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名著《神峰通考》

    《神峰通考》 - 损益生长四药说类 【文】 张楠

    何以谓之损?损者,损其有余也。然木生震位,正木气之当权也。金产竞宫,正金神之得位。当权者不宜资助,得位者不必生扶。假或水又滋土,土或培金,若木有余之病,用金以制之;金气有余之病,用火以克之。官星之气有余,则损其官星;财星之气有余,则损其财星。壁如人身元太旺为族,当以凉剂通药以济之也。是以八字贵有损之之药也。何以谓之益?益者,益其不及也。若木之死于午,若水之死于卯也。不及则宜资助,且如木气之本衰…

  • 国学名著《管子》

    《管子》 - 君臣上 【先秦】 【文】 管仲及门徒

    为人君者,修官上之道,而不言其中;为人臣者,比官中之事,而不言其外。君道不明,则受令者疑;权度不一,则修义者惑。民有疑惑贰豫之心而上不能匡,则百姓之与间,犹揭表而令之止也。是故能象其道于国家,加之于百姓,而足以饰官化下者,明君也。能上尽言于主,下致力于民,而足以修义从令者,忠臣也。上惠其道,下敦其业,上下相希,若望参表,则邪者可知也。 吏啬夫任事,人啬夫任教。教在百姓,论在不挠,赏在信诚,体之以君臣,其诚也以守战。如此,则人啬夫之事究矣。吏啬夫尽有訾程事律,论法辟、衡权、斗斛、文劾,不以私论,而…

  • 国学名著《孝经》

    《孝经》 - 圣治 【先秦】 【文】 孔丘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 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 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 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

  • 三五 sān wǔ

    sān

    1.十五日。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孔颖达˙正义:『是以三五十五日而得盈满,又三五十五日而亏阙也。』后多用来指阴历十五日。文选˙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2.三心五噣。心宿三星,噣有五星,故称为『三五』。诗经˙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3.三王五伯。楚辞˙屈原˙九章˙抽思:『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4.三皇五帝。楚辞˙屈原˙九叹˙思古:『背三五之典刑兮,绝洪范之辟纪。』5.三辰五星。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太史公曰:『为天数者,必通三五。』司马贞˙索隐:『三谓三辰,五谓五星。』6.三正五行。后汉书˙卷三十下˙郎顗传:『臣闻天道不远,三五复反。』章怀太子˙注:『宋均注曰:「三,三正也。五,五行也。三正五行,王者改代之际会也。」』7.约计的少数。唐˙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诗:『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三·脉法解·脏腑脉象 【文】 黄元御

    五藏为阴,六府为阳,阴阳既殊,脉象攸分。肝脉弦,心脉洪,脾脉缓,肺脉涩,肾脉沉。其甚者为藏,其微者为府。《难经》: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其他脏腑,依此类推。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五·杂病解上·噎膈根原 【文】 黄元御

    噎膈者,阳衰土湿,上下之窍俱闭也。脾阳左升,则下窍能开,胃阴右降,则上窍不闭。下窍开,故旧谷善出,上窍开,故新谷善纳。新旧递嬗,出纳无阻,气化循环,所以无病。其上下之开,全在中气。中气虚败,湿土湮塞,则肝脾遏陷,下窍闭涩而不出,肺胃冲逆,上窍梗阻而不纳,是故便结而溺癃,饮碍而食格也。缘气之为性,实则清空,虚则滞塞。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降则浊气下传,上窍清空而无碍,是以善纳;脾升则清气上行,下窍…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四·劳伤解·溺血 【文】 黄元御

    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动而行疏泄,谷道不收,则后泄于大肠,水道不敛,则前淋于小便。阳气蛰藏,则土温而水暖,其脾湿而肾寒者,壬水之藏令不行也。水性蛰藏,木性疏泄,水欲藏而不能藏,是以流漓而不止;木欲泄而不能泄,是以梗涩而不利。缘木愈郁则愈欲泄,愈欲泄则愈郁,郁生下热,小便赤数。虽火盛之极,而实以脾肾之阳虚。泻湿燥土,升木达郁,自是主法。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然热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则宜清凉,至于脾…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五·论子午流注法(徐氏) 【文】 杨继洲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经有十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余两经,三焦、包络也。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此二经虽寄于壬癸,亦分派于十干。每经之中,有井、荥、俞、经、合,以配金、水、木、火、土…

  • 国学名著《战国策》

    《战国策》 - 齐宣王见颜斶 【汉朝】 【文】 刘向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默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

  • 国学名著《墨子》

    《墨子》 - 15章 兼爱(中) 【先秦】 【文】 墨子,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

