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战 dà zhàn

    zhàn

    1.大规模的战争。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星际大战』。2.激烈的作战。三国演义˙第二回:『是时曹操自跟皇甫嵩讨张梁,大战于曲阳。』 【查看详细解释
  • 贝当 bèi dāng

    bèidāng

    人名。(公元1856~1951)法国军人﹑政治家。一次大战时,曾指挥凡尔登战役,因功绩斐然,战后升为元帅。二次大战期间,出任内阁副总理,向德国求和投降,组织维基政府,出任新政府元首,实行个人独裁。大战结束后,公元一九四五年八月依通敌罪被判处无期徒刑,死于第由岛服刑中。 【查看详细解释
  • 第一次世界大战 dì yī cì shì jiè dà zhàn

    shìjièzhàn

    公元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的欧洲大战争。以欧洲为主要战地,参战的一方为德、奥、匈、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等国,称为『同盟国』;另一方为英、法、俄、美、义、中、日等,称为『协约国』。是役历时四年多,战事结束后,各国于一九一九年召开巴黎和会,签订和约。或称为『第一次大战』、『欧洲大战争』、『欧战』。 【查看详细解释
  • 同盟国 tóng méng guó

    tóngméngguó

    1.缔结同盟条约或参加某一同盟条约的国家。2.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奥﹑义三国同盟,称为『同盟国』。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中,联合对抗德、日、义三轴心国的国家,包括中、美、英、法、苏等国。 【查看详细解释
  • 国际联盟 guó jì lián méng

    guóliánméng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总统威尔逊等倡议,于公元一九二○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设于瑞士日内瓦,目的在促进国际合作,维持世界和平。但于一九四六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解散。缩称为『国联』。 【查看详细解释
  • 培特曼赫鲁威克 péi tè màn hè lǔ wēi kè

    péimànwēi

    人名。(公元1856~1921)德国政治家,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保守主义者,但在政治上却以稳健著称。曾与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合作,使巴尔干战争没有扩大成为奥匈帝国与俄国之间的一场大战。着有世界大战今考察。 【查看详细解释
  • 德意志革命 dé yì zhì gé mìng

    zhìmìng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连连溃败,士气低落,于公元一九一八年,海军发生叛乱,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成立德意志共和国,选举艾伯特为总统,称为『德意志革命』。同年十一月十一日向协约国投降,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 【查看详细解释
  • 欧战 ōu zhàn

    ōuzhàn

    公元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的欧洲大战争。见『第一次世界大战』条。 【查看详细解释
  • 丘吉尔 qiū jí ěr

    qiūěr

    人名。(公元1874~1965)英国政治家,保守党领袖,第二次大战中任英国首相。生平反对共产主义,主张维持英国的传统。公元一九五三年以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一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查看详细解释
  • 第三世界 dì sān shì jiè

    sānshìji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美国、苏联等资本主义或共产主义工业化国家外的第三国际势力。大战后,许多新兴国家为了应付共同的难题,在国际事务上渐行合作,遂形成一新势力集团,而拉丁洲一些旧时独立的国家因立场相近也加入此集团。 【查看详细解释
  • 德俄互不侵犯条约 dé è hù bù qīn fàn tiáo yuē

    èqīnfàntiáoyuē

    二次大战初希特勒在发动侵略欧洲行动前为避免两面受敌,公元一九三九年八月,在莫斯科签订德俄互不侵犯条约,并订有秘密瓜分波兰的协议,而此即第二世界大战爆发的信号。于一九四一年六月,德俄战争爆发后废止。 【查看详细解释
  • 租借法案 zū jiè fǎ àn

    jièàn

    美国国会在公元一九四一年三月所通过的法案。该法案授权美国总统,可依其主观认知,将军火以租借方式让与其二次大战的盟友。至大战结束时,计有三十八国家依租借法案的规定得到美援。最大的受惠国则为英国和前苏联。 【查看详细解释
  • 普鲁士 pǔ lǔ shì

    shì

    国名。位于德国北部。公元一六一八年由德意志霍亨索伦家族统治,以柏林为首都。一八七一年普法战争确立其在德意志帝国内的领导地位,成为盟主。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帝国解体,普鲁士权力缩小。第二次大战后,盟军管制委员会下令废除普鲁士建制,成为历史名词。 【查看详细解释
  • 泛土耳其主义 fàn tǔ ěr qí zhǔ yì

    fàněrzhǔ

    二次大战后,苏联境内说土耳其语及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要求成立土耳其人组成联盟的思想与运动。本为十九世纪末奥图曼土耳其帝国青年土耳其党所实行的民族政策,企图将所有说土耳其语的民族联合在一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土耳其政府再度鼓吹这主义以对抗俄国威胁。 【查看详细解释
  • 布勒斯特 bù lè sī tè

    城市名:(1)法国西岸的都市,位在不列塔尼半岛顶端,为法国海军基地及商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美国最常使用的法国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为德军占领,作为战舰和潜水艇的基地。当地以建造大型战舰著称,城郊有大炼油厂,工业亦盛。(2) 苏俄西南部,靠近波兰边境及布格河右岸的港市,为交通的要道。 【查看详细解释
  • 蒙哥马利 méng gē mǎ lì

    méng

    人名。(公元1887~1969)英国名将。他出生于伦敦,曾在伦敦圣保罗学校和皇家军事学院受教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崭露头角,得到优功勋章和法国的十字勋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被英相丘吉尔派至非洲,接任第八军团司令,于公元一九四三年粉碎了纳粹德国控制非洲及中东的野心。曾任英国参谋总长,西欧联盟总指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最高统帅。 【查看详细解释
  • 巴黎和约 bā lí hé yuē

    yu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法、英、日、义等协约国于公元一九一九年六月二十八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对战败国德、奥、土、保、匈五国签订的和约。主要内容为:德将阿尔萨斯、洛林两地交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凡德国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规定莱因河以东五十公里为非军事区,并限制德国军备,且需支付美、英、法等国巨额赔款。因和约内容极为苛刻,致使德国国内经济不稳定,形成日后希特勒崛起,种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查看详细解释
  • 第二次世界大战 dì èr cì shì jiè dà zhàn

    èrshìjièzhàn

    公元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国攻击波兰,至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投降之世界大战。由中、美、英、法、苏等国,抵抗德、义、日等轴心国的侵略;战场包括欧、亚、非、澳四大洲;方式为陆海空之立体战。主要过程:一、自开战至一九四○年为德国席卷欧洲期。二、一九四一年德军向苏联进军,同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欧洲战场合成世界性之全面战争。三、一九四三年意大利首宣告投降。四、一九四五年德国不支东西战线的攻击而溃败,于五月七日签降。五、日军因硫磺岛之役失利,美国于长崎、广岛投下原子弹及苏俄的宣战而于同年八月十日宣告战败投降,至九月二日正式签字。前后历时七年,人口及物质的损失较之第一世次世界大战更为惨重。 【查看详细解释
  •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bīng lái jiàng dǎng,shuǐ lái tǔ yǎn

    bīngláijiàngdǎng,shuǐláiyǎn

    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查看详细解释
  • 不敢旁骛 bù gǎn páng wù

    gǎnpáng

    形容全力做一件事,不敢分心到别的事里面去。 【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