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冬霜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取霜法:用鸡毛扫取,装入瓶中,密封保存于阴凉处,虽成水液,历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饮冬霜可解酒热,凡酒后面热耳赤者,饮之立消。伤寒鼻塞,饮冬霜亦可通鼻。 附方 暑天长痱子及腋下红肿,用冬霜和蚌粉涂敷,有效。寒热疟疾,可秋后霜或冬霜一崐钱半,热酒送下,亦见效。 …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薰草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蕙草、香草、燕草、黄零草。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伤寒下痢。用薰草、当归各二两,黄连四两,加水六升,煮成二升服下。一天服三次。 伤寒狐惑(按:狐惑症象是:虫蚀下部,痛痒不止,脉数而无热,汗出不止。病初起时,目尽赤,七、八日后,四角变黄黑)。用薰草、黄连各四两,咬细。在白酸浆一斗中浸一夜。煮成二升,分三次服。 头风旋晕(痰逆、恶心、懒食)。用真零陵香、藿者 叶、香附子(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小儿鼻塞头热。用薰草一两、羊髓三两,慢火熬成膏,去滓,以膏揉摩背上。…

  • 表证 biǎo zhèng

    biǎozhèng

    1.疾病初期时所表现出的病症。多见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及急性传染病,其症状恶寒﹑身痛﹑发热﹑鼻塞﹑头痛﹑脉浮等。2.表征。汉˙王充˙论衡˙骨相:『惟知命有明相,莫知性有骨法:此见命之表证,不见性之符验也。』3.证明。水浒传˙第十九回:『别的众人都杀了,难道只恁地好好放了你去,……且请下你两个耳朵来做表证。』清˙洪升˙长生殿˙第三十出:『说到此悔不来,惟天表证。纵冷骨不重生,拚向九泉待等。』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伤寒论》

    《伤寒论》 - 辨痉湿暍脉证 【汉朝】 【文】 张仲景

    伤寒所致太阳,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一云中湿)。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白薇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亦名薇草、白幕、春草、骨美。 气味 (根)苦、咸、平、无毒。 主治 肺实鼻塞,不知香臭。用白薇、款冬花、贝母各一两,百部二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妇女遗尿(不拘胎前产后)。用白薇、芍药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茶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血淋、热淋。治法同上。 妇女血阙(平时无病,突然昏倒,目闭口禁,过很久才醒悟过来,这种病叫“血阙”,也叫“郁冒”)。用白薇、当归各一两,人参半两,甘草一钱半。每服五钱,加水二碗煮成一碗,温服。此方名“白薇汤”。 刀伤。用白薇研末敷伤口。 妇女产中…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七·督脉 【文】 杨继洲

    督脉经穴歌督脉中行二十七,长强腰俞阳关密,命门悬枢接脊中,筋缩至阳灵台逸,神道身柱陶道长,大椎平肩二十一,哑门风府脑户深,强间后顶百会率,前顶顖会上星圆,神庭素髎水沟窟,兑端开口唇中央,龈交唇内任督毕(二十七穴)。此经不取井荥俞合也。脉起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阳之分,譬犹水也,而督脉则为之都纲,故名曰海焉。用药难拘定法,针灸贵察病源…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石胡荽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天胡荽、野园荽、鹅不食草、鸡肠草。 气味 辛、寒、无毒。 主治 痰喘。用石胡荽左杨汁,和酒服。 目疾,翳障(目赤肿胀,羞明昏暗,隐涩疼痛,眵泪风痒,鼻塞头痛,外翳扳睛)。用石胡荽(晒干)二钱,青黛、川芎各一钱,共研为末。先含水一口,取药末如米大一小撮嗅入鼻内,以泪出为度。有的配方中减去青黛。此方名为“碧云散”。 塞鼻治翳。治法总结为诗歌一首:赤眼之余翳忽生,草中鹅不食为名,塞入鼻内频频换,三日之间复旧明。 牙痛。用棉裹鹅不食 草,怀干研末,嗅入与牙痛同侧的鼻孔中。 一切肿毒。用石胡荽一把、…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三·六气为病歌 【文】 杨继洲

