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名著《孟子》

    《孟子》 - 尽心章句下·第三十八节 【先秦】 【文】 孟子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 生而知之 shēng ér zhī zhī

    shēngérzhīzhī

    天生就明白。比喻天资高,聪明伶俐。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宣和画谱˙卷十˙山水:『维之画出于天性,不必以画拘,盖生而知之者。』[似]不学而能 【查看详细解释
  • 神圣工巧 shén shèng gōng qiǎo

    shénshènggōngqiǎo

    中医对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的别称。 【查看详细解释
  • 困知勉行 kùn zhī miǎn xíng

    kùnzhīmiǎnxíng

    困知:遇困而求知;勉行:尽力实行。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 【查看详细解释
  • 困知勉行 kùn zhī miǎn xíng

    kùnzhīmiǎnxíng

    语本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指艰苦学习中获取知识,忍耐勉力下加以实践。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殀寿不贰,修身以俟者,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岂可专以尽心知性为知,存心养性为行乎!』 【查看详细解释
  • 或 huò

    huò

    也许。如:『或许』。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或者』﹑『喜或怒』﹑『哀或乐』﹑『去或不去?』新唐书˙卷九十七˙魏征传:『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1.泛指人或事物。相当于『有人』﹑『有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上˙滇游日记二:『群山丛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2.谁。表示疑问的语气。诗经˙豳风˙鸱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文选˙潘岳 ˙藉田赋:『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其或继之者,鲜哉希矣。』 【查看详细解释
  • 困而不学 kùn ér bù xué

    kùnérxué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查看详细解释
  • 困而学之 kùn ér xué zhī

    kùnérxuézhī

    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 【查看详细解释
  • 困学 kùn xué

    kùnxué

    遇到困难,才发愤学习。语本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后指刻苦勤学。宋˙朱熹˙困学诗:『困学工夫岂易成?斯名独恐是虚称。』 【查看详细解释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

    zhīzhǐwéizhīzhī,zhīwéizhǐ

    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不要装懂。指凡事实事求是,诚实不虚假。论语˙为政:『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此人满腹文章,留在庄儿上教些学生读书,我偷听他几句言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今日无甚事,看了田禾,我去书房望那秀才走一遭去。』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 - 卷十二·巽为鱼 【宋朝】 【文】 洪迈

    《易》卦所言鱼,皆指《巽》也。《姤卦》《巽》下《乾》上,故九二有鱼,九四无鱼。《井》内卦为《巽》,故二有射鲋之象。《中孚》外卦为《巽》,故曰“豚鱼吉”。《剥卦》五阴而一阳。方一阴自下生,变《乾》为《姤》,其下三爻,乃《巽》体也。二阴生而为《遁》,则六二、九三、九四乃《巽》体。三阴生而为《否》,则六三、九四、九五乃《巽》体。四阴生而为《观》,则上三爻乃《巽》体。至五阴为《剥》,则《巽》始亡。故六五之爻辞曰:“贯鱼”,盖指下四爻皆从《巽》来,如鱼骈头而贯也。或曰:“《说卦》不言‘《巽》为鱼’,今何以…

  • 生而知之 shēng ér zhī zhī

    shēngérzhīzhī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查看详细解释
  • 不学而能 bù xué ér néng

    xuéérnéng

    不用学而会。指本能,也可形容天才。如:『对如此困难的技术,他竟然不学而能,真是个天才。』[似]生而知之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 用间篇 【秦朝】 【文】 孙武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

  • 敏 mǐn

    mǐn

    1.疾速、灵巧。如:『敏捷』、『灵敏』。2.聪慧。如:『聪敏』、『敏慧』。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新唐书˙卷九十六˙房玄龄传:『玄龄幼警敏,贯综坟籍。』勤奋、勤勉。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才能。国语˙齐语:『尽其四支之敏,以从事于田野。』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汉书》

    《汉书》 - 表·古今人表 【汉朝】 【文】 班固

    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辅佐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虖孔氏,然犹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未知,焉得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传曰:譬如尧、舜,禹、稷、卨与之为善则行,鮌、讠雚兜欲与为恶则诛。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桀、纣,龙逢、比干欲与之为善则…

  • 国学名著《中庸》

    《中庸》 - 第二十章 【先秦】 【文】 孔伋

    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

  • 国学名著《论衡》

    《论衡》 - 卷二十六·实知篇 【汉朝】 【文】 王充

    儒者论圣人,以为前知千岁,後知万事,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事来则名,不学自知,不问自晓,故称圣,则神矣。若蓍龟之知吉凶,蓍草称神,龟称灵矣。贤者才下不能及,智劣不能料,故谓之贤。夫名异则实殊,质同则称钧,以圣名论之,知圣人卓绝,与贤殊也。 孔子将死,遗谶书,曰:“不知何一男子,自谓秦始皇,上我之堂,踞我之床,颠倒我衣裳,至沙丘而亡。”其後,秦王兼吞天下,号始皇,巡狩至鲁,观孔子宅,乃至沙丘,道病而崩。又曰:“董仲舒乱我书。”其後,江都相董仲舒,论思《春秋》,造著传记。又书曰:“亡秦者,胡也。”其…

  • 国学名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 论痛 【汉朝】 【文】 佚名

    黄帝问于少俞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针石火□之病何如?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其于毒药何如?愿尽闻之。少俞曰: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亦然。 黄帝曰:其耐火□者,何以知之?少俞答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 黄帝曰:其不耐针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于火□亦然。 黄帝曰: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 黄帝曰:人之胜毒,何以知之?少俞…

  • 顾曲周郎 gù qǔ zhōu láng

    zhōuláng

    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查看详细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