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三·脉法解·三部九候脉法 【文】 黄元御

    十二经皆有动脉,上部之动脉在头,中部之动脉在手,下部之动脉在足,是为三部。一部三候,是为九候。《素问·三部九候论》: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足少阳之颔厌也。上部地,两颊之动脉,足阳明之地仓、大迎也。上部人,耳前之动脉,手少阳之和髎也。中部天,手少阴之太渊、经渠也。中部地,手阳明之合谷也。中部人,手少阴之神门也。下部天,足厥阴之五里也。下部地,足少阴之太…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七·杂病解下·暍病根原 【文】 黄元御

    暍病者,暑热而感风寒也。热则伤气,寒则伤形。《素问·通评虚实论》: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以寒性敛闭,暑性疏泄,寒闭其形而皮毛不开,是以气盛而身寒;暑泄其气而腠理不阖,是以气虚而身热。暍病则伤于暑,而又伤于寒者也。盛暑汗流,元气蒸泄,被清风而浴寒水,玄府骤闭,《素问》:玄府者,汗孔也。里热不宣,故发热恶寒,口渴齿燥,身重而疼痛,脉细而芤迟也。盖气不郁则不病,虽毒热挥汗,表里燔蒸…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砭石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针石。 主治 刺百病痈肿。 集解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病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亦从东方来。王冰注云:砭石如玉,可以为针。盖古者以石为针,季世以针代石,今人又以瓷针刺病,亦砭之遗意也。…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一·针道源流 【文】 杨继洲

    素问》十二卷,世称黄帝歧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而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诸韩公子所著,程子谓出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盖灵兰秘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实切于人身。其诸色脉病名、针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广之,而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而微有异同。医家之纲法,无越于是书矣…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一·天人解·精神化生 【文】 黄元御

    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水之寒者,五藏之悉凝也。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火之热者,六府之尽发也。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素问》: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四·四明高氏补泻 【文】 杨继洲

    素问》补肾俞注云:“用圆利针,临刺时,呪曰:‘五帝上真,六甲玄灵,气符至阴,百邪闭理。’念三遍,先刺二分,留六呼,次入针至三分,动气至而徐徐出针,以手扪之,令患人咽气三次,又可定神魂。”泻脾俞注云:“欲下针时,呪曰:‘帝扶天形,护命神灵。’诵三遍,刺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针。”按:呪法非《素问》意,但针工念呪,则一心在针。《拔萃》云:“泻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人咳嗽一声…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四·人神禁忌 【文】 杨继洲

    九部人神禁忌歌:一脐二心三到肘,四咽五口六在首,七脊八膝九在足,轮流顺数忌针灸。九部人神禁忌图:此法:一岁起脐,二岁起心,周而复始,顺数。十干人神:甲不治头,乙喉,丙肩,丁心,戊腹,己脾,庚腰,辛膝,壬肾,癸足。十二支人神:子目,丑耳,寅胸,卯齿,辰腰,巳手,午心,未足,申头,酉膝,戌阴,亥颈。十二部人神禁忌歌:一心二喉三到头,四肩五背六腰求,七腹八项九足(十)膝,十一阴(十二)股是一周。十二部…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九·疮疡解·痔漏根原 【文】 黄元御

    痔漏者,手太阳之病也。手之三阳,自手走头,足之三阳,自头走足。手三阳之走头者,清阳之上升也;足三阳之走足者,浊阴之下降也。足三阳病则上逆而不降,手三阳病则下陷而不升。《素问·气厥论》: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痔。五行之理,升极必降,降极必升,升则阴化为阳,降则阳化为阴。水本润下,足少阴以癸水而化君火者,降极则升也;火本炎上,手太阳以丙火而化寒水者,升极则降也。手太阳病则丙火下陷,不上升而化寒…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三·脉法解·四时脉体 【文】 黄元御

    天地之气,生长于春夏,收藏于秋冬。人与天地同气也,阳气生长,则脉浮升,阴气收藏,则脉沉降。是以春之脉升,夏之脉浮,秋之脉降,冬之脉沉。《素问·脉要精微论》: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四·劳伤解·阴脱 【文】 黄元御

    阳自右降,降于坎府,而化浊阴,则又含阳气,是谓阳根。阳性温和而升散,阴气左升而不陷者,有此坎阳以辟之也。其升散之权,全在于脾,脾气不升,则精血驰走而阴脱。二十难曰:脱阴者,目盲。目者,阳神所发。阳根于坎,坎水,阴也,而中抱阳气,坎阳温升,而生肝木。肝藏血而含魂,魂即血中温气之渐灵者。温化而为热,则魂化而为神。阳神发露,上开双窍,而为两目,目乃阳神之所出入而游行也。阴脱者,阳根澌败,精血失藏,魂神…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五·杂病解上·消渴根原 【文】 黄元御

