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境界 jìng jiè

    jìngjiè

    1.疆界。列子˙周穆王:『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旗开处,推出一辆四轮车,车大斧,厉声高叫:「反贼安敢侵我境界!』2.辽˙耶律楚材˙外道李浩和景贤霏字韵予再和呈景贤诗:『我爱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西游记˙第二十九回:『若再来犯我境界,断乎不饶!』3.情况、层次。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六:『人居世间,总被他颠颠倒倒,就是那空幻不实,境界偶然。』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同一个年、月、日、时,一个是这般境界,一个是那般境界,判然不合。』亦作『境地』。4.诗词或艺术品所呈现的境域,以及所表现的层次与特质。[似]地步、田地 【查看详细解释
  • 别有天地 bié yǒu tiān dì

    biéyǒutiān

    天地:境界。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查看详细解释
  • 天外有天 tiān wài yǒu tiān

    tiānwàiyǒutiān

    指某一境界之外更有无穷无尽的境界。多用来表示人的眼界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大。也表示美好的境界阅历不尽。亦作“山外有山”、“峰外有峰” 【查看详细解释
  • 般舟三昧 pán zhōu sān mèi

    pánzhōusānmèi

    佛学上指一种定的境界。修行者以七日或九十日为期,不间断的唱阿弥陀佛的修行,藉以达到定的境界;臻此境界时,能见十方诸佛站立在前面。 【查看详细解释
  • 拼音: jìng

    部首:

    笔画:14画

    五笔:fujq

    【基本释义】境jìng疆界,边界:境界。国境。入境。出境。边境。地方,区域,处所:无人之境。佳境。环境。身临其境。状况,地步:境况。顺境。逆境。困境。事过境迁。境遇。意境。笔画数:14;部首:土;笔顺编号:12141431251135
  • 金丹换骨 jīn dān huàn gǔ

    jīndānhuàn

    比喻诗人创作进入了造诣极深的顿悟境界。 【查看详细解释
  • 判然不合 pàn rán bù hé

    pànrán

    截然不同。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同一个年﹑月﹑日﹑时,一个是这般境界,一个是那般境界,判然不合。』 【查看详细解释
  • 彼岸 bǐ àn

    àn

    1.对岸,那一边。2.佛教用语。指解脱后的境界,为涅盘的异称。文选˙王巾˙头寺碑文:『彼岸者,引之于有,则高谢四流;推之于无,则俯弘六度。』3.比喻所向往的境界。[反]1.此岸 【查看详细解释
  • 手挥目送 shǒu huī mù sòng

    shǒuhuīsòng

    比喻人技艺精熟、能多面兼顾,优游自得的境界。见『目送手挥』条。如:『他的书法已到手挥目送,无入而不自得的境界。』[似]目送手挥 【查看详细解释
  • 一行三昧 yī háng sān mèi

    hángsānmèi

    佛教修行者的一种修行境界。修行者先是专心念一佛名,然后是生起诸佛的心境,进而知道离心无佛,将心系缘法界,安住在一切平等,没有障碍,没有形相的襌定境界。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查看详细解释
  • 圣果 shèng guǒ

    shèngguǒ

    佛教用语:(1)指证得阿罗汉的境界。大集法门经˙卷上:『诸苾,汝今当知,我等诸声闻大众,皆是离尘清净心者,现证诸法,善能了知诸出离道要,各各已得所证圣果。』(2) 指证得见道位以上的境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百七十一:『有圣道,有修圣道,由斯得有圣果差别。』 【查看详细解释
  • 三摩地 sān mó dì

    sān

    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为梵语sam16.dhi的音译。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无散乱或静止的境界相似。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三摩地者,于所观事令心专一为体,智所依止为业,令心专一者,于一境界令心不散乱故;智所依者,心处静定知如实故。』或作『三摩帝』、『三摩提』、『三昧』。 【查看详细解释
  • 目送手挥 mù sòng shǒu huī

