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名著《伤寒论》

    《伤寒论》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汉朝】 【文】 张仲景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

  • 伤寒论 shāng hán lùn

    shānghánlùn

    书名。汉朝张机着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张机死后,书散佚不全,晋王叔和为之搜集整理,取其专论伤寒部分,辑为伤寒论,六篇十章。全书主以六经辨证治急性热病,为方书之祖。 【查看详细解释
  • 法定传染病 fǎ dìng chuán rǎn bìng

    dìngchuánrǎnbìng

    国家经立法程序规定,一旦疾病发生或有疑似患者时,必须向卫生机关报告的传染病。如霍乱﹑杆菌性及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喉﹑猩红热﹑鼠疾﹑斑疹伤寒等。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伤寒论》

    《伤寒论》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汉朝】 【文】 张仲景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三·肘后歌 【文】 杨继洲

    头面之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病少府泻,脐腹有病曲泉针。肩背诸疾中渚下,腰膝强痛交信凭。胁肋腿叉后溪妙,股膝肿起泻太冲。阴核发来如升大,百会妙穴真可骇。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鹤膝肿劳难移步,尺泽能舒筋骨疼。更有一穴曲池妙,根寻源流可调停。其患若要便安愈,加以风府可用针。更有手臂拘挛急,尺泽刺深去不仁。腰背若患挛急风,曲池一寸五分攻。五痔原因热血作,承山须下病无踪,哮喘发来寝不得…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防葵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房苑、梨盖、利茹。 气味 (根)辛、寒、无毒。 主治 肿病。用记葵开为末,每服少许,温酒送下。 癫狂邪疾。治方同上。 伤寒动气(伤寒汗下后,脐左有动气)。用防葵一两,木香、黄芩、柴胡各半两。各药混合后,每取半两加水一碗半,煎至八成,温服。此方名“防葵散”。…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潦水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降注雨水谓之潦,又淫雨为潦。 气味 甘、、平、微寒、无毒。 主治 成无己曰:仲景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煎用潦水者,取其味薄则不助湿气。 考释 李时珍在该药释名项下曰:“降注雨水谓之潦,又淫雨为潦。”考潦水一词,《辞源》释其有积水之义。降注雨水和淫雨是指大而多的雨水。由此可见,潦水就是在大而多的雨水中所取的积水。关于潦水的出处,李时珍在该药发明项下转引金代医家成无己曰:“仲景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煎用潦水者,取其味薄则不助湿气。”考此一段,是引自成无己…

  • 伤寒 shāng hán

    shānghán

    1.中医上指外感热病的总称;亦指受了风寒而引起的病。2.病名。病原体为沙门氏伤寒杆菌,可经由饮水或食物传染。潜伏期约为两周,症状为发烧、头痛、发冷、腹痛、便秘或腹泻、脉博缓慢,甚至出现肝脾肿大、胸腹部有玫瑰疹等病症。可能引起肠胃出血、肺炎等并发症。亦称为『肠伤寒』。 【查看详细解释
  • 拼音:

    部首:

    笔画:13画

    五笔:uywu

    【基本释义】瘀yū血液凝滞:瘀血。活血化瘀。笔画数:13;部首:疒;笔顺编号:4134141533444
  • 国学名著《伤寒论》

    《伤寒论》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汉朝】 【文】 张仲景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味苦寒) 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八·伤寒门 【文】 杨继洲

