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萨戒 pú sà jiè

    jiè

    修学大乘菩萨应受持的戒律。但有关菩萨戒的内容,诸经律论的说法,互有差别。流传中国的是梵网和地持瑜伽两种,其中以梵网为主流,中国比丘除受比丘戒外,一般也受菩萨戒。或称为『大乘菩萨戒』﹑『大乘戒』。 【查看详细解释
  • 金刚顶经 jīn gāng dǐng jīng

    jīngāngdǐngjīng

    书名。唐代不空译,三卷。全名为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属佛教密续金刚顶部的经典。金刚顶部共十八会,本经属初会部分。北宋˙施护的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是本经的全译本。在中国和日本的密宗里,本经是二部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或称为『大教王经』、『摄大乘现证经』。 【查看详细解释
  • 世亲 shì qīn

    shìqīn

    人名。生卒年不详。无着之弟。出家后先学小乘有部,后学经部,并采用经部见解批判有部。后因无着的诱导改宗大乘,成为大乘瑜伽行派的大师。与无着齐名。着有唯识二十论一卷、唯识三十论颂一卷、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等。近世学者对诸书作者俱称世亲,但是否为同一人尚颇多争议。 【查看详细解释
  • 杜口绝言 dù kǒu jué yán

    kǒujuéyán

    犹言杜口无言。 【查看详细解释
  • 如来藏 rú lái zàng

    láizàng

    大乘佛教谓本身就含藏着佛体性的心识。此心识瑜伽行派认为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大乘起信论等则认为受无明熏染的真如就是如来藏。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一切诸众生,平等如来藏。』 【查看详细解释
  • 小乘 xiǎo shèng

    xiǎoshèng

    佛教用语。相对于大乘以成佛为最终的理想境界而言。大乘佛教徒称那些以证得阿罗汉果为终极理想的佛教宗派为『小乘』。如经部、正量部、说一切有部等。[反]大乘查看详细解释
  • 法执 fǎ zhí

    zhí

    大乘佛教否认外境实有,因此称执特外境实有而障碍对真理的认识为法执。大乘入楞伽经˙卷七˙偈颂品第十之二:『悟心无境界,则离于法执。』或称为『法我执』。 【查看详细解释
  • 真谛 zhēn dì

    zhēn

    1.真实的意义。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三十六出:『想浮生蒙昧,谁辨雄雌,问前生,难解红莲真谛。』2.人名。南朝梁陈间高僧,本是西天竺优襌尼国人,应梁武帝的邀请,在大同元年(西 元 546年)到达中国,后在广州刺史欧阳頠父子的支持下专心译经,译有大乘唯识论 一卷、摄大乘论三卷、中边分别论二卷、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等,其中尤以摄 大乘论影响最大,是南朝摄论学的依据,也是较有系统的介绍大乘瑜伽行派到中国的 译经家。3.佛教用语。二谛之一。意为最究竟的真实。但佛教四派对此有不同的定义:一、毗婆沙宗说,事物虽已破灭或经理智分析后,心识依旧认为它是存在的,是为真谛;二、经部说,不待概念的赋予,其本身就已存在,而且经得起理智观察的事物,是为真谛;三、唯识宗说,观察实质的智能所能觉察的对象,是为真谛;四、中观宗说,在经验世界中主客二元对立的状态已经不存在,在这状况下,直接现量所觉察的对象,是 为真谛,也就是空性。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十六:『若破无彼智,由智除余尔,俗谛如瓶水,异此名真谛。』或称为『第一义谛』。 【查看详细解释
  • 龙树 lóng shù

    lóngshù

    古印度佛教大师的法号。初期中观派的代表,主张一切皆空。在他的著作中,利用穷举归纳的方式,证明实体论的谬误。他的思想和论证方法,成为后来大乘发展的重要基础。西藏人以他为大乘六庄严之一,在汉地尊他为八宗共祖。主要的著作有中论、七十空性论等。 【查看详细解释
  • 法称 fǎ chēng

    chēng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珈行派论师的法号,精通因明,是陈那以来最伟大的因明大师。生于南印度睹梨摩罗耶国。早年学习外道,后学佛法,至那烂陀寺护法出家学唯识,从自在军习因明。将陈那以来的因明形式做了重大的改变。其主要著作有释量论、量决释论、因滴论、正理滴论、大乘集菩萨学论。 【查看详细解释
  • 三乘 sān shèng

    sānshèng

    佛教谓三种能使人获得证悟,息灭烦恼的途径。即从他人听闻佛法而悟道的声闻乘,自己观察自然现象而悟道的独觉乘,和以成佛为目标的佛乘。独觉乘或称为『缘觉乘』﹑『辟支佛乘』,佛乘或称为『大乘』﹑『菩萨乘』。大乘庄严经论˙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查看详细解释
  • 末那 mò nà