    诸暴强直支痛,里急筋缩腰戾,本足肝胆二经,厥阴风木之气。诸病喘呕及吐酸,暴注下迫转筋难,小便浑浊血溢泄,瘤气结核疡疹斑。痈疽吐下霍乱症,瞀郁肿胀鼻塞干,鼽衄淋泌身发热,恶寒战栗惊惑间。笑悲谵妄衄蔑污,腹胀鼓之有声和,少阴君火手二经,真心小肠气之过。痓与强直积饮殢,霍乱中满诸膈痞,体重吐下跗肿痿,肉如泥之按不起。太阴湿土二足经,脾与从中胃之气。诸热瞀瘛筋惕惕,悸动搐搦瘛瘲极,暴喑冒昧躁扰狂,骂詈惊…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柿 【明朝】 【文】 李时珍

    气味 烘柿:甘、寒、涩、无毒。 白柿、柿霜:甘、平、涩、无毒。 乌柿:甘、温、无毒。 柿蒂:涩、平、无毒。 主治 烘柿: 肠风下血。用白柿烧灰,水送服二钱。 小便血淋。有干柿三枚,烧存性,研为末,陈米汤送服。 热淋涩痛。用干柿、灯心等分,水煎,每日饮服。 小儿秋痢。有以粳米煮粥,熟时加入干柿末,再煮开两,三次吃下。 反胃吐食。用干柿三枚,连蒂捣烂,酒送服,甚效。不能同时服其他药物。 痰嗽带血。用大柿饼饭上蒸熟,批开,每用一枚掺青黛一钱,临卧时服,薄荷汤送下。 耳聋鼻塞。用干柿三枚,细切,以粳米三…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枣 【明朝】 【文】 李时珍

    气味 甘、辛、热、无毒。 主治 调和胃气。用干枣去核,缓火烤燥,研为末,加少量生姜末,开水送服。 反胃吐食。用大枣一枚去核,加斑蝥一个去头翅,一起煨熟,去斑蝥,空心服,开水送下。 伤寒病后,口干咽痛、喜唾。用大枣二十枚、乌梅十枚,捣烂,加蜜做成丸仓,口含咽汁,甚效。 妇女脏燥(悲伤欲器,精神不正常)。用大枣十枚、小麦一升、甘草二两、合并后每取一两小煎服。此方名“大枣汤”,亦补脾气。 大便燥塞。有大枣一枚去核,加轻粉半钱入枣中,煨熟服,枣汤送下。 烦闷不眠。用大枣十四枚、葱白七根,加水三程式煮成一…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八·鼻口门 【文】 杨继洲

    鼻有息肉:迎香。衄血:风府风池合谷三间二间后溪前谷委中申脉昆仑厉兑上星隐白。鼽衄:风府二间迎香。鼻塞:上星临泣百会前谷厉兑合谷迎香。鼻流清涕:人中上星风府。脑泻,鼻中臭涕出:曲差上星。鼻衄:上星(灸二七壮)绝骨顖会又一法:灸项后发际两筋间宛宛中。久病流涕不禁:百会(灸)。口干:尺泽曲泽大陵二间少商商阳。咽干:太渊鱼际。消渴:水沟承浆金津玉液曲池劳宫太冲行间商丘然谷隐白(百日以上者,切不可灸)。唇…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蒺藜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名茨、旁通、屈人、止行、休羽、升推。 气味 (子)苦、温、无毒。(白蒺藜:甘、温、无毒) 主治 腰脊痛。用蒺藜子捣成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胡豆大,每服二丸,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通身浮肿。有杜蒺藜每日煎汤洗。 大便风秘。用蒺藜子(炒)一两、猪牙皂荚(去皮、酥炙)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盐茶汤送下。 月经不通。有杜蒺藜、当归,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米汤送下。 难产(胎在腹中,胞衣亦不下;或者胎死)。用蒺藜子,贝母各四两,共研为末,米汤冲服三钱。过一会如仍不下,可再次服药。 蛔虫病。用初秋采集的…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虎掌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虎膏、鬼 气味 苦、温、有大毒。 主治 中风口噤目闭。用天南星研为末,加白龙脑等分,调匀。每次用手指点末擦啮二、三十遍,口自开。此方名“开失散”或“破棺散”。 小儿惊风。用一两重的天南星一个,放酒中浸透。取出,安新瓦上,周围用炭火炙裂。放冷,出火毒。研为末,加朱砂一分。每服半钱,荆芥汤调下。每日空心服一次。午时再服一次。此主名“坠涎散”。 口眼 斜。用天南星(生)研为末,自然姜汁调匀。病在左,敷右侧;病在右,敷左侧。 角弓反张。用天南星、半夏,等分为末,姜汁、竹沥灌下一钱。同时烘炙印堂。 …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十·手法歌 【文】 杨继洲

