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唯识论 chéng wéi shì lùn

    chéngwéishìlùn

    佛教典籍。十卷。唐玄奘译。为一部解释世亲唯识三十颂的著作,属于集注性质的论书。玄奘依弟子窥基建议,取印度十大唯识论师之注释,以护法的观点为主糅译而成,主要在阐述印度佛教有相唯识系的哲学理论。为中国唯识宗所依据的要籍。重要的注释有: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四卷、成唯识论演秘十四卷、成唯识论了义灯十三卷等。 【查看详细解释
  • 唯识论 wéi shì lùn

    wéishìlùn

    佛教典籍,一卷。世亲着。主张没有客观的外境和对象,一切的现象只是心识的变现之唯识思想。在汉译本有三种,唯识论是后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本之名。此外尚有南朝陈真谛所译大乘唯识论以及唐玄奘所译唯识二十论。 【查看详细解释
  • 唯识 wéi shì

    wéishì

    1.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张。谓外境只是心识所变现的,没有客观的对象和外境,只有心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覆思独善伤大士行,唯识所变,何非净方。』2.佛教典籍。二十唯识论的略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自念教检未窥,难辨真伪,即往东魏,听览唯识。』 【查看详细解释
  • 三自性 sān zì xìng

    sānxìng

    佛教用语。瑜伽行派所认为的一切存在的三种状态:因执着而产生的幻相,即遍计所执自性;由条件构成的现象,即依他起性;绝对的真实,即圆成实性。成唯识论˙卷八:『三种自性皆不远离心﹑心所法。』 【查看详细解释
  • 熊十力 xióng shí lì

    xióngshí

    人名。(公元1885~1968)原名升恒,字子贞,湖北黄冈人,当代中国哲学家。曾任北京、武昌、中央、浙江等大学教授。精通儒、佛二家思想,着有新唯识论、原儒、十力语要、读经示要等。 【查看详细解释
  • 熏习 xūn xí

    xūn

    佛教用语。指身心行为对心识的影响作用。大乘止观法门˙卷二:『随对者,即喻净心体具一切法性,故能受一切熏习,随其熏别,现报不同也。』成唯识论˙卷二:『依何义等立熏习名?所熏、能熏各具四义,令种生长,故名熏习。』 【查看详细解释
  • 护法 hù fǎ

    1.佛家指护持佛法的人。2.随侍于佛教或道教主神旁边的人,负有守卫的责任。西游记˙第十六回:『众人悚惧,纔认得三藏是种神僧,行者是尊护法。』3.拥护国法。如:『护法之役』。4.保护。豆棚闲话˙第六则:『又请了几个废弃的乡宦,假高尚的孝廉,告老打罢的朋友,从边护法。』5.人名。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大师。约生于六世纪中叶。曾任印度那烂陀寺的住持。其唯识学说继承陈那大师的传统,但在认识论上则主张有见分、相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佛教史上称为『四分家』。着有广百论释、成唯识宝生论等传世。[反]毁法 【查看详细解释
  • 自性 zì xìng

    xìng

    佛教用语:(1)谓事物的本体、本质。维摩诘所说经˙卷上:『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2) 谓事物的存在状态。成唯识论˙卷八:『初能遍计自性云何?有义:八识及诸心所有漏摄者皆能遍计,虚妄分别为自性故;皆似所取、能取现故;说阿赖耶以遍计所执自性妄执种为所缘故。』 【查看详细解释
  • 八识 bā shì

    shì

    佛教用语。瑜伽行派主张能认识外境或心境的八种功能。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中意识和眼、耳、鼻、冰身五识并起外,并能对心境起认识作用。末那识是构成执着的心理源头。阿赖耶识主要功能是贮存过去所造的业力。八识一方面是生起认识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也是变现一切现象的主体。成唯识论˙卷二:『等流习气为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 【查看详细解释
  • 真谛 zhēn dì

