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牙蒸子 yì yá zhēng zǐ

    zhēng

    春秋时齐桓公好美味,内侍易牙善于烹调,相传他为了讨好桓公,曾寇自己的儿子蒸好后献给齐桓公享用。见韩非子˙二柄。 【查看详细解释
  • 小白 xiǎo bái

    xiǎobái

    春秋时齐桓公的名字。见『齐桓公』条。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百家姓》

    《百家姓》 - “仲孙”姓的来历 【宋朝】 【文】 佚名

    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春秋时鲁桓公姬允次子名叫庆父,因排行老二,故世称共仲。他的子孙遂以仲孙为姓,称仲孙氏。庆父乱鲁之后,弑父君主,畏罪出逃,改姓为孟孙氏,但留居于鲁国的他的支庶子孙仍为仲孙氏,世代沿袭为仲孙姓。 2、出自姜姓,春秋时期,齐国有仲孙氏。 家族名人 仲孙湫:春秋时齐国人,事桓公为大夫。当时鲁国发生灾荒,齐桓公派仲孙湫以“慰问”的名义去侦察情况,回来之后,齐桓公问他:“现在是否可以攻打鲁国?”仲孙湫说:“不可以,因为鲁国有难,不可攻打他,只可更加爱护和帮助他1齐桓公听后很佩服仲孙湫…

  • 易牙 yì yá

    人名。春秋时齐国人。生卒年不详。为齐桓公的内侍,擅烹调,善逢迎,甚得桓公的宠爱。桓公死后,易牙与竖刁等谋乱,立公子无亏即位,导致齐国大乱。亦称为『狄牙』。 【查看详细解释
  • 鲍叔牙 bào shū yá

    bàoshū

    人名。春秋齐大夫,生卒年不详。少与管仲友善,知管仲贤而贫,分财多与;后鲍叔牙事齐桓公,管仲事公子纠,公子纠死,管仲囚,鲍叔牙乃荐管仲于桓公,卒佐桓公成霸业。世多称其知人而笃于友谊。 【查看详细解释
  • 牛角之歌 niú jiǎo zhī gē

    niújiǎozhī

    春秋时卫人宁戚欲求见齐桓公,因贫穷无资,遂替商旅驾车,终于到达齐国。夜晚露宿于城郭门外,值桓公往郊外迎客,夜开城门。宁戚正在车下喂牛,见状,便扣击牛角高歌。桓公听见以为不凡,便载他回去,后来果受重用。典出吕氏春秋˙离俗览˙举难。 【查看详细解释
  • 宁戚饭牛 nìng qī fàn niú

    nìngfànniú

    春秋卫人宁戚因无法向齐桓公求取禄位,于是做商旅,驾车至齐国,傍晚在城外休憩,遇上桓公在郊外迎接宾客,宁戚在车下喂牛时,悲戚地望着桓公击牛角唱歌,桓公听了抚着仆从的手,惊叹他是位奇人,命人载回而重用他为相。典出吕氏春秋˙离俗览˙举难。后泛指自我推荐而获重用。亦作『宁戚扣角』。 【查看详细解释
  • 毋忘在莒 wú wàng zài jǔ

    wàngzài

    1.齐国以莒城为反攻基地,在五年的艰苦岁月后逆袭成功,收复了失地。见史记˙卷八十二˙田单传。后以毋忘在莒比喻收复国土。如:『先总统蒋公以毋忘在莒训勉国人光复大陆河山。』2.春秋时齐国内乱,齐桓公曾遭难逃亡到莒国,后来当上了齐君。有一回,鲍叔向桓公敬酒,劝桓公:『勿忘出奔在于莒也。』见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后用以比喻不忘前事。 【查看详细解释
  • 一匡天下 yī kuāng tiān xià

    kuāngtiānxià

    原指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后引喻为统一天下。唐˙陆贽˙平朱泚后车驾还京大赦制:『再定皇都,一匡天下。』 【查看详细解释
  • 宋襄公 sòng xiāng gōng

    sòngxiānggōng

    春秋时宋国的君主。(公元?~前637)名兹父,宋桓公之子。好言仁义,继齐桓公为盟主,为春秋五霸之一,与楚战于泓,受伤而卒。在位十四年,谥襄。 【查看详细解释
  • 柯盟 kē méng

    méng

    春秋时齐鲁交战,鲁败,割地与齐,齐桓公遂与鲁庄公在齐地柯会盟,鲁将曹沫趁机用匕首劫桓公于坛上,迫使齐国退还所侵占的鲁地。见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或作『柯会之盟』。 【查看详细解释
  • 管夷吾 guǎn yí wú

    guǎn

    人名。(?~公元前644)字仲,春秋齐国颍上人。初事公子纠,后事齐桓公为相。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桓公尊为『仲父』,为法家之祖。谥敬。亦称为『筦子』、『管仲』、『管子』。 【查看详细解释
  • 竖刁 shù diāo

    shùdiāo

    人名。生卒年不详。春秋齐人,为齐桓公寺人,甚受宠任。后桓公卒,与易牙、开方同乱齐国。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 - 齐桓公 【明朝】 【文】 冯梦龙

