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七期限 jiǔ qī qī xiàn

    jiǔxiàn

    中国与英国于公元一九八四年谈判,同意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英国需将因南京条约获得的香港岛(公元一八四二),北京条约获得的九龙半岛(公元一八六○),连同租期已满的新界(公元一八九八,租期九十九年)三地一并归还的期限。 【查看详细解释
  • 五口通商 wǔ kǒu tōng shāng

    kǒutōngshāng

    清道光二十二年,鸦片战争后,与英订南京条约,开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为通商口岸,称为『五口通商』。是为外国人在中国租地通商之始。 【查看详细解释
  • 伊里布 yī lǐ bù

    人名。(?~公元1843)清宗室,累官两江总媲广州将军等职。鸦片之役,以钦差大臣赴浙督军,与英方约定休战,不久英国背约,遭免职。及英军逼江宁,复以钦差大臣身分与英在江宁订立南京条约。卒谥文敏。 【查看详细解释
  • 宁波市 níng bō shì

    níngshì

    城市名。位于浙江省东北,甬江与支流余姚江的汇流处,是交通与通商要点。原为鄞县核心地区,于公元一八四○年被英军占领,南京条约订立之后,乃正式开港。有纺织﹑食品工业。 【查看详细解释
  • 鸦片战争 yā piàn zhàn zhēng

    piànzhànzhēng

    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因英人贩运鸦片于我国而起的战争。初派林则徐赴广东严办,英遂大举来侵,攻陷沿海各地,清廷恐,乃派耆英、伊里布至江宁与英议和,订南京条约。 【查看详细解释
  • 耆英 qí yīng

    yīng

    1.年老德高之英才。唐˙司空图˙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宾贤备礼,耆英尽缀于词林。』2.人名。(公元1787~1858)字介春,清末满州人。历任两广总督、文渊阁大学士,并于鸦片战争后与英订定南京条约。英法联军之役后,奉命议和,因态度软弱,使清廷损失极大,赐死自尽。 【查看详细解释
  • 香港 xiāng gǎng

    xiānggǎng

    1.位于广东省珠江口外,与九龙半岛隔海相对,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南端、新界三部分。港阔水深,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其地本属中国,清道光二十二年( 公元一八四二)签订南京条约,割让给英国。因位处东亚海上与航空交通要冲,又为 无税口岸,工商业繁盛,为亚太地区国际贸易中心,亦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中国于公元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收回其主权。2.岛名。指香港本岛。 【查看详细解释
  • 下关 xià guān

    xiàguān

    1.在南京市城外,濒临大江,属深水良港,为京沪铁路的终点,与津浦铁路终点的浦口镇隔江相对,中有轮渡,以衔接两路;清咸丰八年中英天津条约订定开作商埠,至光绪二十三年自行开放。2.城市名。(Shimonoseki)位于日本本州岛岛西南,临下关海峡北口,与门司相对,扼濑户内海的咽喉,为交通、商业上的要地。公元一九四二年与北九州岛间的海底隧道修通后,成为重工业中心。清甲午之役,我国与日媾和于此。亦称为『马关』。 【查看详细解释
  • 十三行 shí sān háng

    shísānháng

    1.著名的小楷法帖。晋王献之书洛神赋残存的一段,自『嬉』字起至『飞』字止,共十三行,故称为『十三行』。据元赵孟俯松雪斋集所载,墨迹有两本:一为晋时用麻笺所书,乃宋高宗先收得九行,贾似道再得四行,最后为赵孟俯所得。一为唐人用硬黄纸所书,后有柳公权跋两行,世称为『柳跋十三行』。2.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行数并不固定。其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商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及管理外商船员等义务,却也享有对外贸易的特权。公元一八四二年订定南京条约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终被取消。 【查看详细解释
  • 蒋中正 jiǎng zhōng zhèng

