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法 bǎi fǎ

    bǎi

    1.一百种方法。比喻很多方法。如:『致胜百法』。2.唯识宗将构成世间、出世间一切境界分析为一百种要素,总称为『百法』。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上:『百法乃所诠事理,通一百法故胜。』 【查看详细解释
  • 世亲 shì qīn

    shìqīn

    人名。生卒年不详。无着之弟。出家后先学小乘有部,后学经部,并采用经部见解批判有部。后因无着的诱导改宗大乘,成为大乘瑜伽行派的大师。与无着齐名。着有唯识二十论一卷、唯识三十论颂一卷、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等。近世学者对诸书作者俱称世亲,但是否为同一人尚颇多争议。 【查看详细解释
  • 末那 mò nà

    大乘佛教瑜伽派八识中的第七种识。梵语manas的音译。意为意或思量。它是一切轮回的根源,因为它恒缘第八识以为自我,构成众生意识或潜意识上的我执。同时它也是第六识的根。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查看详细解释
  • 不放逸 bù fàng yì

    fàng

    1.努力进德修业,不放任自己。2.佛家所说五十一种心理现象中的一种。对已断的恶,防治它,使它不再生起;所修的善法,使它增长。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上:『言不放逸者,精进三根,于所修断,防修为性。』 【查看详细解释
  • 无生 wú shēng

    shēng

    佛教用语:(1)大乘佛教中观派认为没有任何现象是真实的,所以一般所谓『生出某东西』的概念,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中论˙卷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2) 不再生死轮回。也是阿罗汉的词义之一。西游记˙第九回:『那金山寺长老叫做法明和尚,修真悟道,已得无生妙诀。』 【查看详细解释
  • 菩萨戒 pú sà jiè

    jiè

    修学大乘菩萨应受持的戒律。但有关菩萨戒的内容,诸经律论的说法,互有差别。流传中国的是梵网和地持瑜伽两种,其中以梵网为主流,中国比丘除受比丘戒外,一般也受菩萨戒。或称为『大乘菩萨戒』﹑『大乘戒』。 【查看详细解释
  • 金刚顶经 jīn gāng dǐng jīng

    jīngāngdǐngjīng

    书名。唐代不空译,三卷。全名为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属佛教密续金刚顶部的经典。金刚顶部共十八会,本经属初会部分。北宋˙施护的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是本经的全译本。在中国和日本的密宗里,本经是二部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或称为『大教王经』、『摄大乘现证经』。 【查看详细解释
  • 森罗万象 sēn luó wàn xiàng

    sēnluówànxiàng

    森:众多;罗:罗列;万象: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形容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伤画松道芬上人 【唐朝】 【诗】 徐凝

    百法驱驰百年寿,五劳消瘦五株松。昨来闻道严陵死,画到青山第几重。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题龟山穆上人院 【唐朝】 【诗】 方干

    修持百法过半百,日往月来心更坚。床上水云随坐夏,林西山月伴行禅。寒蜩远韵来窗里,白鸟斜行起砌边。我爱寻师师访我,只应寻访是因缘。

  • 石女 shí nǚ

    shí

    生理构造特殊而不能人道的女子。唐˙齐己˙寄文浩百法诗:『铁牛无用成真角,石女能生是圣胎。』野叟曝言˙第九十六回:『我有个妹子,小名玉儿,相貌极好,却是个石女。』亦称为『石妇』。 【查看详细解释
  • 杜口绝言 dù kǒu jué yán

    kǒujuéyán

    犹言杜口无言。 【查看详细解释
  • 如来藏 rú lái zàng

    láizàng

    大乘佛教谓本身就含藏着佛体性的心识。此心识瑜伽行派认为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大乘起信论等则认为受无明熏染的真如就是如来藏。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一切诸众生,平等如来藏。』 【查看详细解释
  • 小乘 xiǎo shèng

    xiǎoshèng

    佛教用语。相对于大乘以成佛为最终的理想境界而言。大乘佛教徒称那些以证得阿罗汉果为终极理想的佛教宗派为『小乘』。如经部、正量部、说一切有部等。[反]大乘 【查看详细解释
  • 法执 fǎ zhí

    zhí

    大乘佛教否认外境实有,因此称执特外境实有而障碍对真理的认识为法执。大乘入楞伽经˙卷七˙偈颂品第十之二:『悟心无境界,则离于法执。』或称为『法我执』。 【查看详细解释
  • 真谛 zhēn dì

    zhēn

    1.真实的意义。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三十六出:『想浮生蒙昧,谁辨雄雌,问前生,难解红莲真谛。』2.人名。南朝梁陈间高僧,本是西天竺优襌尼国人,应梁武帝的邀请,在大同元年(西 元 546年)到达中国,后在广州刺史欧阳頠父子的支持下专心译经,译有大乘唯识论 一卷、摄大乘论三卷、中边分别论二卷、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等,其中尤以摄 大乘论影响最大,是南朝摄论学的依据,也是较有系统的介绍大乘瑜伽行派到中国的 译经家。3.佛教用语。二谛之一。意为最究竟的真实。但佛教四派对此有不同的定义:一、毗婆沙宗说,事物虽已破灭或经理智分析后,心识依旧认为它是存在的,是为真谛;二、经部说,不待概念的赋予,其本身就已存在,而且经得起理智观察的事物,是为真谛;三、唯识宗说,观察实质的智能所能觉察的对象,是为真谛;四、中观宗说,在经验世界中主客二元对立的状态已经不存在,在这状况下,直接现量所觉察的对象,是 为真谛,也就是空性。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十六:『若破无彼智,由智除余尔,俗谛如瓶水,异此名真谛。』或称为『第一义谛』。 【查看详细解释
  • 龙树 lóng shù

    lóngshù

    古印度佛教大师的法号。初期中观派的代表,主张一切皆空。在他的著作中,利用穷举归纳的方式,证明实体论的谬误。他的思想和论证方法,成为后来大乘发展的重要基础。西藏人以他为大乘六庄严之一,在汉地尊他为八宗共祖。主要的著作有中论、七十空性论等。 【查看详细解释
  • 法称 fǎ chēng

    chēng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珈行派论师的法号,精通因明,是陈那以来最伟大的因明大师。生于南印度睹梨摩罗耶国。早年学习外道,后学佛法,至那烂陀寺护法出家学唯识,从自在军习因明。将陈那以来的因明形式做了重大的改变。其主要著作有释量论、量决释论、因滴论、正理滴论、大乘集菩萨学论。 【查看详细解释
  • 三乘 sān shèng

    sānshèng

    佛教谓三种能使人获得证悟,息灭烦恼的途径。即从他人听闻佛法而悟道的声闻乘,自己观察自然现象而悟道的独觉乘,和以成佛为目标的佛乘。独觉乘或称为『缘觉乘』﹑『辟支佛乘』,佛乘或称为『大乘』﹑『菩萨乘』。大乘庄严经论˙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查看详细解释
  • 三身 sān shēn

    sānshēn

    佛教用语。大乘佛教谓佛身有法身﹑报身和化身三种。法身指一切现象的真实性,或称为『自性身』。报身指佛净土世界中的佛身,或称为『食身』﹑『受用身』﹑『应身』。化身为教化利益凡夫众生而现出的形象,如释迦牟尼佛,或称为『变化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依世俗谛随机所现说有三身,法身空理,报身空智,利物所现名变化身。』 【查看详细解释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是为加强网络直播营销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网络直播营销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