    【原文】 宁戚,卫人,饭牛车下,扣角而歌。齐桓公异之,将任以政。群臣曰:“卫去齐不远,可使人问之,果贤,用未晚也。”公曰:“问之,患其有小过,以小弃大,此世所以失天下士也。”乃举火而爵之上卿。 〔评〕孔明深知魏延之才,而又知其才之必不为人下,故未免虑之太深,防之太过,持之太严,宁使有余才,而不欲尽其用,其不听子午谷之计者,胆为识掩也。 呜呼,胆盖难言之矣!魏以夏侯楙镇长安。丞相亮伐魏,魏延献策曰:“楙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

  • 牛角之歌 niú jiǎo zhī gē

    niújiǎozhī

    后为穷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查看详细解释
  • 已而 yǐ ér

    ér

    1.已,止。而,语助词。已而有罢了、算了的意思。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宋˙辛弃疾˙婆罗门引˙落花时节词:『已而已而,算此意,只君知。』2.过了不久、然后。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聊斋志异˙卷一˙劳山道士:『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似]2.须臾、转锜一会儿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百家姓》

    《百家姓》 - “桓”姓的来历 【宋朝】 【文】 佚名

    历史来源 1、源于上古,以祖名为氏。据《姓氏考略》载,黄帝有一个大臣名为桓常,其子孙以“桓”字为姓。桓常被认为是桓姓的始祖。 2、出自姜姓,以谥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齐国国君齐襄公的弟弟有一个儿子叫小白,在齐襄公被杀害以后,他从莒国进入齐国,成为齐国的君主,后来他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死后得到谥号为“桓”,历史上称为齐桓公。他的这一支子孙于是以桓作为自己的姓氏。 3、出自子姓,以谥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述,宋国有国君叫卿,他死后谥号也为“桓”,历史上称他为宋桓公。他的后代以…

  • 国学名著《百家姓》

    《百家姓》 - “鲍”姓的来历 【宋朝】 【文】 佚名

    历史来源 「鲍」源出; 一﹕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夏禹后人,杞国公子敬叔,到齐国出任,食邑于鲍邑。因以鲍为氏。其子鲍叔牙,曾孙鲍国,世代为上卿。 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俟力伐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鲍」氏。又代北复姓有「鲍俎」氏。 家族名人 鲍叔牙 春秋齐大夫,生卒年不详。少与管仲友善,知管仲贤而贫,分财多与;后鲍叔牙事齐桓公,管仲事公子纠,公子纠死,管仲囚,鲍叔牙乃荐管仲于…

  • 国学名著《管子》

    《管子》 - 桓公问 【先秦】 【文】 管仲及门徒

    齐桓公问管子曰:“吾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为之有道乎?”对曰:“勿创勿作,时至而随。毋以私好恶害公正,察民所恶,以自为戒。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讯唉;汤有总街之庭,以观人诽也;武王有灵台之复,而贤者进也。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桓公曰:“吾欲效而为之,其名云何?”对曰:“名曰啧室之议。曰:法简而易行,刑审而不犯,事约而易从,求寡而易足。人有非上之所过,谓之正士,内于啧室之议。有司执事者咸以厥事奉职,…

  • 高冠博带 gāo guān bó dài

    gāoguāndài

    冠:帽子;博:大;带:衣带。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形容儒生的装束。也比喻穿着礼服。 【查看详细解释
家族财富传承,家庭财产传递

家族财富传承,家庭财产传递

家族财富传承,家庭财产传递;股权有计划转让、附条件的财产转移约定、策划设立传承子公司、设计购买教育养老年金、购买人寿保险、离岸投资及信托、家族有限合伙等。

家族信托是指信托公司接受单一个人或者家庭的委托,以家庭财富的保护、传承和管理为主要信托目的,提供财产规划、风险隔离、资产配置、子女教育、家族治理、公益(慈善)事业等定制化事务管理和金融服务的信托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