    心经有热作痰迷,天河水过作洪池,肝经有病儿多闷,推动脾土病即除。脾经有病食不进,推动脾土效必应,肺经受风咳嗽多,即在肺经久按摩。肾经有病小便涩,推动肾水即救得,小肠有病气来攻,板门横门推可通。用心记此精宁穴,看来危症快如风。胆经有病口作苦,好将妙法推脾土,大肠有病泄泻多,脾土大肠久搓摩。膀胱有病作淋疴,肾水八卦运天河,胃经有病呕逆多,脾土肺经推即和。三焦有病寒热魔,天河过水莫蹉跎。命门有病元气亏…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蚯蚓泥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亦名蚓蝼、六一泥、蚯蚓粪、地龙粪。 气味 甘、酸、寒、无毒。 主治 热疟(恶寒轻,发烧重)。用蚯蚓泥和面,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朱砂为衣(丸子做成,在朱砂中滚一下)。每服三丸。忌食生冷。在蚯蚓泥里,加菖蒲末和独蒜做成丸子,亦有效。 伤寒谵语。用蚯蚓泥,凉水调服。 小便不能。用蚯蚓泥、朴硝等分,水调成膏,敷在脐下,即通。 小儿吐乳。用蚯蚓泥一两,研成末,空腹服,米汤送下。每服半钱。两三次后有效。 小儿阴囊肿大。用蚯蚓泥,调薄荷汁,敷患处。 妇女吹乳。用韭菜地里挖来的蚯蚓泥,研细,筛过,用醋调,…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七·杂病解下·湿病根原 【文】 黄元御

    湿病者,太阴湿旺而感风寒也。太阴以湿土主令,肺以辛金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胃以戊土而化燥,燥湿相敌,是以不病。人之衰也,湿气渐长而燥气渐消,及其病也,湿盛者不止十九,燥盛者未能十一。阴易盛而阳易衰,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理固然也。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肺气化水,渗于膀胱,故小便清长。土湿则肺气堙郁,不能化水,膀胱闭癃,湿气浸淫,因而弥漫于周身。湿为阴邪,其性亲下,虽周遍一身,无处不到,究…

  • 国学名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 本神 【汉朝】 【文】 佚名

    黄帝问于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于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气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歧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蓖麻 【明朝】 【文】 李时珍

    气味 (子)甘、辛、平、有小毒。 主治 半身不遂,失音不语。取蓖麻子油一升、酒一斗,在铜锅中煮熟,细细服下。 口目歪斜。用蓖麻子仁捣成膏,左边斜则贴右,右边斜则贴左。有效。 风气头痛。用乳香、狎麻仁等分,捣成饼,贴太阳穴。又方:蓖麻仁半两、枣肉十五枚,捣涂纸上,卷 成筒子插入鼻中,有清鼻滋流下即愈。 鼻塞不通。用蓖麻子仁二十粒、在枣(去皮)一枚、捣匀,棉裹塞鼻中。一天换药一次。三十天以后,鼻通,嗅觉恢复。 急性喉痹,牙关咬紧。用蓖麻仁研烂 ,纸卷作筒,烧出烟,熏吸喉部,此方名“圣烟筒”。 咽中疮…

  • 国学名著《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 卷上·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文】 张仲景

    (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六·手阳明大肠经 【文】 杨继洲

    手阳明经穴主治《内经》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又云:“大肠为白肠。”手阳明大肠经穴歌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左右四十穴)。此一经起于商阳,终于迎香,取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与井荥俞原经合也。其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

企业未签劳动合同 如何判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

企业未签劳动合同 如何判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

当未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当事人双方的主体资格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 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