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频烦 pín fán

    pínfán

    1.屡次﹑频频。晋书˙卷七十三˙庾亮传:『弱冠濯缨,沐浴芳风,频烦省闼,出总六军,十余年间,位超先达。』2.一再烦劳。唐˙杜甫˙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蜀相 【唐朝】 【诗】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老臣 lǎo chén

    lǎochén

    年老的臣子。唐˙杜甫˙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接过来看,纔晓得危素归降之后,妄自尊大,在太祖面前自称老臣。』 【查看详细解释
  • 开济 kāi jì

    kāi

    开创基业,匡济时政。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徐邈等传˙评曰:『王昶开济识度,王基学行坚白。』唐˙杜甫˙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查看详细解释
  • 频 pín

    pín

    屡次的﹑接连的。如:『捷报频传』。后汉书˙卷五十七˙李云传:『是时地数震裂,众灾频降。』唐˙杜甫˙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急迫。诗经˙大雅˙桑柔:『于乎有哀,国步斯频。』1.频率的简称。如:『高频』﹑『超高频』。2.姓。如汉代有频畅。 【查看详细解释
  • 三顾茅庐 sān gù máo lú

    sānmáo

    汉末刘备往访诸葛亮,凡三次,才得见。见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后用以比喻敬贤之礼或诚心邀请。南朝梁˙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黄石兵法,宁可再逢,三顾茅庐,无由两遇。』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或作『茅庐三顾』、『草庐三顾』、『三顾草庐』。 【查看详细解释
  • 顾 gù

    1.回首、回头看。说文解字:『顾,还视也。』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2.看、张望。如:『环顾』、『相顾一笑』、『左顾右盼』。孟子˙离娄下:『乞其 余,不足,又顾而之他。』3.拜访、探望。如:『三顾茅庐』。宋˙王安石˙示耿天骘诗:『望公时顾我,于此畅幽悁。』4.关注、照应。如:『顾此失彼』、『奋不顾身』。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红楼梦˙第一○八回:『为着我们家连连的出些不好事,所以我也顾不来。』1.反而。战国策˙秦策一:『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岂、难道。汉书˙卷三十七˙季布传:『且仆与足下俱楚人,使仆游扬足下名于天下,顾不美乎?』宋˙陆游、邵武县兴造记:『非君之才有余,顾能若是哉?』1.不过、但是。战国策˙燕策三:『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传:『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2.乃。表示转折以承上文的关系。战国策˙赵策一:『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帝复笑曰:「卿非刺客,顾说客耳。」』姓。如清代有顾炎武。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 - 卷八·诸葛公 【宋朝】 【文】 洪迈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盖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

  • 茅庐三顾 máo lú sān gù

    máosān

    比喻敬贤礼士,诚意邀请。见『三顾茅庐』条。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不肯去兰省,一朝登北阙,便想这茅庐三顾到南阳。』 【查看详细解释
  • 草庐三顾 cǎo lú sān gù

    cǎosān

    比喻帝王礼贤下士,或比喻诚心邀请。见『三顾茅庐』条。晋书˙卷九十二˙庾阐传:『夷吾相桓,汉登萧张;草庐三顾,臭若兰芳。』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战国策》

    《战国策》 - 秦欲攻周 【汉朝】 【文】 刘向

    秦欲攻周,周最谓秦王曰:“为王之国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国,而声畏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于周,而合天下于齐,则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罢秦,故劝王攻周。秦与天下惧罢,则令不横行于周矣。”…

  • 国学名著《战国策》

    《战国策》 - 献书奏王 【汉朝】 【文】 刘向

    (阙文)献书秦王曰:“昔窃闻大王之谋出事于梁,谋恐不出于计矣,愿大王之熟计之也。梁者,山东之要也。有虵于此,击其尾,其首救;击其首,其尾救;击其中身,首尾皆救。今梁王,天下之中身也。秦攻梁者,是示天下要断山东之脊也,是山东首尾皆救中身之时也。山东见亡必恐,恐必大合,山东尚强,臣见秦之必大忧可立而待也。臣窃为大王计,不如南出。事于南方,其兵弱,天下必能救,地可广大,国可富,兵可强,主可尊。王不闻汤之伐桀乎?试之弱密须氏以为武教,得密须氏而汤之服桀矣。今秦国与山东为雠,不先以弱为武教,兵必大挫,国…