    大乘佛教瑜伽派八识中的第七种识。梵语manas的音译。意为意或思量。它是一切轮回的根源,因为它恒缘第八识以为自我,构成众生意识或潜意识上的我执。同时它也是第六识的根。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查看详细解释
  • 三身 sān shēn

    sānshēn

    佛教用语。大乘佛教谓佛身有法身﹑报身和化身三种。法身指一切现象的真实性,或称为『自性身』。报身指佛净土世界中的佛身,或称为『食身』﹑『受用身』﹑『应身』。化身为教化利益凡夫众生而现出的形象,如释迦牟尼佛,或称为『变化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依世俗谛随机所现说有三身,法身空理,报身空智,利物所现名变化身。』 【查看详细解释
  • 龙藏 lóng zàng

    lóngzàng

    1.佛教传说龙树从龙宫中取得大乘经典流布人间,故称大乘经典为龙藏。唐˙德宣˙隋司徒陈公舍宅造寺碑:『济八苦于无明之河,秘密成伊;演龙藏于三千世界,童蒙求我。』2.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至乾隆三年(公元1738),在北京刻印的敕版藏经。七百一十八函,七千一百六十八卷。以明北藏为底本,略有增减。或称为『清藏』。 【查看详细解释
  • 中观 zhōng guān

    zhōngguān

    佛教用语:(1)大乘佛教中观派的禅观。其见解从世俗的真理观之,由语言、概念所成立的现象是存在的。但从究竟的真理观之,没有丝毫真实存在的体性。修行者依这样的见解来思惟、观修。三论玄义:『若一法不穷,一言不尽,则戏论不灭,中观不生。』(2)大乘佛教的中观派。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 【查看详细解释
  • 体用 tǐ yòng

    yòng

    哲学上指:(1)事物的本质谓之体,事物的功能谓之用。唐.实叉难陀译.大乘起信论:『能显示大乘体、相、用故。』(2) 静态是体,动态是用。朱子语题卷一.太极天地:『在阴阳言,则用在阳而体在阴,然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不可分先后。』(3) 能发生作用的事物器官谓之体,因事物器官而产生的作用谓之用。朱子语题卷一.太极天地:『耳便是体,听便是用。』 【查看详细解释
  • 二乘 èr shèng

    èrshèng

    佛教用语:(1)大乘和小乘的合称。佛教宗派中主张自利和众生空的是声闻乘,又称为『小乘』,因为能载度的众生较少。发愿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行佛道和主张众生空和法空的是佛乘,又称为『大乘』,因为能载度利益的众生较多。大智度论˙卷四:『欲辩二乘义故,佛乘及声闻乘,声闻乘陜小,佛乘广大。』(2)小乘。因小乘包含声闻乘和独觉乘。独觉乘亦主张自利和众生空,但由于他的证悟不待他人教导闻法,是自己觉悟的,故称为『独觉』。 【查看详细解释
  • 五教 wǔ jiào

    jiào

    1.书经˙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孔安国˙传:『布五常之教。』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2.训练军队的五种方法。槌˙兵法:『五教,一曰教其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3.唐代称司徒为五教。宋˙洪迈˙容斋四笔˙卷十五˙官称别名:『唐人好以它名标牓官称……,司徒为五教。』4.中国佛教华严宗将佛教经典判分为五种教法。分别为小乘教,指宣说四圣谛、十二因 缘的经典,如阿含经;大乘始教,指宣说一切皆空的经典,如般若经;大乘终教,指宣说真如缘起的经典,如楞伽经;顿教,指宣说顿悟教法的经典,如维摩诘经;圆教,指完全说一乘教理的经典,如华严经。华严宗认为五教中圆教是一切佛法的最究竟。藉以推证华严经是诸经之王。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经。』 【查看详细解释
  • 无着 wú zhuó

    zhuó

    1.没有着落。如:『事情无着』。唐˙韦庄˙出关诗:『危时祇合身无着,白日那堪事有涯。』2.人名。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创立者之一。生于印度三﹑四世纪间(公元2903~360?) 。曾在那烂陀寺住过十二年,后卒于王舍城。无着综合印度三世纪前的大乘教法,成立唯识无境的理论及菩萨道的修行方法。其教法深刻的影响印度﹑中国﹑西藏的佛教思想和修行。3.对世间的苦乐和不苦不乐的经验都没有贪恋。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4.佛教四果之一。指证悟无我,不再随入生死轮回的圣者境界。出三藏记集˙卷一:『旧经无着果,新经阿罗汉。』 【查看详细解释
  • 枯木逢春 kū mù féng chūn

    féngchūn

    逢:遇到。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查看详细解释
家族财富传承,家庭财产传递

家族财富传承,家庭财产传递

家族财富传承,家庭财产传递;股权有计划转让、附条件的财产转移约定、策划设立传承子公司、设计购买教育养老年金、购买人寿保险、离岸投资及信托、家族有限合伙等。

家族信托是指信托公司接受单一个人或者家庭的委托,以家庭财富的保护、传承和管理为主要信托目的,提供财产规划、风险隔离、资产配置、子女教育、家族治理、公益(慈善)事业等定制化事务管理和金融服务的信托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