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戒 jù jiè

    jiè

    具足戒的简称。见『具足戒』条。唐˙李公佐˙谢小娥传:『十三年四月,始受具戒于泗州开元寺,竟以小娥为法号,不忘本也。』 【查看详细解释
  • 苾刍 bì chú

    chú

    佛教用语。男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女性出家受具足戒者称『苾刍尼』。瑜伽师地论˙卷六:『苾刍当知于诸法中,假立有我。』亦作『比丘』﹑『比邱』。 【查看详细解释
  • 具足戒 jù zú jiè

    jiè

    佛教戒律之一。指比丘戒和比丘尼戒。四分律˙卷三十四:『世尊告阿难:「不应授年未满二十者具足戒。」』简称为『具戒』。 【查看详细解释
  • 三师七证 sān shī qī zhèng

    sānshīzhèng

    一种佛教的制度。出家人受具足戒时,须有三师七证。三师是授戒的戒和尚﹑主持授戒仪式的羯摩和教授戒律威仪的教授师。除了三师之外,还须有七个以上作证的比丘,才算合乎戒律。 【查看详细解释
  • 小乘戒 xiǎo shèng jiè

    xiǎoshèngjiè

    小乘佛教的戒律。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及具足戒等。 【查看详细解释
  • 式叉摩那 shì chà mó nà

    shìchà

    年满十八岁的沙弥尼,到满二十岁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尼之前,要受六法,此时就称为『式叉摩那』。为梵语16. 【查看详细解释
  • 戒腊 jiè là

    jiè

    佛教用语。出家人受具足戒后的年数,以过一个结夏安居为一腊。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四˙方外玄踪:『昼则讲说,夜则禅定,以深通佛法为长。其次依戒腊行坐。』 【查看详细解释
  • 文偃 wén yǎn

    wényǎn

    五代一位高僧的法号。(公元864~949)俗姓张。南唐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为当时高僧。出家受具足戒后,到处云游参学,在睦州道踪禅师处悟道,又得到雪峰义存禅师印证认可。后居韶州云门山光泰寺。禅风峭迅,天下学者,望风而至,世称『云门宗』。 【查看详细解释
  • 比丘 bǐ qiū

    qiū

    佛教用语。为梵语Bhiksu的音译。男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大宝积经˙卷一:『譬如今世多闻比丘住阿兰若,或聚落中。』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释门大道要参修,开阐宗源老比丘。』亦作『比邱』﹑『苾』。 【查看详细解释
  • 比丘尼 bǐ qiū ní

    qiū

    佛教用语。梵语Bhiksuni的音译。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大宝积经˙卷一:『贪着美味,受比丘尼劝化饮食。』唐˙韩愈˙登封县尉卢殷墓志:『陇西李氏,生男辄死,卒无子。女一人,学浮屠法,不嫁,为比丘尼云。』或译作『苾尼』。 【查看详细解释
  • 比邱 bǐ qiū

    qiū

    佛教用语。为梵语Bhiksu的音译。男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洛阳伽蓝记˙卷四˙城西法云寺:『市东南有皇女台,汉大将军梁冀所造,犹高五尺余,景明中,比邱道恒,立灵仙寺于其上。』亦作『比丘』。 【查看详细解释
  • 圣人 shèng rén

    shèngrén

    1.有完美品德的人,如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2.专称孔子。孟子˙公孙丑上:『子夏、子游、子张,皆圣人有之一体。』儒林外史˙第二回:『丁祭肉若是不吃,圣人就要计较了。』3.古时对天子的敬称。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新唐书˙卷一三九˙李泌传:『着黄者圣人,着白者山人。』4.清酒。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徐邈传:『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5.佛教称见道位以上的修行人,相对轮回中的凡夫而言。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三:『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五阴,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能具足无相尸罗波罗蜜,具足戒不缺、不破、不杂、不着,圣人所赞。』[似]1.至人[反]1.凡夫、凡人、小人 【查看详细解释
  • 弘一 hóng yī

    hóng

    近代一位高僧的法号。(公元1880~1942)俗姓李,幼名文涛,又名广侯,别号息霜,法名演音。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擅长于书画、篆刻。曾留学日本,学习西画和音乐,留日时名岸,号叔同。回国后在天津、浙江、南京等地学校任教。主编过音乐小杂志﹑文美杂志,兼乐曲创作。民国七年在杭州从虎跑寺了悟和尚出家,来年于灵隐寺受具足戒。自此一改过去浪漫的生活,清苦自持,不收徒、不建寺,以弘扬南山律为毕生之志,创设南山律学院。着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道祖略谱等及演讲集行世。 【查看详细解释
  • 澄观 chéng guān

    chéngguān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公元738~839)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一岁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后,到处参学,于戒律、天台、华严、南北禅法无不钻研,而归心于华严,以中兴华严宗为己任,为华严宗四祖。他吸收了天台和禅宗的思想,致力推动禅教一致的思想,对中唐以后的佛教影响颇深。弟子有一百余人,著名的有宗密、僧睿、法宝等。赐号『清凉国师』。著作弘富,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二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等。 【查看详细解释
  • 太虚 tài xū

    tài

    1.天空。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亦作『太清』﹑『泰清』。2.空虚寂寞的境界。3.近代一位僧人的法号(公元1889~1947)。俗姓吕,法名唯心,以字行世。浙江崇德 人,十六岁出家,依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受具足戒;后从杨文会学楞严经;跟苏曼殊学英文,民国元年在南京创立中国佛教协进会以推动佛教改革运动。鉴于当时佛教不振,僧众素质低落,先后创办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培育僧材,对中国近代僧教育贡献很大,为中国佛教改革派的领袖。着有整理僧伽制度论、释新僧、真现实论等。有太虚大师全书行世。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金刚经》

    《金刚经》 - 离色离相 【汉朝】 【文】 佚名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 法藏 fǎ zàng

    zàng

    1.藏,形容多法聚集。法藏指佛陀的教法。唐˙王维˙苑舍人能书梵字兼达梵音皆曲尽其妙戏为之赠诗:『莲花法藏心悬悟,贝叶经文手自书。』2.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康居国人,至祖父始迁居长安,故以康为姓。为严宗三祖。十七岁入太白山学佛,后从智俨听讲华严经,深受智俨赞赏,二十八岁才出家为沙弥。上元元年,奉诏在太原寺讲华严经。后诏京师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赐号贤首。从此以后经常参加翻译、讲经、著述。先后和地婆诃罗、提云般若、实叉难陀、菩提流志等共译事,特别对华严经的翻译贡献最大;亦于华严经研究最深,前后讲说华严经三十余次。将智俨所创的教相和观行作了详尽的发挥,成为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世称『贤首国师』。弟子以宏观、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等最有名。着有华严探玄记二十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四卷、华严经问答二卷、华严金狮子章一卷等行世 。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金刚经》

    《金刚经》 - 无断无灭 【汉朝】 【文】 佚名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yán zhě wú zuì,wén zhě zú jiè

    yánzhězuì,wénzhějiè

    语本诗经˙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指提意见的人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说的缺点也可以引为警戒。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全宋词》

    《全宋词》 - 如梦令 【宋朝】 【词】 史浩

    粉脸霞生一缕。掩映绿云秋水。言语更雍容,具足十分娇美。无比。无比。要比除非镜里。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是为加强网络直播营销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网络直播营销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