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气 xí qì

    1.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宋˙苏轼˙再和潜师诗:『东坡习气除未尽,时复长篇书小草。』官话指南˙卷三˙使令通话:『那些买卖人的习气,都爱要谎价,你也别竟听他们要,总要还个价儿。』2.佛教用语。佛教瑜伽行派称过去行为所造成的潜在力量。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 谓于阿赖耶识中,一切诸法遍计自性妄执习气,是名安立种子。』[似]1.习惯、习性 【查看详细解释
  • 爱别离苦 ài bié lí kǔ

    àibié

    佛家语,指亲爱的人离别的痛苦。 【查看详细解释
  • 无畏 wú wèi

    wèi

    1.没有畏惧。礼记˙表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一百五十赞佛颂:『无畏功德中,斯但显少分。』2.佛教用语。指对自己有信心。瑜伽师地论˙卷七:『于自所证未得无畏。』[反]1.害怕、畏忌 【查看详细解释
  • 苾刍 bì chú

    chú

    佛教用语。男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女性出家受具足戒者称『苾刍尼』。瑜伽师地论˙卷六:『苾刍当知于诸法中,假立有我。』亦作『比丘』﹑『比邱』。 【查看详细解释
  • 苦苦 kǔ kǔ

    1.不厌其烦,执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一出:『爹娘见儿苦苦要去,不免与他数两金银,以作盘费。』三国演义˙第十一回:『他好意相让,何必苦苦推辞?』2.痛苦、忧苦。董西厢˙卷一:『莺莺泣谢曰:「今当改过自新,不必娘自苦苦。」』3.佛教用语。指经验可以感受到的苦。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若诸有情大兴盛者,尚为三苦常所随逐,所谓:行苦、坏苦、苦苦。』 【查看详细解释
  • 玄奘 xuán zàng

    xuánzàng

    唐代高僧的法号。(公元602~664)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幼年因家境贫困,随兄长捷法师住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十三岁入选为僧。其后游历各地,参访名师,研究涅盘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等。因感诸家各擅一宗,说法不一,故欲取得总赅三乘的瑜伽师地论来解决疑难而决心西行求法。唐太宗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历尽艰险,才到那烂陀寺,投入戒贤之门。贞观十九年返长安,带回大小乘佛典五百二十筴,六百五十七部,其后将近二十年间共译出大小乘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译本无论在质或量上都超过各译家的成就,为中国最伟大的经译家之一。弟子数千人,著名的有窥基、普光等。在中国民间更从玄奘取经的经历敷演创作不少文学作品,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的西游记等。 【查看详细解释
  • 五见 wǔ jiàn

    jiàn

    佛教用语。指五种错误的见解。一为萨迦耶见,以为我、我所都是真实存在的;二为边执见,执着有我及我所,由这个执着而生起的断见或常见;三为邪见,毁谤因果、作用、事实的见解;四为见取见,执着上述的见解及把身心当作最殊胜、能得清净的思想。五为戒禁取见,认为依从错误的见解、戒律、禁忌,可以达到解脱、出离的见解。瑜珈师地论˙卷五十五:『生于五见,谓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邪见。』 【查看详细解释
  • 瑜伽 yú jiā

    jiā

    佛教用语。梵语yoga的音译:(1)谓修行。指控制和运用我们的一切事物和心念,发展直观的能力,达到解脱或成佛的理想。瑜伽论记˙卷一之上:『此中意说三乘所有境、行、果法并名瑜伽。』(2) 狭义的仅指某种修行方法。如修定或修行止观,或修八正道。瑜伽论记˙卷一之上:『修三摩地名「瑜伽」』。(3) 指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而内有,事皆唯识。』 【查看详细解释
  • 拼音:

    部首:

    笔画:13画

    五笔:gwgj

    【基本释义】瑜yú美玉。〔瑜伽〕a.大乘佛教的派别之一,称“瑜伽宗”;b.印度哲学的一派,此派注重调息、静坐等修行方法。玉的光泽,喻优点:瑕瑜互见。瑕不掩瑜。fine jadevirtues瑕笔画数:13;部首:王;笔顺编号:1121341251122
  • 唯识宗 wéi shì zōng

    wéishìzōng

    大乘佛教宗派之一。此宗以弥勒﹑无着﹑世亲之学为宗。主张一切现象都是心识所转化变现。只有心识是真实存在,现象是幻有。创立八识说,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为轮回的主体。此派经由真谛﹑玄奘传入中国。亦称为『法相宗』﹑『瑜伽行派』﹑『瑜伽宗』。 【查看详细解释
  • 密续 mì xù