    jiǎngzhōngzhèng

    人名。(公元1887~1975)字介石,学名志清,浙江省奉化县人。肄业于保定陆军学堂,旋赴日本习陆军,入同盟会,矢志革命。民国十一年,陈?明叛变,卫护国父脱险,后任大本营参谋长、黄埔军官学校校长。参与讨袁、东征诸役,迭建战功;十五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誓师北伐,十七年统一全国,被推为国民政府主席。九一八及一二八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七七事变,领导军民抗战,其间历任中国国民党总裁、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取消百年来不平等条约。胜利后,政府还都南京,召开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三十七年当选首任总统,嗣以共匪窃据大陆,中枢播迁台北,以建设台湾、光复大陆为职志。毕生献身国民革命,丰功伟业,永垂不朽。 【查看详细解释
  • 条约 tiáo yuē

    tiáoyuē

    1.约定的事项、规章。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中˙南诏传:『诏殿中监段文楚为经略使,数改条约,众不悦,以胡怀玉代之。』里语征实˙卷中下:『条约:昔箕子避地朝鲜,其国俗未有检束之教,乃施八条之约,使人知禁,后条约始此。』2.国家与国家间所缔结的契约。如:『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订立马关条约。』[似]2.公约、契约 【查看详细解释
  • 华沙公约 huá shā gōng yuē

    huáshāgōngyuē

    164公元一九五五年由前苏联、波兰、东德、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捷克、尼亚八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缔结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条约中规定各缔结国间对被攻击的国家应加以援助,以保障欧洲地区的安丘该条约于一九九一年随着华沙公约组织的解散而宣告结束。 【查看详细解释
  • 北京条约 běi jīng tiáo yuē

    běijīngtiáoyuē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因清廷有意毁弃天津条约,英法联军再度北上,攻入北京,是年签下北京条约。条约内容为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银八百万两,并割让九龙半岛于英。另外开琼州﹑潮州﹑台湾﹑淡水﹑镇江﹑九江﹑汉口﹑登州﹑牛庄﹑天津为口岸,且享有内河航行权及内地游历权,允许传教士自由传教。俄国亦藉此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之地。 【查看详细解释
  • 公约 gōng yuē

    gōngyuē

    多数国家或公私团体对于特定事项,拟订共同遵守的条约或章程。如:『北大西洋公约』、『华沙公约』。[似]条约、契约[反]私约 【查看详细解释
  • 互不侵犯条约 hù bù qīn fàn tiáo yuē

    qīnfàntiáoyuē

    两国缔结条约,彼此尊重对方主权,互不相犯。如日俄互不侵犯条约。 【查看详细解释
  • 互惠 hù huì

    huì

    国际间根据平等原则缔结通商条约,两方面以同等利益互相交换,给予优惠待遇。如:『互惠条约』。 【查看详细解释
  • 伊藤博文 yī téng bó wén

    téngwén

    人名。(公元1841~1900)日本政治家。明治维新时,任第一次内阁总理,手定日本宪法,三次组阁,先后与我国缔结天津条约、马关条约。后任朝鲜总监,赴哈尔滨,被韩人安重根刺杀而死。 【查看详细解释
  • 同盟国 tóng méng guó

    tóngméngguó

    1.缔结同盟条约或参加某一同盟条约的国家。2.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奥﹑义三国同盟,称为『同盟国』。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中,联合对抗德、日、义三轴心国的国家,包括中、美、英、法、苏等国。 【查看详细解释
  • 和约 hé yuē

    yuē

    1.交战国间因停战议和而订定的条约。如:『辛丑和约』、『巴黎和约』。2.订定议和条约。新唐书˙卷一七四˙牛僧孺传:『是时,吐蕃请和约驰兵。』[反]1. 【查看详细解释
  • 商约 shāng yuē

    shāngyuē

    通商条约的缩称。见『通商条约』条。 【查看详细解释
企业未签劳动合同 如何判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

企业未签劳动合同 如何判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

当未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当事人双方的主体资格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 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