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庸 zhōng yōng

    zhōngyōng

    1.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礼记˙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才德平凡,指一般常人。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3.礼记篇名。相传为子思所作,阐述中庸之道。宋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似]1.中和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中庸》

    《中庸》 - 第二章 【先秦】 【文】 孔伋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不偏不倚 bù piān bù yǐ

    piān

    一点也没有偏差。礼记˙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朱熹˙章句:『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九回:『不料鄞县县大老爷,从门前经过,这盆水不偏不倚,恰恰泼在县大老爷的轿子顶上。』[似]中庸之道[反]畸轻畸重 【查看详细解释
  • 中行 zhōng xíng

    zhōngxíng

    1.中庸之道。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传˙序:『自后帝德稍衰,邪孽当朝,处子耿介,羞与卿相等列,至乃抗愤而不顾,多失其中行焉。』清˙姚鼐˙方侍庐先生墓志铭:『先生默默,独守中行。』2.行止合乎中庸之道的人。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3.中等的德行。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1 【查看详细解释
  • 中和 zhōng hé

    zhōng

    1.儒家以中正平和为中庸之道的精神修养。后亦泛指平衡稳定、不受干扰的状态。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荀子˙致士:『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2.中和反应的简称。见『中和反应』条。3.城市名。见『中和市』条。[似]1.中庸 【查看详细解释
  • 执两用中 zhí liǎng yòng zhōng

    zhíliǎngyòngzhōng

    掌握过与不及的两面情况,而取其中道。语本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意谓处理事物应不偏不倚,谨守中庸之道而不趋极端。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将苑》

    《将苑》 - 战道 【魏晋】 【文】 诸葛亮

    夫林战之道:昼广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设伏,或攻于前,或发于后。丛战之道:利用剑楯,将欲图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场,五里一应,偃戢旌旗,特严金鼓,令贼无措手足。谷战之道:巧于设伏,利以勇斗,轻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后,列强弩而冲之,持短兵而继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水战之道:利在舟楫,练习士卒以乘之,多张旗帜以惑之,严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设坚栅以卫之,顺其流而击之。夜战之道:利在机密,或潜师以冲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乱其耳目,驰而攻之,可以胜矣。…

  • 国学名著《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 - 十问 【秦朝】 【文】 孙膑

    兵问曰:交和而舍,粮食均足,人兵敌衡,客主两惧。敌人圆阵以胥,因以为固,击[ 之奈何?曰] :击此者,三军之众分而为四五,或傅而佯北,而示之惧。彼见我惧,则遂分而不顾。因其乱毁其固。驷鼓同举,五遂俱傅。五遂俱至,三军同利。此击圆之道也。交和而舍,敌富我贫,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其来有方,击之奈何?曰:击此者,□阵而□之,规而离之,合而佯北,杀将其后,勿令知之。此击方之道也。交和而舍,敌人既众以强,劲捷以刚,锐阵以胥,击之奈何?击此者,必三而离之,一者延而衡,二者[□□□□□] 恐而下惑,下上既乱…

  • 允执其中 yǔn zhí qí zhōng

    yǔnzhízhōng

    允:诚信;执:持;其:代词,那个;中:不偏不倚。真诚地坚持中庸之道。比喻真正做到恰到好处。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道德经》

    《道德经》 - 第七十七章 【先秦】 【文】 李耳

    天之道,其犹张弓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餘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餘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国学名著《易传》

    《易传》 - 说卦传·第二章 【先秦】 【文】 孔子后学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 中庸之道 zhōng yōng zhī dào

    zhōngyōngzhīdào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处事态度。醒世恒言˙卷二˙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吾等适纔分处,甚得中庸之道,若再推逊,便是矫情沽誉了。』[似]不偏不倚 【查看详细解释
  • 中心思想 zhōng xīn sī xiǎng

    zhōngxīnxiǎng

    在某种思想体系中,主要且又最根本的思想。如:『中庸之道为儒家的中心思想。』 【查看详细解释
  • 以血偿血 yǐ xiě cháng xiě

    xiěchángxiě

    以仇敌的血来偿还血债。比喻采取激烈的手段报复。如:『数十年来的国仇家恨,固然令人切齿拊膺,但是以血偿血,冤冤相报,毕竟不合中庸之道。』亦作『以血洗血』。 【查看详细解释
  • 帝王之道 dì wáng zhī dào

    wángzhīdào

    帝王治国的典范。指仁义之道。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修易序书制作春秋,以记帝王之道。』文选˙扬雄˙剧秦论:『二世而亡,何其剧与,帝王之道,兢兢乎不可离已。』 【查看详细解释
  • 忌惮 jì dàn

    dàn

    有所畏惧而不敢妄为。礼记˙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金瓶梅˙第十八回:『或吃茶吃饭,穿房入屋,打牙犯嘴,挨肩擦膀,通不忌惮。』[似]顾忌、畏忌、畏惧[反]放肆 【查看详细解释
  • 时中 shí zhōng

    shízhōng

    合乎时宜而无过与不及。礼记˙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查看详细解释
  • 的然 dí rán

    rán

    事实明白显然。礼记˙中庸:『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查看详细解释
  • 矫枉过正 jiǎo wǎng guò zhèng

    jiǎowǎngguòzhèng

    纠正过度,不符合中庸之道。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于矫枉过正之检。』隋书˙卷七十四˙酷吏传˙序:『汉革其风,矫枉过正。』亦作『矫枉过直』。[似]过犹不及 【查看详细解释
  • 矫枉过直 jiǎo wǎng guò zhí

    jiǎowǎngguòzhí

    纠正过度而不能得中庸之道。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传:『盖矫枉者过直,古今同之。』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传:『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亦作『矫枉过正』。 【查看详细解释
企业未签劳动合同 如何判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

企业未签劳动合同 如何判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

当未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当事人双方的主体资格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 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