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阴 tài yīn

    tàiyīn

    1.鬼神居住的地方。楚辞˙屈原˙九叹˙思古:『选鬼神于太阴兮,登阊阖于玄庙。』文选˙曹植˙洛神赋:『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李善˙注:『太阴,众神所居之所。』2.月亮。唐˙杨?˙盂兰盆赋:『太阴望兮圆魄皎,阊阖开兮凉风袅。』清˙洪升˙长生殿˙第十一出:『吾乃嫦娥是也,本属太阴之主。』3.经穴名。有阴气旺盛的意义。如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4.纯阴。北史˙卷九十四˙室韦传:『冬月穴居,以避太阴之气。』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伤寒论》

    《伤寒论》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汉朝】 【文】 张仲景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

  • 国学名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 病狂 【汉朝】 【文】 佚名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 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 治癫疾始作,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骨也。 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

  • 国学名著《反经》

    《反经》 - 结营 【唐朝】 【文】 赵蕤

    太公曰:“出军征战,安器置阵,以六为法。”(六者,谓六百步,亦可六十步,量人地之宜,置表十二辰也。)将军自居九天之上(青龙亦为九天,若行止顾宿,居玉帐下,凡月建前三辰为玉帐,假令正月巳地是也。)。竟一旬,复徙开牙门,常背建向破(不向太岁太阴),不饮死水,不居死地,不居地柱,不居地狱,无休天灶,无当龙首(死水者,不流水也;死地者,丘墓之间;地柱者,下中之高;地狱者,高中之下;天灶者,谷口也;龙首者,山端也。)。故曰:凡结营安阵,将军居青龙,军鼓居逢星,士卒居明堂,伏兵于太阴,军门居天门,小将居地户…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二·六气解·六气名目 【文】 黄元御

    厥阴风木足厥阴肝乙木手厥阴心主相火少阴君火手少阴心丁火足少阴肾癸水少阳相火手少阳三焦相火足少阳胆甲木太阴湿土足太阴脾己土手太阴肺辛金阳明燥金手阳明大肠庚金足阳明胃戊土太阳寒水足太阳膀胱壬水手太阳小肠丙火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一·天人解·经脉起止 【文】 黄元御

    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谓六府。肝、心、脾、肺、肾、心包,是谓六藏。六藏六府,是生十二经。经有手足不同,阳明大肠、太阳小肠、少阳三焦,是谓手之三阳经。阳明胃、太阳膀胱、少阳胆,是谓足之三阳经。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是谓足之三阴经。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主,是谓手之三阴经。手之三阳,自手走头。手阳明,自次指,出合谷,循臂上廉,上颈,入下齿,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手太阳,自小指,从手…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五·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聚英) 【文】 杨继洲

    《内经》曰:『十二经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又曰:『迎而夺之,随而济之。』又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曰:『经脉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其身者也。其始①从中焦,注手太阴②、阳明③,阳明注足阳明④、太阴⑤,太阴注手少阴⑥、太阳⑦,太阳注足太阳⑧、少阴⑨,少阴注手厥阴⑩、少阳⑪,少阳注足少阳⑫、厥阴⑬,厥阴复注于手太阴⑭,如环无端,转相灌溉。』又…

  • 国学名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 阴阳离合论 【汉朝】 【文】 佚名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

  • 太阴历 tài yīn lì

    tàiyīn

    一种历法。我国古称月球为『太阴』,故根据月球环绕地球的周期而定的历法即称为『太阴历』。如回历就是纯太阴历,与太阳年毫无关系,因此没有闰月。我国自古流传至今的农历,虽然称为『阴历』,其实是一种以阳历为骨干,以阴历为附属的阴阳合历,所以,一年分成十二个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外,还有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的置闰问题,目的在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相当于一个太阳年,并符合自然节气。简称为『阴历』。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 寒热病 【汉朝】 【文】 佚名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之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苦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一·巨刺论 【文】 杨继洲

    巨刺刺经脉,缪刺刺络脉,所以别也。歧伯曰:“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手足阴阳流注论歧伯曰:“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以合为十二经也。手之三阴,从胸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络脉传注,周流不息,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

  • 国学名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 阴阳系日月 【汉朝】 【文】 佚名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歧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 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歧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三·脉法解·寸口人迎脉法 【文】 黄元御

    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府。以太阴为五藏之首,阳明为六府之长也。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府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

  • 国学名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 血气形志 【汉朝】 【文】 佚名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柱,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

  • 国学名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 杂病 【汉朝】 【文】 佚名

    厥挟脊而痛至顶,头沉沉然,目□□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榖榖,便溲难,取足太阴。 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牦,刺膝无疑。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衄而不止,衄血流,取足太阳。…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二·六气解·六气偏见 【文】 黄元御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热、或寒,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如厥阴病则风盛,少阴病则热盛,少阳病则暑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燥盛,太阳病则寒盛也。以此气之偏盛,定缘彼气之偏虚。如厥阴风盛者,土金之虚也。少阴热盛、少阳暑盛者,金水之虚也。太阴湿盛者,水木之虚也。阳明燥盛者,木火…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八·七窍解·口病根原 【文】 黄元御

    口病者,足阳明之不降也。脾主肌肉而窍于口,口唇者,肌肉之本也。《素问》语。脾胃同气,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唇口不病,病者,太阴己土之陷而阳明戊土之逆也。阳明逆则甲木不降而相火上炎,于是唇口疼痛而热肿,诸病生焉。脾胃不病,则口中清和而无味。木郁则酸,火郁则苦,金郁则辛,水郁则咸,自郁则甘。口生五味者,五藏之郁,而不得土气,则味不自生,以五味司于脾土也。心主五臭,入肾为腐,心为火而肾为水…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四·劳伤解·精神 【文】 黄元御

    神胎于魂而发于心,而实根于坎阳;精孕于魄而藏于肾,而实根于离阴。阴根上抱,是以神发而不飞扬;阳根下蛰,是以精藏而不驰走。阳神发达,恃木火之生长,而究赖太阴之升;阴精闭蛰,资金水之收藏,而终籍阳明之降。太阴阳明,所以降金水以吸阳神,升木火以嘘阴精者也。阳明不降,则火金浮升,而神飘于上;太阴不升,则水木沉陷,而精遗于下。盖阳中有阴,则神清而善发;阴中有阳,则精温而能藏。脾陷则精不交神,胃逆则神不交精…

  • 国学名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 刺疟 【汉朝】 【文】 佚名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火高)(火高)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亻亦),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

  • 国学名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 营气 【汉朝】 【文】 佚名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榖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髀,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

家族财富传承,家庭财产传递

家族财富传承,家庭财产传递

家族财富传承,家庭财产传递;股权有计划转让、附条件的财产转移约定、策划设立传承子公司、设计购买教育养老年金、购买人寿保险、离岸投资及信托、家族有限合伙等。

家族信托是指信托公司接受单一个人或者家庭的委托,以家庭财富的保护、传承和管理为主要信托目的,提供财产规划、风险隔离、资产配置、子女教育、家族治理、公益(慈善)事业等定制化事务管理和金融服务的信托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