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义廉耻 lǐ yì lián chǐ

    liánchǐ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查看详细解释
  • 象物 xiàng wù

    xiàng

    1.麟、凤、龟、龙四种灵物。周礼.春官.大司乐:『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郑玄.注:『象物,有象在天,所谓四灵者,天地之神。四灵之知,非德至和则不至,礼运曰:「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2.取法天地间的物象。国语.周语下:『厘改制量,象物天地。』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全宋词》

    《全宋词》 - 瑞鹤仙(秋思) 【宋朝】 【词】 吴礼之

    风传秋信至。颤叶叶庭梧,飘零阶砌。年华迅流水。况荣枯翻手,存亡弹指。谁编故纸。论古往、英雄斗智。在当时、唤做功名,到此尽成闲气。何谓。生为行客,死乃归人,世同驿邸。十步九计。空捞攘,谩儿戏。忍都将、有限光阴萦绊,趁逐无穷天地。我直须、跳出樊笼,做个俏底。

  • 怃 wǔ

    1.论语˙微子:『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后汉书˙卷七十˙孔融传:『闻之怃然,中夜而起。』2.惊愕的样子。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传:『邕具以告,莫不怃然。』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查看详细解释
  • 知言 zhī yán

    zhīyán

    1.有远见的言论。左传˙襄公十四年:『秦伯问于士鞅曰:「晋大夫其谁先亡?」对曰:「其栾氏乎?」……秦伯以为知言,为之请于晋而复之。』2.从言谈中了解他人的真意。论语˙尧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孟子˙公孙丑上:『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 【查看详细解释
  • 三纲五常 sān gāng wǔ cháng

    sāngāngcháng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查看详细解释
  • 一以贯之 yī yǐ guàn zhī

    guànzhī

    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孟子》

    《孟子》 - 尽心章句下·第一节 【先秦】 【文】 孟子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 附会 fù huì

    huì

    1.使文章之布置首尾一贯,文意严密。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2.牵强凑合。『沬文献异文作『傅』。汉书˙卷四十九˙爰盎传˙赞曰:『爰盎虽不好学,亦善傅会。』3.依附会合。汉˙刘向˙列女传˙卷八˙王章妻女:『成帝舅大将军王凤秉政专权,章虽为凤所举,意不肯附会。』[似]附合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 通评虚实论 【汉朝】 【文】 佚名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帝曰:虚实何如?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藏皆如此。 帝曰:何谓重实?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 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帝曰:经虚络满…

  • 国学名著《礼记》

    《礼记》 - 孔子闲居 【先秦】 【文】 七十子后学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

  • 三表 sān biǎo

    sānbiǎo

    墨子对言论所提的三个标准,即本、原、用。墨子˙非命上:『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战国策》

    《战国策》 - 齐人见田骈 【汉朝】 【文】 刘向

    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田子辞。…

  • 梦往神游 mèng wǎng shén yóu

    mèngwǎngshényóu

    1.比喻内心极为向往。如:『今天终于如愿以偿,来到我梦往神游的地方。』2.作家在创作时,要设身处地体验人物的性格﹑心情及遭遇,才能达到『肖似』的目的。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三˙词曲部˙语求肖似:『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 【查看详细解释
  • 孔子闲居 【先秦】 【文】 孔子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

  • 神色自若 shén sè zì ruò

    shénruò

    自若:如常,象原来的样子。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态度镇静。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管子》

    《管子》 - 国准 【先秦】 【文】 管仲及门徒

    桓公问于管子曰:“国准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国准者,视时而立仪。”桓公曰:“何谓视时而立仪?”对曰:“黄帝之王,谨逃其爪牙。有虞之王,枯泽童山。夏后之王,烧增薮,焚沛泽,不益民之利。殷人之王,诸侯无牛马之牢,不利其器。周人之王,官能以备物。五家之数殊而用一也。” 桓公曰:“然则五家之数,籍何者为善也?”管子对曰:“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猛兽众也。童山竭泽者,君智不足也。烧增薮,焚沛泽,不益民利,逃械器,闭智能者,辅己者也。诸侯无牛马之牢,不利其器者,曰淫器而壹民心者也。以人御人,逃戈刃,高仁…

  •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bā gōng shān shàng,cǎo mù jiē bīng

    gōngshānshàng,cǎojiēbīng

    八公山:在安徽淮西市西。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查看详细解释
  • 理想国 lǐ xiǎng guó

    xiǎngguó

    1.书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着。以诙谐、生动而有力的文字,在对话与讨论何谓正义的过程中,提出理想的社会应是一个组织严谨的城邦,在此城邦中,人民各有所事而不过问他人,也无政治权力,而治理这个社会的是理性最强的哲人王。2.泛称理想中的一种最完善的政治组织。 【查看详细解释
  • 四维 sì wéi

    wéi

    1.语出槌˙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指礼、义、廉、耻四种中国立国的纲维。史记˙卷六十二˙管晏传:『仓廪实而知礼义,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2.东、南、西、北四方之隅。西游记˙第六回:『天王各居四维,众天兵各挨排列阵去讫。』 【查看详细解释
企业未签劳动合同 如何判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

企业未签劳动合同 如何判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

当未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当事人双方的主体资格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 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