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龙之智 bǎi lóng zhī zhì

    bǎilóngzhīzhì

    具有一百个公孙龙的智慧。形容非常聪明。孔丛子˙公孙龙:『虽百龙之智,固不能当其前也。』 【查看详细解释
  • 公孙龙 gōng sūn lóng

    gōngsūnlóng

    人名:(1)(公元前498~ ?)字子石,春秋时楚人。为孔子弟子。见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传˙公孙龙传。(2) 字子秉,战国时赵人。生卒年不详。有白马非马及坚白异同之辩,平原君礼遇甚厚,所著书称公孙龙子,列于名家。 【查看详细解释
  • 坚白石论 jiān bái shí lùn

    jiānbáishílùn

    战国时公孙龙子提出的学说。他以一块『坚白石』为论,主张坚为石之性,白为石之色。目视石则见其白,手触石才知其坚;白由视觉得,坚由触觉而来,坚、白二者不能同时被认知,故公孙龙认为就一块『坚白石』而言,人不能同时认识到其中三个组成要素:坚、白、石,而只能是坚石或白石。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百家姓》

    《百家姓》 - “公孙”姓的来历 【宋朝】 【文】 佚名

    历史来源 1、出自春秋时各国诸侯的后裔,以爵号为氏。春秋时,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据《广韵》载:“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又据《通志》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眼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公孙姓望族居扶风(今陕西省咸阳东)、高阳。 2、出自姬姓,黄帝轩辕的后裔有公孙氏。…

  • 大庭广众 dà tíng guǎng zhòng

    tíng广guǎngzhòng

    大庭:宽大的场地;广众:为数很多的人群。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查看详细解释
  • 广庭大众 guǎng tíng dà zhòng

    广guǎngtíngzhòng

    广庭:宽大的场所。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查看详细解释
  • 公孙龙子 gōng sūn lóng zǐ

    gōngsūnlóng

    书名。战国时赵人公孙龙所著,六篇。其白马论及坚白之辩,实为早期的理则学,在先秦诸子中,列为名家。 【查看详细解释
  • 名辩 míng biàn

    míngbiàn

    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述名实问题的辩论。始于春秋时孔子正名﹑老子无名﹑墨子取实予名的争辩。战国时则有惠施﹑公孙龙的名家出现,荀子并把名辩问题,具体分析为名﹑辞﹑辩说三方面,对我国古逻辑学贡献很大。 【查看详细解释
  • 殖货 zhí huò

    zhíhuò

    积货生财,指做生意。孔丛子˙卷四˙公孙龙:『居家理治,可移于官,良能殖货,故欲仕之。』 【查看详细解释
  • 白马非马说 bái mǎ fēi mǎ shuō

    báifēishuō

    战国名家公孙龙所提出的一种认识论。马是通称,白马含有白的特性,是马的一种,故认为白马不等于马。其旨在揭示名﹑实的不同。 【查看详细解释
  • 贸名 mào míng

    màomíng

    沽名钓誉。淮南子˙诠言:『公孙龙粲于辞而贸名。』 【查看详细解释
  • 稷下学派 jì xià xué pài

    xiàxuépài

    战国时代在稷下(今山东省临淄县北)学宫游学立说的学术团体。是囊括多种学说的团体,著名的人物有宋钘、尹文、彭蒙、慎到、田骈、环渊、邹衍、鲁仲连等,孟轲、荀况及其弟子亦曾游学于此。此学术团体除影响其后的庄周、惠施、公孙龙、韩非等外,汉初黄老之学和它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查看详细解释
  • 名家 míng jiā

    míngjiā

    1.以专门学问著名。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贾景伯父子﹑许惠卿,皆先儒之美者也,末有颍子严者,虽浅近亦复名家。』2.名门。文选˙陆机˙吴趋行:『属城咸有士,吴邑最为多,八族未足侈,四姓实名家。』3.古代九流十家之一,为战国时的学派,其说在循名责实,而结果流为诡辩。始于邓析﹑尹文,其后有惠施﹑公孙龙等。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战国策》

