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言九鼎 yī yán jiǔ dǐng

    yánjiǔdǐng

    鼎,古代礼仪中的重器。九鼎,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象九州岛。一言九鼎形容说话很有分量。歧路灯˙第五回:『李瞻岱来学中备了一分礼,央前任寅兄与我说:「二位老师,一言九鼎。」谁知娄昭不肯去也罢了,他还推到他哥身上。』[似]出言如山[反]人微言轻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战国策》

    《战国策》 -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汉朝】 【文】 刘向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

  • 九鼎大吕 jiǔ dǐng dà lǚ

    jiǔdǐng

    九鼎:古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大吕:周庙大钟。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 【查看详细解释
  • 九鼎大吕 jiǔ dǐng dà lǚ

    jiǔdǐng

    九鼎,夏禹所铸的鼎。大吕,周庙大钟,二者皆为贵重之物。九鼎大吕比喻分量极重,多就身分、作用而言。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查看详细解释
  • 九鼎 jiǔ dǐng

    jiǔdǐng

    1.夏禹时,以九州岛贡金所铸的鼎,被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宝器。周德衰,九鼎乃没于泗水彭城下。见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2.比喻分量极重。如:『一言九鼎』。宋˙黄庭坚˙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诗:『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 【查看详细解释
  • 九鼎不足为重 jiǔ dǐng bù zú wéi zhòng

    jiǔdǐngwéizhòng

    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起来九鼎也不算重。 【查看详细解释
  • 问鼎中原 wèn dǐng zhōng yuán

    wèndǐngzhōngyuán

    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查看详细解释
  • 言重九鼎 yán zhòng jiǔ dǐng

    yánzhòngjiǔdǐng

    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比来九鼎也不算重。 【查看详细解释
  • 一言九鼎 yī yán jiǔ dǐng

    yánjiǔdǐng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查看详细解释
  • 问鼎 wèn dǐng

    wèndǐng

    春秋时,楚庄王征伐陆浑的戎人,并于周室疆域上检阅军队。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庄王便探问九鼎之大小轻重。见左传˙宣公三年。因九鼎为夏商周三代的传国宝器,楚庄王问鼎有图谋君位之意。后用以指觊觎王位,谋取政权;或指谋取最高荣誉、地位。晋书˙卷九十八˙王敦传:『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似]染指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 - 卷九·颜率儿童之见 【宋朝】 【文】 洪迈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请借救于齐。乃诣齐王许以鼎。齐为发兵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鼎,周君又患之。颜率复诣齐曰:“愿献九鼎,不识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将寄径于梁、于楚,率皆以为不可,齐乃止。《战国策》首载此事,盖以为奇谋。予谓此特儿童之见尔!争战虽急,要当有信。今一绐齐可也,独不计后日诸侯来伐,谁复肯救我乎?疑必无是事,好事者饰之乎,故《史记》、《通鉴》皆不取。…

  • 国学名著《战国策》

    《战国策》 -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汉朝】 【文】 刘向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

  • 国学名著《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 - 司马错论伐蜀 【先秦】 【文】 佚名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

  • 拼音: huì

    部首:

    笔画:12画

    五笔:kxey

    【基本释义】喙huì嘴,特指鸟兽的嘴:长喙。短喙。借指人的嘴:百喙莫辩。不容置喙(不准插嘴)。笔画数:12;部首:口;笔顺编号:251551353334
  • 国学名著《全宋词》

    《全宋词》 - 鹧鸪天 【宋朝】 【词】 晁端礼

    万国梯航贺太平。天人协赞甚分明。两阶羽舞三苗格,九鼎神金一铸成。仙鹤唳,玉芝生。包茅三脊已充庭。翠华脉脉东封事,日观云深万仞青。

  • 国学名著《全宋词》

    《全宋词》 - 山坡羊 【宋朝】 【词】 葛长庚

    圆觉金丹太极。这造化谁人知味。傍门小径,正理全然昧。学三峰九鼎奇。习休粮与闭饥。吃斋入定,到底成何济。耽阁了浮生也,道无缘福不齐。思知。不识阴阳莫乱为。修持。莫信愚徒妄指迷。

  • 国学名著《全宋词》

    《全宋词》 - 鹧鸪天(寿何簿乃尊) 【宋朝】 【词】 牟巘

    鸠杖庞眉鹤发仙。诗中有史笔如椽。爱莲自是平生趣,吟到梅花晚更坚。珍九鼎,食万钱。谁如有子彩衣鲜。蜀陈旧事君须记,贵盛还当具庆年。

  • 国学名著《全宋词》

    《全宋词》 - 满江红(和王昭仪韵) 【宋朝】 【词】 汪元量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人去后,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泣婵娟,菱花缺。

  • 拼音: shāng

    部首:

    笔画:21画

    五笔:

    【基本释义】鬺shāng烹煮牲肉以祭祀:“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烹)鬺上帝鬼神。”笔画数:21;部首:鬲;笔顺编号:125125431231251113533
  • 出其不意,掩其不备 chū qí bù yì,yǎn qí bù bèi

    chū,yǎnbèi

    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