『其偁易孟氏、书孔 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3.唐宋文坛上古文运动所主张的先秦两汉的文体。相对于骈文而言。清˙方苞˙古文约 选˙序:『自魏、晋以后,藻绘之文兴,至唐韩氏起八代之衰,然后学者以先秦、盛 汉辩理论事质而不芜者为古文。』见『古文运动』条。4.泛指文言文。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若有诗赋古文更好了,容日细细捧读。』[反]白话 【查看详细解释
  • 今古学派 jīn gǔ xué pài

    jīnxuépài

    研究经学的两大学派。秦朝时,始皇焚书,使许多经书亡佚。西汉初年,官方乃请遗老、长者口授经书,而以当时所使用的隶书记录成书,称为『今文』。后鲁恭王坏孔子宅,于壁中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皆以古籀文书写,称为『古文』。又河间献王亦称其得古文经传。当时经师多不信古文。东汉末,服虔、马融、郑玄皆尊习古文,古文经学遂昌盛。今所传十三经注疏,多取古文学派之说;西汉今文学说,仅存公羊传的何休注。 【查看详细解释
  • 直木必伐 zhí mù bì fá

    zhí

    高大直挺的树木乃上等良材,早晚将被砍伐。比喻正直有能者易招致灾祸或遭受打击。汲冢周书˙卷九˙周祝解:『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查看详细解释
  • 躅 zhú

    zhú

    1.足迹﹑踪迹。汉书˙卷一○○˙叙传上:『伏周﹑孔之轨躅,驰颜﹑闵之极挚。』唐˙丘丹˙经湛长史草堂诗:『偶寻野外寺,仰慕贤者躅。』2.比喻前贤的行为﹑功绩。宋˙苏轼˙送顿起诗:『岱宗已在眼,一往继前躅。』踩踏。汲冢周书˙卷九˙太子晋解:『师旷东躅其足,曰:「善哉善哉!」』见『踯躅』条。 【查看详细解释
  • 周书 zhōu shū

    zhōushū

    1.书经中泰誓至秦誓的三十二篇。2.书名:(1) 战国时人编集古代文献而成,十卷,并序为七十一篇,为周代的史记。记载上古至周的一些传说事迹。或称为『汲冢周书』、『逸周书』。(2) 唐令狐德棻奉敕主编,五十卷,为二十四史之一。记载南北朝北周之史。原书北宋后已残阙不全, 今本多取北史补亡。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奉和中书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寄赠徐薛二侍御 【唐朝】 【诗】 独孤及

    汉家金马署,帝座紫微郎。图籍凌群玉,歌诗冠柏梁。阴阴万年树,肃肃五经堂。挥翰忘朝食,研精待夕阳。晴空露盘迥,秋月琐窗凉。远兴生斑鬓,高情寄缥囊。葳蕤双鸑鷟,夙昔并翱翔。汲冢同刊谬,蓬山共补亡。差池摧羽翮,流落限江湘。禁省一分袂,昊天三雨霜。石渠遗迹满,水国暮云长。早晚朝宣室,归时道路光。

  • 四部 sì bù

    晋时荀勖作新簿,将群书分类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为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见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唐玄宗于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见旧唐书˙卷四十六˙经籍志上。后分类群书多沿唐例,以经、史、子、集为四部。 【查看详细解释
  • 书经 shū jīng

    shūjīng

    书名。相传由孔子所授,记三代以上的典谟训诰。原本百篇,亡于秦火,其后有今文、古文二种。今文尚书系汉初伏生口授于错,凡二十九篇;古文尚书系汉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在壁中所得的竹简尚书,科斗文,共四十六卷。汉孔安国曾献古文尚书于武帝,而未得立于学官,后遂亡失;至东晋时,梅赜所献之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其中二十五篇宋以来即疑其伪,然自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即用梅本,至今仍为一般所诵习。亦称为『尚书』。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雨中自秘书省访王三侍御知早入朝便入集贤侍御任集贤校书及升柏台又与秘阁相对同院张学士亦余特厚故以诗赠之 【唐朝】 【诗】 李德裕