    《战国策》 - 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 【汉朝】 【文】 刘向

    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信陵君发兵至邯郸城下,秦兵罢。虞卿为平原君请益地,谓赵王曰:“夫不斗一卒,不顿一戟,而解二国患者,平原君之力也。用人之力,而忘人之功,不可。”赵王曰:“善。”将益之地。公孙龙闻之,见平原君曰:“君无覆军杀将之功,而封以东武城。赵国豪杰之士,多在君之右,而君为相国者以亲故。夫君封以东武城不让无功,佩赵国相印不辞无能,一解国患,欲求益地,是亲威受封,而国人计功也。为君计者,不如勿受便。”平原君曰:“谨受命。”乃不受封。…

  • 惠施 huì shī

    huìshī

    1.恩惠。书经˙毕命˙孔安国˙传:『道至普洽,政化治理,其德泽惠施,乃浸润生民。』吴子˙卷上˙料敌:『上爱其下,惠施流布。』2.施加恩惠。唐˙韩愈˙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诗:『乾坤惠施万物遂,独于数子怀偏悭。』3.人名。(约公元前370~前310)宋国人。战国时哲学家。曾任梁相。有辩才,与庄周友善,和公孙龙并为名家的代表。研究万物同异关系提出小同、大同、小同异、大同异等概念,及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等命题。著作多已亡佚,其言行片段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和说苑中。亦称为『惠子』。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 - 迹府 【先秦】 【文】 公孙龙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 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 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 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 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 天下焉。 龙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 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 龙曰:“先生之言悖。龙…

  • 辩 biàn

    biàn

    1.争论是非曲直。如:『辩护』、『辩驳』、『狡辩』、『强辩』。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与之论辩,言和而色怡。』2.判别、分别。通『辨』。易经˙履卦˙象曰:『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传:『苟目能辩色,耳能辩声,口能辩味,体能辩寒暑。 』3.变化。通『变』。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成玄英˙疏:『辩者,变也。』善于辩说的。如:『辩士』、『辩才无碍』。1.巧言。战国策˙秦策一:『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传:『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2.文体名。如唐代韩愈的讳辩。亦作『辨』。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百家姓》

    《百家姓》 - “轩辕”姓的来历 【宋朝】 【文】 佚名

    历史来源 轩辕复姓为黄帝嫡孙,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家族名人 轩辕氏:即黄帝。传说黄帝姓公孙,后因生于姬水改姓姬。国内有熊,故亦称有熊氏。与蚩尤战于涿陆之野,斩杀蚩尤。又败炎帝于阪泉,诸侯尊为天子,以代神农氏。因有土德之瑞,土为黄色,故号黄帝。 轩辕弥明:唐代诗人。善诗,言其诗作掷地有声。 迁徙分布 轩辕复姓望族居上党(今…

  • 国学名著《战国策》

    《战国策》 - 孟尝君为从 【汉朝】 【文】 刘向

    孟尝君为从。公孙弘谓孟尝君曰:“君不以使人先观秦王?意者秦王帝王之主也,君恐不得为臣,奚暇从以难之?意者秦王不肖之主也,君从以难之,未晚。”孟尝君曰:“善,愿因请公往矣。” 公孙弘敬诺,以车十乘之秦。昭王闻之,而欲醜之以辞。公孙弘见,昭王曰:“薛公之地,大小几何?”公孙弘对曰:“百里。”昭王笑而曰:“寡人地数千里,犹未敢以有难也。今孟尝君之地方百里,而因欲难寡人,犹可乎?”公孙弘对曰:“孟尝君好人,大王不好人。”昭王曰:“孟尝之好人也,奚如?”公孙弘曰:“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

  • 国学名著《战国策》

    《战国策》 -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 【汉朝】 【文】 刘向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 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