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名著《全宋词》

    《全宋词》 - 水调歌头(题子似瑱山经德堂,堂,陆象山所名也) 【宋朝】 【词】 辛弃疾

    唤起子陆子,经德问何如。万钟于我何有,不负古人书。闻道千章松桂,剩有四时柯叶,霜雪岁寒馀。此是瑱山境,还似象山无。耕也馁,学也禄,孔之徒。青衫毕竟升斗,此意正关渠。天地清宁高下,日月东西寒暑,何用著工夫。两字君勿惜,借我榜吾庐。

  • 国学名著《论语》

    《论语》 - 卫灵公篇 【先秦】 【文】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

  • 禽犊 qín dú

    qín

    犊,小牛。禽犊指馈赠的礼物。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查看详细解释
  • 怡情理性 yí qíng lǐ xìng

    qíngxìng

    指陶冶性情。 【查看详细解释
  • 原始要终 yuán shǐ yào zhōng

    yuánshǐyàozhōng

    原、要:推求。探求事物发展的起源和结果。 【查看详细解释
  • 专家 zhuān jiā

    zhuānjiā

    精于某种学识或技术的人。清史稿˙卷四八○˙儒林传˙序:『孙诒让之于周礼,陈奂之于诗,皆专家孤学也。』[似]大家、大师、行家 【查看详细解释
  • 怡情理性 yí qíng lǐ xìng

    qíngxìng

    怡悦、陶养性情。汉˙徐干˙中论˙卷上˙治学第一:『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亦作『怡情养性』、『怡情悦性』。 【查看详细解释
  • 无益 wú yì

    没有好处、没有帮助。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三国演义˙第六回:『诸兵疲困,进恐无益。』[反]有利、有益 【查看详细解释
  • 疏神 shū shén

    shūshén

    1.一时疏忽,未加注意。如:『驾驶疏神,易出车祸。』2.使精神通畅。徐干˙中论˙卷上˙治学:『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 【查看详细解释
  • 终夜 zhōng yè

    zhōng

    整夜。左传˙宣公十二年:『晋之余师,不能军,宵济,亦终夜有声。』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查看详细解释
  • 躯 qū

    1.身体。说文解字:『躯,体也。』如:『身躯』、『堂堂七尺之躯』。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2.引申为生命。如:『为国捐躯』。 【查看详细解释
  • 鞶帨 pán shuì

    pánshuì

    大带与佩巾。汉˙扬雄˙法言˙寡言:『今之学也,非独为之华藻也,又从而绣其鞶帨。』 【查看详细解释
  • 一言 yī yán

    yán

    1.一字。2.一句话。左传˙昭公三年:『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文选˙张衡˙东京赋:『一言几于丧国,我未之学也。』3.说一番话、一次进言。史记˙卷八十六˙刺客传˙荆轲传:『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查看详细解释
  • 琢磨 zhuó mó

    zhuó

    1.雕琢和磨制玉石。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七˙委羽山:『洞之侧产方石,周正光泽,五色错杂,虽加琢磨,殆不是过。』2.比喻对品德或文章不断精益求精。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3.思索、研究。如:『他琢磨了一夜,终于把问题想通了。』[似]1.2.砥砺、雕琢 【查看详细解释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shí shì zhī yì bì yǒu zhōng xìn

    shíshìzhīyǒuzhōngxìn

    尽管只有十来家的小地方,里面也必有讲忠信的人。语出论语˙公冶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比喻到处有贤人。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岂不闻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何谓无人?』 【查看详细解释
  • 俎豆 zǔ dòu

    dòu

    1.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用来盛祭品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2.祭祀﹑奉祀。庄子˙庚桑楚:『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闲,我其杓之人邪?』唐˙柳宗元˙游黄溪记:『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棠阴比事》

    《棠阴比事》 - 张洽服盗 【宋朝】 【文】 桂万荣

    此等事,固所愿学也,而不可及。诚以动物,张公亦庶几乎张洽,嘉定元年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词不能折。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曰:讼于官,祗为胥吏之地,且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词气恳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罪。

  • 国学名著《战国策》

    《战国策》 - 唐且见春申君 【汉朝】 【文】 刘向

    唐且见春申君曰:“齐人饰身修行得为益,然臣羞而不学也,不避绝江河,行千余里来,窃慕大君之义,而善君之业。臣闻之贲、诸怀锥刃而天下为勇,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今君相万乘之楚,御中国之难,所欲者不成,所求者不得,臣等少也。夫枭棊之所以能为者,以散棋佐之也。夫一枭之不如不胜五散,亦明矣,今君何不为天下枭,而令臣等为散乎?”…

  • 口耳之学 kǒu ěr zhī xué

    kǒuěrzhīxué

    耳朵听进去后,只在嘴上说说,而无实学。语本荀子˙劝学篇:『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后比喻从道听涂说中得来的片面知识。宋˙陆游˙跋柳书苏夫人墓志:『今诸家徒欲以口耳之学揣摩得之,可乎?』亦可喻仅以口头传授而不见于文字的学识。方志略例˙卷二˙永清县志舆地图序例:『古人口耳之学,有非文字所能著者,贵其心领而神会也。』 【查看详细解释
  • 初 chū

    chū

    1.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2.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3.姓。如宋代有初暐。1.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2.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3.最低的。如:『初级』﹑『初等』。4.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1.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2.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3.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