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谛 zhēn dì

    zhēn

    1.真实的意义。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三十六出:『想浮生蒙昧,谁辨雄雌,问前生,难解红莲真谛。』2.人名。南朝梁陈间高僧,本是西天竺优襌尼国人,应梁武帝的邀请,在大同元年(西 元 546年)到达中国,后在广州刺史欧阳頠父子的支持下专心译经,译有大乘唯识论 一卷、摄大乘论三卷、中边分别论二卷、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等,其中尤以摄 大乘论影响最大,是南朝摄论学的依据,也是较有系统的介绍大乘瑜伽行派到中国的 译经家。3.佛教用语。二谛之一。意为最究竟的真实。但佛教四派对此有不同的定义:一、毗婆沙宗说,事物虽已破灭或经理智分析后,心识依旧认为它是存在的,是为真谛;二、经部说,不待概念的赋予,其本身就已存在,而且经得起理智观察的事物,是为真谛;三、唯识宗说,观察实质的智能所能觉察的对象,是为真谛;四、中观宗说,在经验世界中主客二元对立的状态已经不存在,在这状况下,直接现量所觉察的对象,是 为真谛,也就是空性。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十六:『若破无彼智,由智除余尔,俗谛如瓶水,异此名真谛。』或称为『第一义谛』。 【查看详细解释
  • 金刚顶经 jīn gāng dǐng jīng

    jīngāngdǐngjīng

    书名。唐代不空译,三卷。全名为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属佛教密续金刚顶部的经典。金刚顶部共十八会,本经属初会部分。北宋˙施护的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是本经的全译本。在中国和日本的密宗里,本经是二部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或称为『大教王经』、『摄大乘现证经』。 【查看详细解释
  • 大悲 dà bēi

    bēi

    1.极度悲伤。如:『年纪大的老人,由于心脏病或血压的关系,不能大喜大悲。』2.想要拔除一切众生痛苦的心。南朝陈˙慧恺˙摄大乘论序:『大悲平等,诱进靡穷。 』 【查看详细解释
  • 摄论师 shè lùn shī

    shèlùnshī

    陈、隋时期,研习、讲说南朝梁真谛所译的摄大乘论之佛教学者。著名的有慧恺、法泰、智、僧宗、昙迁等。 【查看详细解释
  • 玄奘 xuán zàng

    xuánzàng

    唐代高僧的法号。(公元602~664)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幼年因家境贫困,随兄长捷法师住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十三岁入选为僧。其后游历各地,参访名师,研究涅盘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等。因感诸家各擅一宗,说法不一,故欲取得总赅三乘的瑜伽师地论来解决疑难而决心西行求法。唐太宗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历尽艰险,才到那烂陀寺,投入戒贤之门。贞观十九年返长安,带回大小乘佛典五百二十筴,六百五十七部,其后将近二十年间共译出大小乘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译本无论在质或量上都超过各译家的成就,为中国最伟大的经译家之一。弟子数千人,著名的有窥基、普光等。在中国民间更从玄奘取经的经历敷演创作不少文学作品,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的西游记等。 【查看详细解释
  • 忏法 chàn fǎ

    chàn

    佛教徒修习忏悔所依据的仪轨。清˙钱谦益˙华严忏法序:『圣天子圣轮御世,崇信大乘,方以华严法界含摄群生,而木君表章忏法,实维其时。』 【查看详细解释
  • 龙树 lóng shù

    lóngshù

    古印度佛教大师的法号。初期中观派的代表,主张一切皆空。在他的著作中,利用穷举归纳的方式,证明实体论的谬误。他的思想和论证方法,成为后来大乘发展的重要基础。西藏人以他为大乘六庄严之一,在汉地尊他为八宗共祖。主要的著作有中论、七十空性论等。 【查看详细解释
  • 中观 zhōng guān

    zhōngguān

    佛教用语:(1)大乘佛教中观派的禅观。其见解从世俗的真理观之,由语言、概念所成立的现象是存在的。但从究竟的真理观之,没有丝毫真实存在的体性。修行者依这样的见解来思惟、观修。三论玄义:『若一法不穷,一言不尽,则戏论不灭,中观不生。』(2)大乘佛教的中观派。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 【查看详细解释
  • 成实师 chéng shí shī