    身热头疼:攒竹大陵神门合谷鱼际中渚液门少泽委中太白。洒淅恶寒,寒栗鼓颔:鱼际。身热:陷谷吕细(足寒至膝,乃出针)三里复溜侠溪公孙太白委中涌泉。寒热:风池少海鱼际少冲合谷复溜临泣太白。伤寒汗不出:风池鱼际经渠(各泻)二间。过经不解:期门。余热不尽:曲池三里合谷。腹胀:三里内庭。阴症伤寒:灸神阙(二三百壮)。大热:曲池三里复溜。呕哕:百会曲泽间使劳宫商丘。腹寒热气:少冲商丘太冲行间三阴交隐白阴陵泉(…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茈胡(柴胡)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亦名地薰、芸蒿、山菜、茹草。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伤寒余热(伤寒之后,体瘦肌热)。用柴胡四两、甘草一两,每用二钱,煎服。 小儿骨热(十五岁以下小儿遍身如火,盗汗、咳嗽、烦渴,日渐黄瘦)。用柴胡四两、丹砂三钱,共研为末,拌猪胆汁和饭蒸熟,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一丸,桃仁、乌梅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虚劳发热。用柴胡、人参等分,每服三钱,加姜枣同水煎服。 湿热黄疸。用柴胡一两、甘草二钱半,白茅根一小把,加水一碗,煎至七成,适当分次服完。 眼睛昏暗。用柴胡二钱半、决明子七钱半,共研…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二·兰江赋(杨氏书) 【文】 杨继洲

    担截之中数几何?有担有截起沉疴。我今咏此兰江赋,何用三车五辐歌。先将八法为定例,流注之中分次第。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头部须还寻列缺,痰涎壅塞及咽干。噤口咽风针照海,三棱出血刻时安。伤寒在表并头痛,外关泻动自然安。眼目之症诸疾苦,更须临泣用针担。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穴治还轻。申脉能除寒与热,头风偏正及心惊。耳鸣鼻衄胸中满,好把金针此穴寻。但遇痒麻虚即补,如逢疼痛泻而迎。更有伤寒真妙诀…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热汤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亦名百沸汤、麻沸汤、太和汤。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霍乱转筋(以器装汤熨烫患部,又把足底汤热,汤冷须换热),冻疮,痈肿,火眼赤乱,蝎虿咬伤等。 附方 热汤,就是白开水,以煮开多次者为好,所以叫百沸汤。纵然生水不好,多煎仍有好处。水沸腾多次,其中污浊之物,或下沉,或上散,水质就好多了。张从正讲:凡是伤寒、伤风、伤食、伤酒,初起时不用服药,只须喝一两碗白开水或酸菜汤就有效,喝后用手揉肚子,觉得神志有些恍惚,再喝白开水揉肚子,最后感到体内再喝不下了,就设法呕吐,让汗发出来为止。(“凡伤寒、…

  • 国学名著《伤寒论》

    《伤寒论》 - 辨阴阳易阐煮劳复病证并治 【汉朝】 【文】 张仲景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 烧裩散方 右取妇人中裩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裩当烧灰。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苦寒) 栀子十四枚(掰,苦寒) 豉一升(绵裹,苦寒) 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复令微似汗。 伤寒

  • 国学名著《伤寒论》

    《伤寒论》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汉朝】 【文】 张仲景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汤泡去黄汁,焙干称)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

  • 国学名著《伤寒论》

    《伤寒论》 - 伤寒例 【汉朝】 【文】 张仲景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代赭石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亦名须丸、血师、土朱、铁朱。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哮喘,睡卧不得。用代赭石,研末,米醋调服。宜常服用。 伤寒无汗。用代赭石、干姜,等分为末,热醋调匀搽在两手心上,然后紧握双拳夹在大腿间。盖被静卧,汗出病愈。 急慢惊风(吊眼,撮口,抽筋)。用代赭石(火煅、醋淬十次)研细,水飞后晒干。每服一钱或半钱,真金汤调下。连进三服,如脚胫上出现红斑,即是邪出病愈之证。如始终不现红斑,即无救。 小肠疝气。用代赭石(火煅、醋淬)研细。每服二钱,白开水送下。 吐血、 血、流鼻血。用代赭石一两,火煅、醋…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二·席弘赋(针灸大全) 【文】 杨继洲

    凡欲行针须审穴,要明补泻迎随诀,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阴阳男女别。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耳聋气痞听会针,迎香穴泻功如神。谁知天突治喉风,虚喘须寻三里中。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曲池两手不如意,合谷下针宜仔细。心疼手颤少海间,若要除根觅阴市。但患伤寒两耳聋,金门听会疾如风。五般肘痛寻尺泽,太渊针后却收功。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鸠尾能治五般痫…

  • 安内攘外 ān nèi rǎng wài

    ānnèirǎngwài

    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查看详细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