    共怜独鹤青霞姿,瀛洲故山归已迟。仁者焉能效鸷鹗,飞舞自合追长离。梧桐迥齐鳷鹊观,烟雨屡拂蛟龙旗。鸿雁冲飙去不尽,寒声晚下天泉池。顾我蓬莱静无事,玉版宝书藏众瑞。青编尽以汲冢来,科斗皆从鲁室至。金门待诏何逍遥,名儒早问张子侨。王褒轶材晚始入,宫女已能传洞箫。应令柏台长对户,别来相望独寥寥。

  • 古文家 gǔ wén jiā

    wénjiā

    1.古文经学家。见『今古学派』条。2.善作古文的人。如:『韩愈是唐代有名的古文家。』 【查看详细解释
  • 古文尚书 gǔ wén shàng shū

    wénshàngshū

    1.书名。四十六篇,较伏生所传者多十六篇。汉时得自孔子故宅壁中的尚书,皆科斗古文,故称为『古文尚书』。2.今本尚书五十八篇中,有二十五篇为东晋时梅赜伪作,学者称为『伪古文尚书』。 【查看详细解释
  • 奇字 jī,qí zì

    ,

    王莽六书之一。据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改变而成。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 【查看详细解释
  • 孔壁古文 kǒng bì gǔ wén

    kǒngwén

    汉鲁恭王坏孔子宅壁,于壁中得古文经传。因其用古文写成,有别于汉通行的隶书,故后世称为『孔壁古文』。见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鲁恭王刘余传。 【查看详细解释
  • 科斗书 kē dǒu shū

    dǒushū

    周代的古文字。见『蝌蚪文』条。汉˙孔安国˙书经序˙孔颖达˙正义:『科斗书,古文也。所谓苍颉本体,周所用之。以今所不识,是为古人所为,故名。古文形多头麤尾细状,腹团圆似水虫之科斗,故曰科斗也。』 【查看详细解释
  • 阎若璩 yán ruò qú

    yánruò

    人名。(公元1636~1704)字百诗,山西太原人。清初学者,人称潜邱先生。工诗古文,深通经史,长于考证,尝辨古文尚书之伪。着有古文尚书疏证、潜邱札记等。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 【唐朝】 【诗】 骆宾王

    促驾逾三水,长驱望五原。天阶分斗极,地理接楼烦。溪月明关陇,戎云聚塞垣。山川殊物候,风壤异凉暄。戍古秋尘合,沙寒宿雾繁。昔余迷学步,投迹忝词源。兰渚浮延阁,蓬山款禁园。彯缨陪绂冕,载笔偶玙璠。汲冢宁详蠹,秦牢讵辨冤。一朝从篚服,千里骛轻轩。乡梦随魂断,边声入听喧。南图终铩翮,北上遽催辕。吊影惭连茹,浮生倦触藩。数奇何以托,桃李自无言。

  • 桐城派 tóng chéng pài

    tóngchéngpài

    清代古文运动中的正宗流派。为方苞所开创,继有刘大櫆、姚鼐等加以阐发。因其代表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为『桐城派』。主张古文应严整简洁,并须学习左传、史记、先秦、两汉的散文,及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考据、辞章并重,要求语言雅洁,笔法清朗,作品以典雅、凝炼见称。 【查看详细解释
  • 姚鼐 yáo nài

    yáonài

    人名。(公元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清安徽省桐城人。曾主讲紫阳、钟山各书院多年,学者称为『惜抱先生』。性恬淡不慕荣利,论学主集义理、考证、词章之长,不拘于汉、宋门户,精研经学,尤以古文名世,所为文高简深古,所选古文辞类纂,义例甚严,于清惟取方苞、刘大櫆二家,习古文者奉为圭臬,而有桐城派之称。着有惜抱轩文集等书。 【查看详细解释
  • 仪礼 yí lǐ

    书名。十三经之一。汉儒称为『礼经』,或单称『礼』。汉代已残阙,当时所传有三本:戴德本、戴圣本、刘向别录本。今通行本为郑玄注、贾公彦疏之刘向别录本,十七篇。论述冠、婚、射、丧、饮、祭等礼之仪节。其经文亦有今古文之别,高堂生所传十七篇为今文,鲁恭王得自孔宅者为古文,五十六篇,其十七篇与今文同,而字多异,十七篇外,则为逸礼。郑玄注参用今古文二本。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汉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或称为『礼经』、『士礼』。 【查看详细解释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是为加强网络直播营销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网络直播营销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