  • 国学名著《睡虎地秦墓竹简》

    《睡虎地秦墓竹简》 - 其于部分·语书 【秦朝】 【文】 喜

    廿年四月丙戌朔丁亥,南郡守騰謂縣、道嗇夫:古者,民各有鄉俗,其所利及好惡不同,或不便於民,害於邦。是以聖王作為法度,以矯端民心,去其邪避(僻),除其惡俗。法律未足,民多詐巧,故後有閒令下者。凡法律令者,以教道(導)民,去其淫避(僻),除其惡俗,而使之之於為善(也)。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鄉俗淫失(泆)之民不止,是即法(廢)主之明法(也),而長邪避(僻)淫失(泆)之民,甚害於邦,不便於民。故騰為是而脩法律令、田令及為閒私方而下之,令吏明布,令吏民皆明智(知)之,毋巨()於罪。今法律令已…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四·劳伤解·血脱 【文】 黄元御

    肝藏血而性疏泄,血病则脱亡而不守。未脱之先,温气虚亏,凝瘀不流。瘀少则结积而不下,瘀多则注泄而莫藏。凡便溺流漓,崩漏不禁,紫黑成块,腐败不鲜者,皆阳虚而木陷,血瘀而弗容也。盖木性善达,水土寒湿,生气不达,是以血瘀。木郁风动,疏泄不敛,是以血脱,而肺血之脱亡,较多于肝。肝血下脱,则遗泄于便溺;肺血上流,则吐衄于口鼻。以血在下焦则宜升,而既升于上,则又宜降。降者,肺之所司,缘肺金主收,收气盛则血降…

  • 国学名著《贾谊新书》

    《贾谊新书》 - 卷八·六术 【文】 贾谊

    德有六理,何谓六理?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六理无不生也,已生而六理存乎所生之内,是以阴阳天地人,尽以六理为内度,内度成业,故谓之六法。六法藏内,变流而外遂,外遂六术,故谓之六行。是以阴阳各有六月之节,而天地有六合之事,人有仁义礼智信之行。行和则乐兴,乐兴则六,此之谓六行。阴阳天地之动也,不失六行,故能合六法。人谨修六行,则亦可以合六法矣。然而人虽有六行,微细难识,唯先王能审之…

  • 国学名著《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 - 狱中上梁王书 【汉朝】 【文】 邹阳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语曰:“有…

  • 国学名著《贾谊新书》

    《贾谊新书》 - 卷九·修政语上 【文】 贾谊

    黄帝曰:道若川谷之水,其出无已,其行无止。故服人而不为仇,分人而不譐者,其惟道矣。故播之于天下,而不忘者,其惟道矣。是以道高比于天,道明比于日,道安比于山。故言之者见谓智,学之者见谓贤,守之者见谓信,乐之者见谓仁,行之者见谓圣人。故惟道不可窃也,不可以虚为也。故黄帝职道义,经天地,纪人伦,序万物,以信与仁为天下先。然后济东海,入江内,取绿图,西济积石,涉流沙,登于昆仑,于是还归中国,以平天下,天…

  • 国学名著《孟子》

    《孟子》 - 梁惠王章句上·第七节 【先秦】 【文】 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

  • 国学名著《何博士备论》

    《何博士备论》 - 晋论上 【文】 何去非

    神器之重,有以自归而后收之,有以力取而后得之。自归而后收之者,三代之上是也;力取而后得之者,秦、汉而下是也。夫归我而收之,与夫我取而得之,固有间矣。而其所以取之之道,又有甚异者焉!然则享天下者,亦观夫所取之道如何耳。魏之取汉,异于汉之所以取秦;晋之取魏,异于魏之所以取汉。魏示晋以所取汉之迹,晋袭魏以所取魏之权。是晋之取魏者,魏启之也。晋将蹈迹而取魏也,是以汲汲而求执魏之权。魏徒见权之去我而在晋…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七·杂病解下·暍病根原 【文】 黄元御

    暍病者,暑热而感风寒也。热则伤气,寒则伤形。《素问·通评虚实论》: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以寒性敛闭,暑性疏泄,寒闭其形而皮毛不开,是以气盛而身寒;暑泄其气而腠理不阖,是以气虚而身热。暍病则伤于暑,而又伤于寒者也。盛暑汗流,元气蒸泄,被清风而浴寒水,玄府骤闭,《素问》:玄府者,汗孔也。里热不宣,故发热恶寒,口渴齿燥,身重而疼痛,脉细而芤迟也。盖气不郁则不病,虽毒热挥汗,表里燔蒸…

  • 国学名著《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 - 物色 【南北朝】 【文】 刘勰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五·杂病解上·消渴根原 【文】 黄元御

    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相为表里。风木之性,专欲疏泄,土湿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遂,而强欲疏泄,则相火失其蛰藏。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从相火化气。手少阳陷于膀胱,故下病淋癃;足少阳逆于胸膈,故上病消渴。缘风火合邪,津血耗伤,是以燥渴也。淋因肝脾之陷,消因胆胃之逆。脾陷而乙木不升,是以病淋;胃逆而甲木不降,是以病消。脾陷胃逆,二气不交,则消病于上,而淋病于下。但是脾陷,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