    sòngshǒuhuī

    在眼睛追视着远去飞鸟的同时,手仍不断的抚弦弹琴。语本文选˙嵇康˙赠秀才入军诗五首之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原用以形容人能手眼并用﹑俯仰自得的神态。后来也用来比喻技艺精熟,能两面兼顾,挥洒自如的境界。如:『艺术的创作若经不断的磨练,总可臻情技交融,目送手挥,无所窒碍的境界。』亦作『手挥目送』。[似]手挥目送 【查看详细解释
  • 十地 shí dì

    shí

    佛教用语:(1)依菩萨证悟的层次而分的十种境界。即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十地经˙卷一:『唯诸佛子,我不见有诸佛国界,彼中如来不叹说此菩萨十地者。』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亦称为『菩萨地』。(2)菩萨十地中的第十地,仅次于佛果的境界。唐˙高宗˙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查看详细解释
  • 超凡入圣 chāo fán rù shèng

    chāofánshèng

    1.超脱尘世,得道成仙。镜花缘˙第四十五回:『孽龙业已觅了仙草,百花服过,不独起死回生,并可超凡入圣。』2.修养达到极至的境界。唐˙吕岩˙七言诗:『举世若能知所寓,超凡入圣弗为难。』3.形容学术造诣达致极至的境界。警世通言˙卷四十˙旌阳宫铁树镇妖:『许逊复传吴猛诸徒,则渊源有自,超凡入圣者,不患无门矣。』4.超脱现实。红楼梦˙第一一五回:『今日弟幸会芝范,想欲领教一番超凡入圣的道理,从此可以洗净俗肠,重开眼界。』 【查看详细解释
  • 拼音: niè

    部首:

    笔画:10画

    五笔:ijfg

    【基本释义】涅niè可做黑色染料的矶石:涅石。〔涅槃〕佛教指超脱生死的最高境界。后亦作僧人的代称。以黑色染物,以墨涂物:涅字(在身上刺字涂墨)。涅面。涅齿。涅而不缁(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笔画数:10;部首:氵;笔顺编号:4412511121
  • 菩萨 pú sà

    1.佛教用语。梵语bodhisattva的音译,全名为『菩提萨埵』,意译作觉有情。其义有二:一、专指成佛前的悉达多太子。修行本起经˙卷下:『菩萨见此众生品韹展转相吞,慈心愍伤,即于树下得第一禅。』二、指具备自利、利他的大愿,追求无上觉悟境界,并且已证得性空之理的众生。菩萨所觉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罗汉之上。佛说十地经˙卷二:『菩萨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舍意乐已,为欲救拔一切有情,转更访求世出世间诸利益事。』初刻拍惊案奇˙卷八:『弟子虔诚拜祷,伏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使夫妻得相见。』2.尊称乐善好施的好人。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小的送他到广东家里,他家亲戚、本家有百十人,都望空谢了老爷的恩典;又都磕小的头,叫小的是「菩萨」。』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全宋词》

    《全宋词》 - 十一 【宋朝】 【词】 张伯端

    我见时人说性,只夸口急酬机。及逢境界转痴迷。又与愚人何异。说得便须行得,方名言行无亏。能将慧剑斩魔魑。此号如来正智。

  • 国学名著《全宋词》

    《全宋词》 - 殢人娇(或云赠朝云) 【宋朝】 【词】 苏轼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 国学名著《全宋词》

    《全宋词》 - 蓦山溪(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宋朝】 【词】 向子諲

    瑶田银海。浩色难为对。琪树照人间,晓然是、华严境界。万年松径,一带旧峰峦,深掩覆,密遮藏,三昧光无碍。金毛狮子,打就休惊怪。片片上红炉,且不可、将情作解。有无不道,泯绝去来今,明即暗,暗还明,只个长不昧。

孙俊平律师解说夫妻共同财产的法律常识

孙俊平律师解说夫妻共同财产的法律常识

对孙俊平律师来说,做一个侠行天下之人是儿时的梦想。除本职工作外,她每年还会办理多起法律援助案件,不计报酬,只为公益。从业10年来,多次被评为被评为“海淀律师事务所优秀律师”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