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子捧心 xī zǐ pěng xīn

    西pěngxīn

    指美女之病态,愈增其妍。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赠李镡 【唐朝】 【诗】 杜荀鹤

    君行君文天合知,见君如此我兴悲。只残三口兵戈后,才到孤村雨雪时。著卧衣裳难办洗,旋求粮食莫供炊。地炉不暖柴枝湿,犹把蒙求授小儿。

  • 孔融让梨 kǒng róng ràng lí

    kǒngróngràng

    东汉末孔融与哥哥们吃梨,自挑小梨,把大梨让给哥哥,传为美谈。见宋˙徐子光˙蒙求集注˙卷下˙孔融让果。或作『孔融让果』。 【查看详细解释
  • 孙晨稿席 sūn chén gǎo xí

    sūnchén稿gǎo

    比喻贫寒之士的生活情况。典出宋˙徐子光˙蒙求集注˙三辅决录:『孙晨,字符公,家贫,织席为业。明诗书,为京兆功曹。冬月无被,有一束,暮卧朝取。』 【查看详细解释
  • 彦伦鹤怨 yàn lún hè yuàn

    yànlúnyuàn

    周颙,字彦伦,南朝齐人。初隐居于钟山,后出仕为县令。孔稚珪过钟山草堂,作北山移文,其辞有曰:『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讥讽周颙隐居不终,中途改志。见晋˙李瀚˙蒙求集注˙卷下˙彦伦鹤怨˙注引南史。 【查看详细解释
  • 田骈天口 tián pián tiān kǒu

    tiánpiántiānkǒu

    战国时齐人田骈,善辩论,因此夸张的说他的口大如天,或说天下尽在其口中。见唐˙李瀚˙蒙求集注˙卷下˙赵孟疵面田骈天口。 【查看详细解释
  • 蒙求 méng qiú

    méngqiú

    1.书名。二卷。唐李瀚撰,为训蒙之书。2.泛指启蒙的书。如:『文字蒙求』。 【查看详细解释
  • 蔡顺分椹 cài shùn fēn shèn

    càishùnfēnshèn

    汉代蔡顺孝亲的故事。王莽末年天下大乱,顺拾桑椹,赤椹与黑椹分器盛装,途遇赤眉军,问其原因,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赤眉军感其孝顺,于是送他二斗米,一只牛蹄。见蒙求˙卷下˙蔡顺分椹。 【查看详细解释
  • 雪案 xuě àn

    xuěàn

    晋代孙康家境贫穷,利用雪光映照,伏案读书的故事。见蒙求˙孙康映雪。后用以比喻勤学苦读。『案』文献异文亦作『桉』。宋˙刘克庄˙赠陈起诗:『两檐兀坐忘春去,雪桉清谈至夜分。』 【查看详细解释
  • 魏颗结草 wèi kē jié cǎo

    wèijiécǎo

    春秋晋魏颗救父之宠妾,而获妾父结草御敌的故事。典出左传˙宣公十五年。后用以比喻受恩深重,感恩图报。晋˙李瀚˙蒙求˙卷上:『灵辄扶轮,魏颗结草。』 【查看详细解释
  • 司马称好 sī mǎ chēng hǎo

    chēnghǎo

    喻指老好人是非不分,事理不明。 【查看详细解释
  • 拼音: mēng méng měng

    部首:

    笔画:13画

    五笔:apge

    【基本释义】蒙(矇)mēng欺骗:蒙骗。蒙哄。蒙事。欺上蒙下。昏迷,眼发黑:蒙头转向。胡乱猜测:瞎蒙。受蒙(④濛)méng没有知识,愚昧:启蒙。发蒙。蒙昧。遮盖起来:蒙罩。蒙子。蒙蔽。受:承蒙。蒙难。蒙尘。蒙垢。形容雨点细小:蒙蒙细雨。姓。同“艨”。受蒙měng〔蒙古族〕a.中国少数民族之一。b.蒙古国的主要民族。受受笔画数:13;部首:艹;笔顺编号:1224511353334
  • 国学名著《百家姓》

    《百家姓》 - “庄”姓的来历 【宋朝】 【文】 佚名

    历史来源 1、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之后,以谥号为氏。据《急就篇》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楚国君王芈旅去世后,谥号为“庄”,即历史上德楚庄王。楚庄王德支庶子孙,以祖上谥号为姓,成为庄氏。 2、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戴公武庄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姓氏考略》和《资治通鉴音注》所载,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戴公名武庄,其后人即以其字为姓,成为庄姓一支。庄姓形成以后,曾于汉代出现过一次易姓。汉明帝名刘庄,讳庄字。庄姓在汉明帝以后改为严姓。魏晋南北朝时,有的严姓复祖姓仍为庄姓,故历史上有“庄严一家”之说。…

  • 国学名著《书目答问》

    《书目答问》 - 子部 【文】 张之洞

    (周秦诸子,皆自成一家学术,后世群书,其不能归入经史者,强附子部,名似而实非也。若分类各冠其首,愈变愈歧,势难统摄。今画周秦诸子聚列于首,以便初学寻览,汉后诸家,仍依类条列之。此类若周秦诸子,及唐以前儒家议论经济之属,宋以前儒家考订之属,唐以前之杂家、释、道家,宋以前之小说家,多在通行诸丛书内,此举善本。)周秦诸子第一(依《四库》次第,名、墨、纵横、杂合为一类,秦以前诸子姓名不录。)《荀子》杨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