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毗昙 ā pí tián

    ātián

    佛教三藏中属于论藏的典籍。译自胡语。指对佛陀教法以非常精细而系统化着成的佛教典籍。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一:『问曰:「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有何差别?」』亦作『阿毗达磨』。 【查看详细解释
  • 阿毗达磨 ā pí dá mó

    ā

    佛教经典三藏中属于论藏的典籍。为梵语Abhidharma的音译,意为对法、向法、无比法等特别的法。指对佛陀教法以非常详细而系统化方式撰述的佛教典籍。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论,谓传生无漏慧教,此诸慧论,是彼资粮故,亦得名「阿毗达磨」。』亦作『阿毗昙』。 【查看详细解释
  • 昙 tán

    tán

    云气布于天空。广韵˙平声˙覃韵:『昙,云布。』1.云气。元˙曾瑞˙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长天远水秋光淡曲:『暮云昙,晓山岚 ,六合为我一茅庵。』2.胡语音译。与梵语dharma对等,为法的意思。如:『阿毗昙』。 【查看详细解释
  • 阿修罗 ā xiū luó

    āxiūluó

    佛教六道之一,也是八部众之一。为梵语Asura的音译,意为非天。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恶神,常与忉利天交战。在佛教中认为虽属天界,但无天人的德行,性情谄诈,所以称非天,有的佛教部派将之从天道分出,独立为一类。杂阿毗昙心论˙卷八:『有欲令阿修罗与天同趣,是故说言:「汝先是天。」』或称为『不洒』、『非天』、『修罗』、『阿须罗』、『阿须伦』、『阿苏罗』、『阿素罗』、『阿素洛』。 【查看详细解释
  • 慧远 huì yuǎn

    huìyuǎn

    东晋一位高僧的法号。(公元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约在今山西宁武附近)人。初学儒家、老、庄,二十一岁往太行恒山(今河北曲阳西北)参见道安,听讲般若经,遂从而出家。后入庐山住东林寺,领众修道。善于般若,并兼倡阿毗昙、戒律、禅法。因此中观、戒律、禅、教及关中胜义,都仗慧远而流播南方。曾与刘遗民等人,在阿弥陀像前立誓,共期往生净土,故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著名弟子有慧观、僧济、法安等,另有雷次宗传其礼学。 【查看详细解释
  • 小劫 xiǎo jié

    xiǎojié

    1.一长段的时间。词语源于古印度婆罗门,后为佛教沿用,但说法不同。谓世上人类的寿命历经一增(人寿自十岁开始,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或一减(人寿从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所需的时间。约为人间八百三十九万九 千年。又法苑珠林˙卷一:『依立世阿毗昙论云:「佛说一小劫者名为一劫。」』醒 世恒言˙卷二十一:『一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2.小灾难。清˙钱谦益˙欲别东楼去诗:『小劫看今雨,中年别故人。』 【查看详细解释
  • 法显 fǎ xiǎn

    xiǎn

    人名。(公元399~416)东晋高僧。平阳郡武阳(今山西省襄丘县)人。俗姓龚,三岁为沙弥,二十岁受比丘戒。因感于当时律典的缺乏。乃于晋安帝隆安三年前往印度求法。至义熙八年才返国,前后共历十五年,携回了摩诃僧祗众律﹑十诵律、杂阿毗昙心、大般泥洹经、弥沙塞律、长阿含经、杂阿含经等,都是当时中土所无的大小乘的基本要籍。并和佛驮跋陀罗共译出摩诃僧祗律、僧祗比丘戒本、大般泥洹经等,此外法显还将他西行求法的经历写成历游天竺记传,保存许多宝贵的西域古代史地资料,极为各国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所重视。 【查看详细解释
  • 玄奘 xuán zàng

    xuánzàng

    唐代高僧的法号。(公元602~664)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幼年因家境贫困,随兄长捷法师住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十三岁入选为僧。其后游历各地,参访名师,研究涅盘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等。因感诸家各擅一宗,说法不一,故欲取得总赅三乘的瑜伽师地论来解决疑难而决心西行求法。唐太宗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历尽艰险,才到那烂陀寺,投入戒贤之门。贞观十九年返长安,带回大小乘佛典五百二十筴,六百五十七部,其后将近二十年间共译出大小乘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译本无论在质或量上都超过各译家的成就,为中国最伟大的经译家之一。弟子数千人,著名的有窥基、普光等。在中国民间更从玄奘取经的经历敷演创作不少文学作品,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的西游记等。 【查看详细解释
  • 俱舍论 jù shè lùn

    shèlùn

    书名。全名为阿毗达磨俱舍论。世亲着。汉译本有南朝陈真谛翻的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唐代玄奘译的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俱舍论是世亲在有部学说的基础,吸收经量部、大众部等思想而完成的。本书虽属部派佛教的著作,但对大乘佛教影响极大。流行于印度、西藏及中国陈、唐之世,且东传日本。 【查看详细解释
  • 四禅八定 sì chán bā dìng

    chándìng

    佛教用语。谓八种禅定的境界。包括色界的四禅和无色界的四无色定。摩诃止观˙卷九上:『若四禅八定毗昙、成实明之委细。』 【查看详细解释
  • 弶 jiàng

    jiàng

    一种捕捉鸟兽的工具。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八˙鞞婆沙阿毗昙论:『如弶,今畋猎家施弶以取鸟兽者,其形似弓也。』 【查看详细解释
  • 阿毗地狱 ā pí dì yù

    ā

    阿毗: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间”,即痛苦无有间断之意。常用来比喻黑暗的社会和严酷的牢狱。又比喻无法摆脱的极其痛苦的境地。 【查看详细解释
  • 共业 gòng yè

    gòng

    1.数人共有的产业。如:『这家公司是他们兄弟三人的共业。』2.佛教用语。指会造成群体每个分子共同报应的业力。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六:『其增上果亦业所生,何得共受?共业生故。』 【查看详细解释
  • 四大洲 sì dà zhōu

    zhōu

    佛教宇宙观,以须弥山为世界的中心,四边咸海之中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八:『言洲异者,谓四大洲,一南赡部洲,二东胜身洲,三西牛货洲,四北俱卢洲。』或作『四天下』。 【查看详细解释
  • 天眼通 tiān yǎn tōng

    tiānyǎntōng

    1.一种能看到众生死后投生何处、苦乐的状况,以及世间各种形形色色的神通能力。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十七:『非天眼通能知此事!』2.俗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查看详细解释
  • 小千世界 xiǎo qiān shì jiè

    xiǎoqiānshìjiè

    古印度的宇宙观中,以须弥山为中心,同一日月所照的四天下为一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九:『四洲及日月,须弥娄欲界,梵处各一千,名小千世界。』 【查看详细解释
  • 意业 yì yè

    佛教用语。谓意识的活动。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十三:『思即是意业。』 【查看详细解释
  • 意识 yì shì

    shì

    1.泛指一切精神活动。如知觉、记忆、想象等皆属之。2.觉察、警悟。如:『他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3.佛教用语。对一切现象能产生分别作用的心。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意识相应散慧,名为计度分别。』 【查看详细解释
  • 我执 wǒ zhí

    zhí

    佛教用语。指众生执着有一个真实存在的自我之心态。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十九:『由我执力,诸烦恼生,三有轮回,无容解脱。』 【查看详细解释
  • 有情世间 yǒu qíng shì jiān

    yǒuqíngshìjiān

    佛教用语。指有情识的生物。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十:『世尊于此有情世间生、住、没中建立三聚。』或称为『众生世间』。 【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