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地同胞 shān dì tóng bāo

    shāntóngbāo

    由于原住民多半居住在山地,因此前人多称之为『山地同胞』。见『原住民』条。 【查看详细解释
  • 山胞 shān bāo

    shānbāo

    由于原住民多半居住在山地,因此前人多称之为『山胞』。见『原住民』条。 【查看详细解释
  • 布农族 bù nóng zú

    nóng

    台湾地区原住民之一。分布在南投、高雄、台东、花莲的山区。人口约三万七千。天生骁勇善战,有黥面及凿齿的风俗。在音乐、舞蹈方面颇具特色。头目住家前或附近,搭有摆放人头骨的首棚,所摆的人头越多,代表族人越勇敢。在原住民各族中为活动力最强,移动率最大,对高山气候最能适应的一族。或称为『蒲嫩族』、『武仑族』。 【查看详细解释
  • 泰雅族 tài yǎ zú

    tài

    台湾地区原住民之一。分布面积广,主要分布于台北县乌来乡,宜兰县太平乡、南澳乡,桃园县复兴乡,新竹县尖石乡、五峰乡,苗栗县泰安乡,台中县和平乡,南投县仁爱乡,花莲县秀林乡、万荣乡、卓溪乡。人口约八万一千,是台省原住民人口数第二多,仅次于阿美族。有黥面风俗。继嗣法则采父系,家族形态是分居共财。族性骁勇善战,重视人口繁衍。经济今以农、猎为主。宗教概念以死灵为中心,自然死亡为善灵,可主灵界;死于非命为恶灵,会危害活人。 【查看详细解释
  • 凯达格兰大道 kǎi dá gé lán dà dào

    kǎilándào

    位于台北市总统府前的大道。旧名为『介寿路』,民国八十五年三月改名。凯达格兰人为最早居住于台湾北部的原住民。 【查看详细解释
  • 北投 běi tóu

    běitóu

    地名。位于台北市北方。本是原住民凯达格兰族的社名,以温泉及硫磺闻名,民国五十六年并入台北市,今为北投区。或称为『八投』。 【查看详细解释
  • 原住民 yuán zhù mín

    yuánzhùmín

    指汉人大批移入前,原就居住于台湾的南岛语系各族。因其多半居住于山地,故前人多称之为『山胞』或『山地同胞』。今宪法所指『原住民』系指台湾南岛语族中居住山地或近山地区之九族。 【查看详细解释
  • 九族 jiǔ zú

    jiǔ

    1.九代的直系亲属,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何谓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3.台湾原住民,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布农族、卑南族、曹族、鲁凯族、赛夏族、雅美族。 【查看详细解释
  • 山地舞 shān dì wǔ

    shān

    台湾原住民的舞蹈。计有阿美、卑南、雅美、鲁凯、排湾、曹、布农、泰雅、赛夏九族的舞蹈。 【查看详细解释
  • 布什曼 bù xī màn

    màn

    种族名。南非洲原住民之一。说喀衣尚语系语言,行采集与游猎生活,身体矮小,头长额凸。居开普兰山中,文化程度很低。今多沦为白人牧场劳工,或班图人养牛场的雇工。或译作『布西曼』﹑『布须曼』。 【查看详细解释
  • 平埔族 píng pǔ zú

    píng

    台湾原住民的一族。 【查看详细解释
  • 拜衣族 bài yī zú

    bài

    台湾地区原住民族之一。聚居住明潭头社﹑德化社一带。人口极少。见『邵族』条。 【查看详细解释
  • 波里尼西亚人 bō lǐ ní xī yà rén

    西rén

    住在南太平洋中央地区诸岛的原住民。分布在复活岛﹑夏威夷和纽西兰所连成的三角形地区。其特征是具中等身材,体格健壮,浅色皮肤,波型头发及浓密络腮胡子。语言属南岛语系。 【查看详细解释
  • 牵手 qiān shǒu

    qiānshǒu

    1.手牵着手。如:『他们牵手漫步在夕阳下。』2.闽南方言。指妻子。源出于早期台湾原住民平埔族的婚俗,称男女成婚为『牵手』,离婚为『放手』。连雅堂˙台湾语典˙卷三˙牵手:『谓妻也,土番娶妇,亲至妇家,携手以归;沿山之人习见其俗,因谓妻曰牵手。』 【查看详细解释
  • 邵族 shào zú

    shào

    台湾地区原住民族之一。聚居在日月潭一带的水里乡、鱼池乡境内。人口极少,民国五十三年时有三二三人。社会属父系氏族社会。语言一般使用汉语系之闽南语,经济以农业、观光业为主。宗教信仰盛行祖灵崇拜。 【查看详细解释
  • 高山族 gāo shān zú

    gāoshān

    居住于台湾山区的原住民。属马来种,肤黄,发黑直,颧骨高,眼平横。习惯称为山胞。 【查看详细解释
  • 高山语 gāo shān yǔ

    gāoshān

    统称台湾原住民所用的语言。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分布在台湾省本岛的山区,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等。 【查看详细解释
  • 丰年祭 fēng nián jì

    fēngnián

    台湾原住民阿美族的年度重要祭典。原为阿美族男性尚武精神的活动,日据后加入女性,渐变为载歌载舞的仪式。每年七、八月间由各部落分别举行。民国六十七年后花莲地区阿美族开始联合举行,成为该地区阿美族年度的重要活动。或称为『赏月祭』。 【查看详细解释
  • 赛夏族 sài xià zú

    sàixià

    台湾地区原住民之一。分布在苗栗县﹑新竹县一带山区。人口约四千。社会为父系氏族社会,家庭由传统大家庭制趋向小家庭制。语言为赛夏语,经济以耕山为生。信仰祖灵及矮灵。每两年于旱稻收割三分之一后所举行的矮灵祭,是本族的特殊祭祀。 【查看详细解释
  • 雅美族 yǎ měi zú

    měi

    台湾地区原住民之一。聚居于兰屿。人口约四千。经济以水田种芋,山边耨耕为主,以捕鱼与放牧山羊为辅。传统居住方式为半穴居。群聚而居,共分七社。属父系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语言属排湾语团,与菲律宾北部巴丹群岛居民语言相同。岁时祭祀都与祈求农作丰收、渔猎顺利有关。 【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