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名著《伤寒论》

    《伤寒论》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汉朝】 【文】 张仲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

  • 国学名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 百病始生 【汉朝】 【文】 佚名

    黄帝问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歧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歧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六·手太阴肺经 【文】 杨继洲

    《内经》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其液涕。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志…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三·杂病穴法歌(医学入门) 【文】 杨继洲

    杂病随症选杂穴,仍兼原合与八法。经络原会别论详,脏腑俞募当谨始。根结标本理玄微,四关三部识其处。伤寒一日刺风府,阴阳分经次第取。伤寒一日太阳风府,二日阳明之荥,三日少阳之俞,四日太阴之井,五日少阴之俞,六日厥阴之经。在表刺三阳经穴,在里刺三阴经穴,六日过经未汗,刺期门、三里,古法也。惟阳症灸关元穴为妙。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内关阴交杵。汗,针合谷入二分,行九九数,搓数十次,男左搓,女右搓,得汗行泻…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九·疮疡解·瘰疬根原 【文】 黄元御

    瘰疬者,足少阳之病也。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其经自头走足,行身之旁,目之外眦,上循耳后,从颈侧而入缺盆,下胸腋而行胁肋,降于肾藏,以温癸水。相火降蛰,故癸水不至下寒,而甲木不至上热。而甲木之降,由于辛金之敛,辛金之敛,缘于戊土之右转也。戊土不降,少阳逆行,经气壅遏,相火上炎,瘀热抟结,则瘰疬生焉。肝胆主筋,筋脉卷屈而壅肿,故磊落历碌,顽硬而坚实也。《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经,是动则病口苦…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九·灸寒热;灸疮要法;贴灸疮 【文】 杨继洲

    灸寒热灸寒热之法:先灸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撅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趾次趾间灸之,腨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动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上。巅上一穴灸之。灸疮要法《资生》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

  • 国学名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 邪气藏府病形 【汉朝】 【文】 佚名

    黄帝问于歧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歧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黄帝曰:高下有度乎?歧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歧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

  • 国学名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 经脉 【汉朝】 【文】 佚名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二·六气解·太阴湿土 【文】 黄元御

    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八·七窍解·咽喉 【文】 黄元御

    咽喉者,阴阳升降之路也。《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喉咙而入缺盆。脾足太阴之脉,挟咽而连舌本。心手少阴之脉,挟咽而系目系。小肠手太阳之脉,循咽而下胸膈。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而挟舌本。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而入颃颡。五藏六府之经,不尽循于咽喉,而咽为六府之通衢,喉为五藏之总门,脉有歧出,而呼吸升降之气,则别无他经也。六府阳也,而阳中有阴则气降,故浊阴由咽而下达;五藏阴也,而阴中有阳则气升,故清阳…

  • 国学名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 天元纪大论 【汉朝】 【文】 佚名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二·六气解·少阴君火 【文】 黄元御

    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也。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足少阴肾,水也,水火异气,而以君火统之,缘火位于上而生于下。坎中之阳,火之根也。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火升于水,是以癸水化气于丁火。水化而为火,则寒从热化,故少阴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君火名也。君火虽降于手,而实升于足。阳盛则手少阴主令于上,而癸水亦成温泉;阴盛则足少阴司气于下,而丁火遂为寒灰。以丁火虽司气化…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六·杂病解中·蛔虫根原 【文】 黄元御

    蛔虫者,厥阴肝木之病也。木郁则蠹生,肝郁则虫化。木以水为母而火为子,乙木升于己土,胎于癸水而生君火,水升而化清阳,是以火不上热;甲木降于戊土,胎于壬水而生相火,火降而化浊阴,是以水不下寒。肝升而胆降,火清而水暖,木气温畅,故蠹蛔不生,以其土运而木荣也。土湿脾陷,不能荣达肝木,子母分离,寒热不交。木以水火中气,堙于湿土,不得上下调济,由是寒热相逼,温气中郁,生意盘塞,腐蠹朽烂而蛔虫生焉。凡物湿而得…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二·六气解·太阳寒水 【文】 黄元御

    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水降于火,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水得此火,应当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七·杂病解下·痉病根原 【文】 黄元御

    痉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风寒也。太阳之脉,自头下项,行身之背。发汗太多,伤其津血,筋脉失滋,复感风寒,筋脉挛缩,故颈项强急,头摇口噤,脊背反折也。《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即痉病之谓。以背膂之筋,枯硬而紧急故也。太阳以寒水主令,而实化于丙火。盖阴阳之理,彼此互根,清阳左旋,则癸水上升而化君火;浊阴右转,则丙火下降而化寒水。汗亡津血,阴虚燥动,则丙火不化寒水而生上热,是…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三·行针总要歌 【文】 杨继洲

    黄帝金针法最奇,短长肥瘦在临时,但将他手横纹处,分寸寻求审用之。身体心胸或是短,身体心胸或是长,求穴看纹还有理,医工此理要推详。定穴行针须细认,瘦肥短小岂同群,肥人针入三分半,瘦体须当用二分。不肥不瘦不相同,如此之人但着中,只在二三分内取,用之无失且收功。大饥大饱宜避忌,大风大雨亦须容,饥伤荣气饱伤腑,更看人神俱避之。妙针之法世间稀,多少医工不得知,寸寸人身皆是穴,但开筋骨莫狐疑。有筋有骨傍针去…

  • 拼音: zuàn zhuàn

    部首:

    笔画:14画

    五笔:muvo

    【基本释义】赚(賺)zhuàn做买卖,与“赔”相对:赚钱。做买卖得的利:赚头。占便宜:这场电影看得真赚,他给买票又买吃的。赔笔画数:14;部首:贝;笔顺编号:25344315112234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一·难经 【文】 杨继洲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十二经皆有动脉者,如手太阴脉动:中府、云门、天府、侠白;手阳明脉动:合谷、阳溪;手少阴脉动:极泉;手太阳脉动:天窗;手厥阴脉动:劳宫;手少阳脉动:耳禾髎;足太阴脉动:箕门、冲门;足阳明脉动:冲阳、大迎、人迎、气冲;足少阴脉动:太溪、阴谷;足太阳脉动:委中;足厥阴脉动:太冲、五里、阴廉;足少阳脉动:下关、听会之类也。谓之经者,以荣…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六·杂病解中·痢疾根原 【文】 黄元御

    痢疾者,庚金乙木之郁陷也。金主气而木主血,金生于土,木生于水,水温土燥,则金融而气调,木荣而血畅。水寒土湿,不能升庚金而达乙木,则金木俱陷。魄门者,肾之所司,而阳明燥金之府也。金性敛而木性泄,其出而不至于遗矢者,庚金敛之也;其藏而不至于闭结者,乙木泄之也。湿土与金木俱陷,则金愈郁而愈欲敛,木愈郁而愈欲泄。金愈欲敛,故气滞而不通,木愈欲泄,故血脱而不藏。木气疏泄,而金强敛之,隧路梗阻,传送艰难,是…

  • 国学名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三·十二经脉歌(聚英) 【文】 杨继洲

    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臑中行。肘臂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属阳明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病喘与咳,肺胀膨膨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所生病者为气嗽,喘渴烦心胸满结,臑臂之内前廉痛,小便频数掌中热。气虚肩背痛而寒,气盛亦疼风汗出,欠伸少气不足息,遗矢无度溺色赤。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连出合谷,两筋歧骨循臂肪。入肘外廉循臑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