    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相为表里。风木之性,专欲疏泄,土湿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遂,而强欲疏泄,则相火失其蛰藏。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从相火化气。手少阳陷于膀胱,故下病淋癃;足少阳逆于胸膈,故上病消渴。缘风火合邪,津血耗伤,是以燥渴也。淋因肝脾之陷,消因胆胃之逆。脾陷而乙木不升,是以病淋;胃逆而甲木不降,是以病消。脾陷胃逆,二气不交,则消病于上,而淋病于下。但是脾陷,则…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八·七窍解·口病根原 【文】 黄元御

    口病者,足阳明之不降也。脾主肌肉而窍于口,口唇者,肌肉之本也。《素问》语。脾胃同气,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唇口不病,病者,太阴己土之陷而阳明戊土之逆也。阳明逆则甲木不降而相火上炎,于是唇口疼痛而热肿,诸病生焉。脾胃不病,则口中清和而无味。木郁则酸,火郁则苦,金郁则辛,水郁则咸,自郁则甘。口生五味者,五藏之郁,而不得土气,则味不自生,以五味司于脾土也。心主五臭,入肾为腐,心为火而肾为水…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一·天人解·糟粕传导 【文】 黄元御

    水谷入胃,消于脾阳,水之消化,较难于谷。缘脾土磨化,全赖于火,火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克水,脾阳蒸动,水谷精华,化为雾气,游溢而上,归于肺家,肺金清肃,雾气降洒,化而为水,如釜水沸腾,气蒸为雾也。气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入于脏腑而为津液,粗者入于膀胱而为溲溺。溲溺通利,胃无停水,糟粕后传,是以便干。《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水变化于中焦,沤者,气水方化,而未盛也。及其已…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二·兰江赋(杨氏书) 【文】 杨继洲

    担截之中数几何?有担有截起沉疴。我今咏此兰江赋,何用三车五辐歌。先将八法为定例,流注之中分次第。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头部须还寻列缺,痰涎壅塞及咽干。噤口咽风针照海,三棱出血刻时安。伤寒在表并头痛,外关泻动自然安。眼目之症诸疾苦,更须临泣用针担。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穴治还轻。申脉能除寒与热,头风偏正及心惊。耳鸣鼻衄胸中满,好把金针此穴寻。但遇痒麻虚即补,如逢疼痛泻而迎。更有伤寒真妙诀…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七·杂病解下·伤风根原 【文】 黄元御

    伤风者,中虚而外感也。阳衰土湿,中脘不运,胃土常逆,肺金失降,胸中宗气不得四达,时时郁勃于皮毛之间。遇饮食未消,中气胀满,阻格金火沉降之路。肺金郁发,蒸泄皮毛,宗气外达,是以不病。一被风寒,闭其皮毛,肺气壅遏,不能外发,故逆循鼻窍,嚏喷而出。湿气淫蒸,清涕流溢,譬之水气蒸腾,滴而为露也。水生于金,肺气上逆,无以化水,故小便不利。《素问·风论》:劳风法在肺下,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三·脉法解·寸口脉法 【文】 黄元御

    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者,阴阳之中气也。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太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亦附此焉。《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 国学名著《百家姓》

    《百家姓》 - “全”姓的来历 【宋朝】 【文】 佚名

    历史来源 源流一 源于泉姓,出自西周时期的泉府之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鲒琦亭集·全氏世谱》记载:“全氏出自泉姓。” 西周时期,人们称钱币为“泉”,因设有泉府之官,负责掌管货币交流和集市贸易,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 在泉府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官称谓为姓氏者,称泉氏,后来因“泉”字同音通“全”字,故有人改泉为全,称全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唐代全节县,属于以居地名为氏。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子齐王李祐起兵谋反,李义满之子李君…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八·七窍解·舌病 【文】 黄元御

    心窍于舌,舌者,心之官也。心属火而火性升,其下降者,胃土右转,金敛而水藏之也。胃逆而肺金失敛,则火遂其炎上之性,而病见于舌,疼痛热肿,于是作焉。火之为性,降则通畅,升则堙郁,郁则苔生。舌苔者,心液之瘀结也。郁于土,则苔黄;郁于金,则苔白。火盛而金燥,则舌苔白涩;火衰而金寒,则舌苔白滑。火衰而土湿,则舌苔黄滑;火盛而土燥,则舌苔黄涩。五行之理,旺则侮其所不胜,衰则见侮于所胜。水者火之敌,水胜而火负…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七·杂病解下·痉病根原 【文】 黄元御

    痉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风寒也。太阳之脉,自头下项,行身之背。发汗太多,伤其津血,筋脉失滋,复感风寒,筋脉挛缩,故颈项强急,头摇口噤,脊背反折也。《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即痉病之谓。以背膂之筋,枯硬而紧急故也。太阳以寒水主令,而实化于丙火。盖阴阳之理,彼此互根,清阳左旋,则癸水上升而化君火;浊阴右转,则丙火下降而化寒水。汗亡津血,阴虚燥动,则丙火不化寒水而生上热,是…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二·六气解·少阳相火 【文】 黄元御

    暑者,少阳相火之所化也。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三焦之火,随太阳膀胱之经下行,以温水藏,出腘中,贯腨肠,而入外踝。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少阳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调,故三焦独主水道。《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盖水性…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是为加强网络直播营销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网络直播营销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