  • 国学名著《全宋词》

    《全宋词》 - 玉楼春(隐湖戏作) 【宋朝】 【词】 辛弃疾

    客来底事逢迎晚。竹里鸣禽寻未见。日高犹苦圣贤中,门外谁酣蛮触战。多方为渴寻泉遍。何日成阴松种满。不辞长向水云来,只怕频烦鱼鸟倦。

  • 德重恩弘 dé zhòng ēn hóng

    zhòngēnhóng

    重:崇高、深厚;弘:通“宏”,大。道德高尚,恩惠广大。形容普施恩德。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墨子》

    《墨子》 - 13章 尚同(下) 【先秦】 【文】 墨子,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子墨子言曰:“知者之事,必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辟之。”然计国家百姓之所以治者,何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何以知其然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是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明于民之善非也,则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也。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上之为政也,不得下之情,则是不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不明于民之善非,则是不得善人而赏之,不得暴人而罚之。善人不赏而暴人不罚,为政若此,国众必乱。故赏不得下之情,而不可不察者也。 然计得下之情,将奈何可?故子墨子曰:“…

  • 拼音: cháo zhāo

    部首:

    笔画:12画

    五笔:fjeg

    【基本释义】朝zhāo早晨:朝阳。朝晖。朝暮。朝霞。朝气。朝思暮想。朝令夕改。朝秦暮楚(喻反复无常)。日,天:今朝。明朝。晨夕野暮朝cháo向着,对着:朝向。朝前。朝阳。坐北朝南。封建时代臣见君;亦指宗教徒的参拜:朝见。朝拜。朝圣。朝香。朝仪。封建时代帝王接见官吏,发号施令的地方,与“野”相对:朝廷。上朝。退朝。朝野。朝政。朝臣。朝议。朝房。称一姓帝王世代相继的统治时代;亦称某一个皇帝统治的时期:朝代。唐朝。〔朝鲜族〕a.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等省;b.朝鲜和韩国的民族。姓。晨夕野暮笔画数:12;部首:月;笔顺编号:122511123511
  • 国学名著《伯牙琴》

    《伯牙琴》 - 补遗:超然馆记 【文】 邓牧

    岁壬寅秋,余自越西游大涤客,超然馆燕坐一室若将久焉,或曰大涤天下名山,子天下名人也,以名人客名山,固宜。然子十年间乃五六西坐,席未暖又翛然而东,白发垂耳,漫浪湖海,无宁居。今之留以岁月期乎?余笑曰,余本无名,奚以山之名不名为哉。且天地大也,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粟耳,而况大涤在天地之间哉。虚空本也,天地犹果也,虚空国也,天地犹人也。一本所生,必非一果。一国所生,必非一人。谓天地之外无复天地焉,岂通论耶…

  • 国学名著《管子》

    《管子》 - 参患 【先秦】 【文】 管仲及门徒

    凡人主者,猛毅则伐,懦弱则杀,猛毅者何也?轻诛杀人之谓猛毅。懦弱者何也,重诛杀人之谓懦弱。此皆有失彼此。凡轻诛者杀不辜,而重诛者失有皋,故上杀不辜,则道正者不安;上失有皋,则行邪者不变。道正者不安,则才能之人去亡;行邪者不变,则群臣朋党;才能之人去亡,则宜有外难,群臣朋党,则宜有内乱。故曰猛毅者伐,懦弱者杀也。 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故诛暴国必以兵,禁辟民必以刑。然则兵者外以诛暴,内以禁邪。故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不可废也。若夫世主则不然。外不以兵,而欲诛暴,则地必亏矣。内不以刑…

  • 迟徊不决 chí huái bù jué

    chíhuáijué

    犹言迟疑不决。 【查看详细解释
  • 鼎足而居 dǐng zú ér jū

    dǐngér

    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