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元朝】 脱脱阿鲁图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 《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宋史》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但因体例、年号不一而未成。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等
脱脱,阿鲁图等《宋史》
《宋史》 【元朝】 脱脱,阿鲁图等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

《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宋史》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但因体例、年号不一而未成。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等七人任总裁官,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脱脱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不谙汉字。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宋史》中《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

《宋史》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周三臣传》将韩通、李筠、李重进同列,横跨五代至宋初,弥补过去新旧五代史之不足。

《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艺文),约占全书三分之一,仅次于《列传》,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很大的,《职官志》详细地记述了宋朝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机构的组织情况,《食货志》、《兵志》亦编得好,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

《食货志》十四卷,相当于《旧唐书·食货志》的七倍。

根据宋朝的情况,《宋史》还有《奸臣》四卷、《叛臣》三卷,为蔡京、黄潜善、秦桧、张邦昌、刘豫等所作的传记;另有《道学》四卷,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道学人物所作的传记。

《宋史》的特点是史料丰富,叙事详尽。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学术活跃,雕版印刷盛行,编写的史书,便于刊布流传。

科举制的发展,形成庞大的文官群,他们的俸禄优厚,有很好的条件著述。加之统治者重视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学的发达。

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担;王安石变法改革官制后,主要由秘书省负责。官修的当代史有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记载宰相、执政议事及与皇帝问对的时政记,根据起居注、时政记等按月日编的日历,详细记载典章制度的会要,还有编年体的“实录”和纪传体的“国史”。

元末修撰的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旧有宋朝国史编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国史的原貌。

宋史对于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动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许多人物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是研究两宋三百多年历史的基本史料。例如,从《宋史·食货志》中,不仅可以看到两宋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和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还可以看到宋代高度发展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等,保存了许多天文气象资料、科学数据以及关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丰富史料。

除官修的当代史外,私撰述的历史著作也不少,像南宋初年史学家李焘编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专记北宋一代史实;南宋孝宗时的史学家徐梦莘修撰的《三朝北盟会编》,专记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和战的关系。

因此元朝修《宋史》时,拥有足够的资料。以志来说,《宋史》共十五志,一百六十二卷,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篇幅,仅次于列传。其例目之多,分量之大,也是二十五史所仅见。其中的《职官志》,详细地记述了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机构的组织情况,还包括职官的食邑、荫补、俸禄等,从中可以看出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此外,《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编得也比较好。《宋史》的志书基本上能反映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的情况。

查看该书籍完整介绍

目录分页

  • 《宋史》 列传 ▪ 列传·卷一百九十五

    ◎儒林六○陈亮郑樵(林霆附)李道传陈亮,字同父,婺州永康人。生而目光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相与论难,奇之,曰:"他日...

  • 《宋史》 列传 ▪ 列传·卷一百九十六

    ◎儒林七○程迥刘清之真德秀魏了翁廖德明程迥,字可久,应天府宁陵人。家于沙随,靖康之乱,徙绍兴之余姚。年十五,丁内外艰,孤贫飘泊,无以自振。二十余,始知读书,时乱甫定,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考德问...

  • 《宋史》 列传 ▪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儒林八○汤汉何基王柏徐梦莘(弟得之从子天麟附)李心传叶味道王应麟黄震汤汉,字伯纪,饶州安仁人。与其兄干、巾、中皆知名当时,柴中行见而奇之。真德秀在潭,致汉为宾客。尝造赵汝谈,汝谈曰:"第一流也。"...

  • 《宋史》 列传 ▪ 列传·卷一百九十八

    ◎文苑一○宋白梁周翰朱昂赵邻几(何承裕附)郑起(郭昱马应)和岘(弟〈山蒙〉附)冯吉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代之规橅,可以豫知矣。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太宗...

  • 《宋史》 列传 ▪ 列传·卷一百九十九

    ◎文苑二○高頔李度韩溥鞠常宋准柳开夏侯嘉正罗处约安德裕钱熙高頔字子奇,开封雍丘人。后唐清泰中举进士,同辈绐之曰:"何不从裴仆射求知乎?"时裴皞以左仆射致仕,后进无至其门者。頔性纯朴,信其言,以文贽于...