    解说大乘教中金刚乘的灌顶﹑道品﹑修法﹑会供等的佛教典籍。可分成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四部。因这类典籍必须经由上师传授,代代相递,故称为『密续』。 【查看详细解释
  • 摄大乘论 shè dà shèng lùn

    shèshènglùn

    佛教典籍。著者不详,有三种汉译本,即北朝魏佛陀扇多译二卷本,南朝梁真谛译三卷本,唐玄奘译三卷本。本书以瑜伽行派的观点,建立大乘佛教的系统。是瑜伽行派的要籍,并深刻的影响中国佛教的思想。 【查看详细解释
  • 三时教 sān shí jiào

    sānshíjiào

    佛教中观和瑜伽行派依自宗的见解,判释佛陀教法分为三阶段。中观派的三时教是:初说小乘教,第二时说大乘唯识道理,第三时说心境俱空。瑜伽行派的三时教是:初时教说四阿含,第二时教说诸法皆空,第三时说唯识教。原人论:『故天竺戒贤、智光二论师,各立三时教。』 【查看详细解释
  • 瑜伽师地论 yú jiā shī dì lùn

    jiāshīlùn

    佛教典籍。无着着。唐代玄奘译,百卷。内容总述唯识理论及瑜伽行者修行的经验历程、成就的果位。是瑜伽行派的根本论典。本论在玄奘之前已有部分的汉译,如北凉昙无谶译的菩萨地持经十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的菩萨戒经九卷、南朝陈真谛译的决定藏论三卷皆是。或称为『十七地论』。 【查看详细解释
  • 三无性 sān wú xìng

    sānxìng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张之一。相对于三自性而言。三无性指三种无自体的存在状态。即一﹑相无性,谓形相是由概念而有,所以没有自体;二﹑生无性,谓现象是条件构成,所以也没有自体;三﹑胜义无性,谓究竟真实就是呈现没有自体的状态。因此从这三个角度,瑜伽行派也说一切存在都无自体。唯识三十论颂:『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 【查看详细解释
  • 菩提流支 pú tí liú zhī

    liúzhī

    北天竺的高僧。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来洛阳,居大宁寺。与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共译世亲的十地经论,被尊为地论师相州北派之祖。此外尚译有佛名经﹑入楞伽经﹑宝性论等凡三十余部。 【查看详细解释
  • 瑶池 yáo chí

    yáochí

    1.仙界的天池,传说中在昆仑山上,周穆王西征曾在此受西王母宴请。后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折:『却待要宴瑶池七夕会,便银汉水两分开。』西游记˙第五回:『大仙是个光明正大之人,就以他的诳语作真,道:「常年就在瑶池演礼谢恩,如何先去通明殿演礼,方去瑶池赴会?」』2.汉车师地,唐置瑶池都护府,后改为金满县,即今新疆省阜康县。[似]1.仙境 【查看详细解释
  • 三自性 sān zì xìng

    sānxìng

    佛教用语。瑜伽行派所认为的一切存在的三种状态:因执着而产生的幻相,即遍计所执自性;由条件构成的现象,即依他起性;绝对的真实,即圆成实性。成唯识论˙卷八:『三种自性皆不远离心﹑心所法。』 【查看详细解释
  • 大手印 dà shǒu yìn

    shǒuyìn

    一种西藏佛教噶举派的修行法。有显教、密教两种。显教主由定起观,证得空智解脱的的境界。密教以唯一白法,成就空、乐二智,最后达到即身成佛,是无上瑜伽的最高法门。 【查看详细解释
  • 如来藏 rú lái zàng

    láizàng

    大乘佛教谓本身就含藏着佛体性的心识。此心识瑜伽行派认为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大乘起信论等则认为受无明熏染的真如就是如来藏。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一切诸众生,平等如来藏。』 【查看详细解释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是为加强网络直播营销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网络直播营销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