    zhēn

    1.真实的意义。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三十六出:『想浮生蒙昧,谁辨雄雌,问前生,难解红莲真谛。』2.人名。南朝梁陈间高僧,本是西天竺优襌尼国人,应梁武帝的邀请,在大同元年(西 元 546年)到达中国,后在广州刺史欧阳頠父子的支持下专心译经,译有大乘唯识论 一卷、摄大乘论三卷、中边分别论二卷、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等,其中尤以摄 大乘论影响最大,是南朝摄论学的依据,也是较有系统的介绍大乘瑜伽行派到中国的 译经家。3.佛教用语。二谛之一。意为最究竟的真实。但佛教四派对此有不同的定义:一、毗婆沙宗说,事物虽已破灭或经理智分析后,心识依旧认为它是存在的,是为真谛;二、经部说,不待概念的赋予,其本身就已存在,而且经得起理智观察的事物,是为真谛;三、唯识宗说,观察实质的智能所能觉察的对象,是为真谛;四、中观宗说,在经验世界中主客二元对立的状态已经不存在,在这状况下,直接现量所觉察的对象,是 为真谛,也就是空性。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十六:『若破无彼智,由智除余尔,俗谛如瓶水,异此名真谛。』或称为『第一义谛』。 【查看详细解释
  • 欧阳竟无 ōu yáng jìng wú

    ōuyángjìng

    人名。(公元1871~1944)江西宜黄人。名渐,以字行。从杨文会学佛,精研唯识,在南京创立支那内学院讲授唯识。致力复兴玄奘系的唯识学,对中国近代研究唯识的风气有很大的影响。弟子有王恩洋、吕澄等。有竟无内外学二十六种行世。 【查看详细解释
  • 慧沼 huì zhǎo

    huìzhǎo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公元650~714)俗姓刘,淄州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先后师事玄奘、窥基,精通法相唯识之学。在唯识宗的弘扬,他除了充实窥基的学说,并批判圆测、道证等诸家异说,使窥基一系的唯识,取得正统的地位,世称为『淄州大师』。与窥基、智周并称『唯识三祖』。 【查看详细解释
  • 智周 zhì zhōu

    zhìzhōu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俗姓徐,濮阳(今属河南)人。中国佛教唯识宗三祖,他继承窥基、慧沼的学说,并将唯识宗旨传与新罗僧人智凤、智鸾、智雄及日本学僧玄昉等人。使唯识宗流传海外。 【查看详细解释
  • 空宗 kōng zōng

    kōngzōng

    除唯识宗以外的大乘佛教宗派。这些宗派都主张万法皆空,不若唯识宗主张一切唯识。 【查看详细解释
  • 三时教 sān shí jiào

    sānshíjiào

    佛教中观和瑜伽行派依自宗的见解,判释佛陀教法分为三阶段。中观派的三时教是:初说小乘教,第二时说大乘唯识道理,第三时说心境俱空。瑜伽行派的三时教是:初时教说四阿含,第二时教说诸法皆空,第三时说唯识教。原人论:『故天竺戒贤、智光二论师,各立三时教。』 【查看详细解释
  • 圆测 yuán cè

    yuán

    唐代一代高僧的法号。(公元613~696)本新罗人。十五岁游学长安,从法常、僧辩学习经论。玄奘回国后,前往就学,精研唯识。他对唯识的见解常将真谛和玄奘之说并列,不加可否。所以被视为玄奘门下的异端。着有解深密经疏四十卷﹑仁王经疏六卷等多种。尤其解深密经疏于九世纪初由法成译成藏文,对西藏佛教有重大的影响。弟子有道证、太贤等。 【查看详细解释
  • 世亲 shì qīn

    shìqīn

    人名。生卒年不详。无着之弟。出家后先学小乘有部,后学经部,并采用经部见解批判有部。后因无着的诱导改宗大乘,成为大乘瑜伽行派的大师。与无着齐名。着有唯识二十论一卷、唯识三十论颂一卷、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等。近世学者对诸书作者俱称世亲,但是否为同一人尚颇多争议。 【查看详细解释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ù rù hǔ xué,yān dé hǔ zǐ

    xué,yān

    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查看详细解释
  • 不可知论 bù kě zhī lùn

    zhīlùn

    一种唯心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之外的世界是无法认识的。 【查看详细解释
  • 洛克 luò kè

    luò

    人名。(公元1632~1704)英国大哲学家。主张知识起于经验,树立了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地位。于政治方面,提出天赋人权说,认为人人皆有生命、自由、财产的基本权利。著作有人类悟性论、政府论等。或译作『陆克』。 【查看详细解释
孙俊平律师解说夫妻共同财产的法律常识

孙俊平律师解说夫妻共同财产的法律常识

对孙俊平律师来说,做一个侠行天下之人是儿时的梦想。除本职工作外,她每年还会办理多起法律援助案件,不计报酬,只为公益。从业10年来,多次被评为被评为“海淀律师事务所优秀律师”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