    chéngshíshī

    南北朝至唐初间弘扬成实论的法师。成实论是介于小乘空宗和大乘空宗的一部重要著作,后秦鸠摩罗什译出后,传播甚广。其中南朝僧导和北魏僧嵩分别发展成南方的寿春系和北方的彭城系。但隋唐以后,成实师已逐渐消失。 【查看详细解释
  • 瑜伽 yú jiā

    jiā

    佛教用语。梵语yoga的音译:(1)谓修行。指控制和运用我们的一切事物和心念,发展直观的能力,达到解脱或成佛的理想。瑜伽论记˙卷一之上:『此中意说三乘所有境、行、果法并名瑜伽。』(2) 狭义的仅指某种修行方法。如修定或修行止观,或修八正道。瑜伽论记˙卷一之上:『修三摩地名「瑜伽」』。(3) 指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而内有,事皆唯识。』 【查看详细解释
  • 十二门论 shí èr mén lùn

    shíèrménlùn

    佛教典籍。鸠摩罗什译,一卷。内容分十二门解释大乘空观。中国佛教三论宗,将它和中论、百论合称『三论』。是三论宗主要依据的论典。在中国和日本颇受重视。 【查看详细解释
  • 成实论 chéng shí lùn

    chéngshílùn

    佛教典籍。二十卷(或十六卷)。印度诃利跋摩着,后秦鸠摩罗什译。成实论是从小乘空宗过渡至大乘空宗的作品。此论从传译以来,至唐初之间曾起广大的影响,成实师分布南北,可惜唐代以后无人研习,所以旧注也全都失传了。 【查看详细解释
  • 普光 pǔ guāng

    guāng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玄奘弟子。担任玄奘译经的笔受。着有俱舍论记三十卷﹑俱舍论法宝宗原一卷。亦称为『大乘光』。 【查看详细解释
  • 瑜伽宗 yú jiā zōng

    jiāzōng

    大乘佛教宗派之一。此派以弥勒、无着、世亲为祖。主张外境是虚幻,只有心识是真实的存在。一切现象都是心识所转化变现。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晓因明论,则思拟陈那;味瑜伽宗实罄怀无着。』亦称为『唯识宗』。 【查看详细解释
  • 陈那 chén nà

    chén

    人名。(公元440?~520?)古印度佛教哲学家。属婆罗门种姓,先从小乘犊子部出家,后改学大乘,为世亲的弟子。佛教新因明学的创始者。他把因明从辩论技术,发展成知识论。其学说除了为大小乘佛教吸收外,也影响耆那教、胜论派等。 【查看详细解释
  • 马鸣 mǎ míng

    míng

    人名。为一﹑二世纪的中印度诗人﹑佛教哲学家。主要著作有佛所行赞﹑大乘庄严论经。 【查看详细解释
  • 唯识论 wéi shì lùn

    wéishìlùn

    佛教典籍,一卷。世亲着。主张没有客观的外境和对象,一切的现象只是心识的变现之唯识思想。在汉译本有三种,唯识论是后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本之名。此外尚有南朝陈真谛所译大乘唯识论以及唐玄奘所译唯识二十论。 【查看详细解释
  • 月称 yuè chēng

    yuèchēng

    人名。(公元600?~650?)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大师。南印度人。曾任那烂陀寺的住持。精通一切经论。龙树中论最好的注释家。是中观应成派集大成者,对印度和西藏中观思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有中观本颂明句疏﹑入中论﹑六十如理论疏等传世。 【查看详细解释
  • 三时教 sān shí jiào

    sānshíjiào

    佛教中观和瑜伽行派依自宗的见解,判释佛陀教法分为三阶段。中观派的三时教是:初说小乘教,第二时说大乘唯识道理,第三时说心境俱空。瑜伽行派的三时教是:初时教说四阿含,第二时教说诸法皆空,第三时说唯识教。原人论:『故天竺戒贤、智光二论师,各立三时教。』 【查看详细解释
  • 中论 zhōng lùn

    zhōnglùn

    1.书名。汉徐干撰,二卷,二十篇。全书原本经训,归于圣贤之道。魏文帝称其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2.佛教典籍。龙树着。后秦鸠摩罗什译。四卷,二十七品,四百四十六颂。内容主要在阐明一切现象没有真实存在的体性。为大乘佛教中观派最重要的著作。除汉译本外尚存有梵本及藏译本。亦称为『中观论』。 【查看详细解释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是为加强网络直播营销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网络直播营销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