  • 《宋史》 列传 ▪ 列传·卷二百

    ◎文苑三陈充吴淑(舒雅)黄夷简(卢稹谢炎许洞附)徐铉句中正曾致尧刁衎姚铉李建中洪湛路振崔遵度陈越陈充,字若虚,益州成都人。家素豪盛,少以声酒自娱,不乐从宦。邑人敦迫赴举,至京师,有名场屋间。雍熙中,...

  • 《宋史》 列传 ▪ 列传·卷二百零一

    ◎文苑四○穆修石延年(刘潜附)萧贯苏舜钦尹源黄亢黄鉴杨蟠颜太初郭忠恕穆修,字伯长,郓州人。幼嗜学,不事章句。真宗东封,诏举齐、鲁经行之士,修预选,赐进士出身,调泰州司理参军。负才,与众龃龉,通判忌之...

  • 《宋史》 列传 ▪ 列传·卷二百零二

    ◎文苑五○梅尧臣江休复苏洵章望之王逢孙唐卿(黄庠杨寘附)唐庚(史伯虎附)文同杨杰贺铸刘泾鲍由黄伯思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侍读学士询从子也。工为诗,以深远古淡为意,间出奇巧,初未为人所知。用询阴...

  • 《宋史》 列传 ▪ 列传·卷二百零三

    ◎文苑六○黄庭坚晁补之(弟咏之)秦观张耒陈师道李廌刘恕王无咎蔡肇李格非吕南公郭祥正米芾刘诜倪涛李公麟周邦彦朱长文刘弇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

  • 《宋史》 列传 ▪ 列传·卷二百零四

    ◎文苑七○陈与义汪藻叶梦得程俱张嵲韩驹朱敦儒葛胜仲熊克张即之(赵蕃附)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登政和三年上舍...

  • 《宋史》 列传 ▪ 列传·卷二百零五

    ◎忠义一○康保裔马遂董元亨曹觐(孔宗旦赵师旦)苏缄秦传序詹良臣(江仲明)李若水刘韐傅察杨震(父宗闵)张克戩张确朱昭史抗孙益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宋之初兴,范质、王溥,犹有余憾,况其他哉...

  • 《宋史》 列传 ▪ 列传·卷二百零六

    ◎忠义二霍安国李涓李邈(刘翊)徐揆陈遘赵不试赵令{山成}唐重(郭忠孝程迪)徐徽言向子韶杨邦乂霍安国,不知何许人。燕山之复,以直秘阁为转运判官。宣和末,知怀州。靖康元年,路允迪奉使至怀,表其治状,加直...

  • 《宋史》 列传 ▪ 列传·卷二百零七

    ◎忠义三曾怘(弟悟)刘汲郑骧吕由诚郭永韩浩(朱庭杰王允功王荐周中周辛附)欧阳珣张忠辅李彦仙(邵云吕圆登宋炎附)赵立(王复郑褒附)王忠植唐琦李震陈求道曾怘,字仲常,中书舍人巩之孙。补太学内舍生,以父任...

  • 《宋史》 列传 ▪ 列传·卷二百零八

    ◎忠义四崔纵(吴安国附)林冲之(子郁从子震霆附)滕茂实魏行可(郭元迈附)阎进(朱绩附)赵师槚易青胡斌范旺马俊杨震仲(史次秦郭靖附)高稼曹友闻陈寅(贾子坤刘锐蹇彝何充附)许彪孙(张桂金文德曹颜胡世全庞...

  • 《宋史》 列传 ▪ 列传·卷二百零九

    ◎忠义五陈元桂张顺(张贵)范天顺牛富边居谊陈炤(王安节)尹玉李芾尹谷(杨霆)赵卯发唐震赵与檡(赵孟锦方洪)赵淮陈元桂,抚州人。淳祐四年进士。累官知临江军。时闻警报,筑城备御,以焦心劳思致疾。开庆元年...

热门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