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名著《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 第一章 【汉朝】 【文】 佚名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 四双八辈 sì shuāng bā bèi

    shuāngbèi

    佛教修行者的八种果位。即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向是指还在过程的阶段,果是已证得的阶位,合一向一果是一双,故称为『四双八辈』。长阿含经˙卷二:『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阿罗汉,四双八辈是谓如来贤圣之众。』或称为『八贤圣』、『四向四得』、『四向四果』。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金刚经》

    《金刚经》 - 一相无相 【汉朝】 【文】 佚名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 八百罗汉 bā bǎi luó hàn

    bǎiluóhàn

    罗汉,阿罗汉的简称,见『阿罗汉』条。八百罗汉指佛教四圣果中最高果位。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五十二˙书五百罗汉名记后:『按佛书,诺俱那与其徒八百众居震旦国──五百居天台,三百居鴈宕──故梁克家三山志怀安大中寺有八百罗汉像。』 【查看详细解释
  • 阿罗汉 ā luó hàn

    āluóhàn

    佛教的果位。为梵语arahan的音译。意为杀贼、应供、不生。在早期佛教,阿罗汉是究竟的解境界,与佛果无别,但大乘佛教兴起后,将阿罗汉贬低,视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其上还有菩萨和佛陀的果位。阿育王传˙卷五:『说法已竟,便得阿罗汉。』亦称为『罗汉』。 【查看详细解释
  • 十六罗汉 shí liù luó hàn

    shíliùluóhàn

    佛陀入灭后,受佛嘱咐住在世间护持佛法的十六大罗汉。十六罗汉从五世纪后期,受到中国广泛的崇拜,并成为佛教艺术重要的创作体裁,唐末至宋初由十六尊罗汉发展成十八尊流行中国、西藏二地。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复重请言:「所说十六大阿罗汉我辈不知其名何等?」庆友答言:「第一尊者名宾度罗跋罗惰阇;第二尊者名迦诺迦伐蹉;第三尊者名迦诺迦跋厘堕阇;第四尊者名苏频陀;第五尊者名诺距罗;第六尊者名跋陀罗;第七尊者名迦理迦;第八尊者名伐阇罗弗多罗;第九尊者名戍博迦;第十尊者名半托迦;第十一尊者名啰怙罗;第十二尊者名那伽犀那;第十三尊者名因揭陀;第十四尊者名伐那婆斯;第十五尊者名阿氏多;第十六尊者名注荼半托迦;如是十六大阿罗汉。』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 第十一章 【汉朝】 【文】 佚名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 十八罗汉 shí bā luó hàn

    shíluóhàn

    谓唐末宋初间在十六罗汉外附加庆友和宾头卢二人,但宾头卢即宾度卢跋罗惰阇的重复。另有一说是加入降龙、伏虎二尊者。清高宗易为迦叶和军徒钵叹。西藏则于十六罗汉外加上达磨多罗和摩诃衍和尚。宋代之后,十八罗汉取代了十六罗汉风行奶国。 【查看详细解释
  • 灰身灭智 huī shēn miè zhì

    huīshēnmièzhì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查看详细解释
  • 灰身泯智 huī shēn mǐn zhì

    huīshēnmǐnzhì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同“灰身灭智”。 【查看详细解释
  • 七生七死 qī shēng qī sǐ

    shēng

    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同“七死七生”。 【查看详细解释
  • 七死七生 qī sǐ qī shēng

    shēng

    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亦作“七生七死”。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书化度藏院壁 【唐朝】 【诗】 裴玄智

    将肉遣狼守,置骨向狗头。自非阿罗汉,焉能免得偷。

  • 国学名著《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 第二十八章 【汉朝】 【文】 佚名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 四果 sì guǒ

    guǒ

    佛教修行者入圣道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预流果)、斯陀含果(一来果)、阿那含果(不还果)、阿罗汉果四者。中论˙卷四:『如见苦不然,断集及证灭,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查看详细解释
  • 小乘 xiǎo shèng

    xiǎoshèng

    佛教用语。相对于大乘以成佛为最终的理想境界而言。大乘佛教徒称那些以证得阿罗汉果为终极理想的佛教宗派为『小乘』。如经部、正量部、说一切有部等。[反]大乘 【查看详细解释
  • 济颠 jì diān

    diān

    宋代的高僧,俗名李心远,台州(今浙江临海境内)人。初于杭州灵隐寺出家,后移居净慈寺。传说已证得阿罗汉果,常以神通示化众人,救人苦难,人称他为『济公活佛』。平日嗜食酒肉,不守戒律,举止如痴似狂,故称为『济颠』。 【查看详细解释
  • 罗汉 luó hàn

    luóhàn

    佛教修证的果位。属度己为主的小乘佛教之极果。一般指随释迦佛修证的弟子。见『阿罗汉』条。 【查看详细解释
  • 金身罗汉 jīn shēn luó hàn

    jīnshēnluóhàn

    罗汉。在中国俗以肉身坐化不腐为证果,并将肉身饰以金粉,使成金色,故民间认为罗汉是金色身体。西游记˙第三十九回:『当初这乌鸡国王,好善斋僧,佛差我来度他归西,早证金身罗汉。』 【查看详细解释
  • 斋主 zhāi zhǔ

    zhāizhǔ

    佛家称供养僧众的佛教徒为『斋主』。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亦称为『施主』。 【查看详细解释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是为加强网络直播营销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网络直播营销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