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雠 jiào chóu

    jiàochóu

    校对书籍,以正误谬。汉˙刘向˙槌书录:『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言:所校雠中槌书三百八十九篇。』亦作『校勘』。 【查看详细解释
  • 殿版 diàn bǎn

    殿diànbǎn

    一种官刻本名称。清康熙时,在武英殿初设修书处,至乾隆四年,诏刻十三经、二十一史,乃在武英殿设刻书处,殿版这个专名,因而大着。殿版刊刻之书籍,写刻工致,纸张优良、墨色光鲜、校勘精详。 【查看详细解释
  • 浙本 zhè běn

    zhèběn

    宋代经国子监校勘,在杭州雕印的书。其字体方整,刀法圆润,为最佳的宋版书。 【查看详细解释
  • 版本学 bǎn běn xué

    bǎnběnxué

    专门研究历代典籍的雕版源流﹑传抄经过﹑纸地墨色﹑字体刀法﹑藏书印记﹑装潢式样以及内容校勘考订等问题,从而确定原刻或翻刻﹑原抄或影抄﹑善本或劣本,以供社会人士收藏流通﹑阅读参考等学问。或作『板本学』。 【查看详细解释
  • 经厂本 jīng chǎng běn

    jīngchǎngběn

    明代经厂所刻印的书籍。大字大本,但因出于阉宦之手,校勘不够精详,不为藏书家所重视。 【查看详细解释
  • 精刊本 jīng kān běn

    jīngkānběn

    古代雕版字体工整,经过精审校勘的书本。 【查看详细解释
  • 胡三省 hú sān xǐng

    sānxǐng

    人名。(公元1230~1287)字身之,号梅涧,浙江天台人。宋元之际的史学家。宋末官至朝奉郎,宋亡隐居不仕。着有资治通鉴音注,对通鉴作了校勘、解释、考证,对旧释文作了辨误,并对史事有所评论,颇为精赅。 【查看详细解释
  • 脱文 tuō wén

    tuōwén

    校勘文字时,凡原文有脱落的文字称为『脱文』。或作『夺文』。 【查看详细解释
  • 订正 dìng zhèng

    dìngzhèng

    校订改正。晋书˙卷七十五˙荀崧传:『其书文清义约,诸所发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载,亦足有所订正。』[似]改正、勘误、校订、校勘、校正 【查看详细解释
  • 重版 chóng bǎn

    chóngbǎn

    书籍印行后,因售罄或重加校勘、加入新教材而重加印行者,称为『重版』。[似]再版 【查看详细解释
  • 点勘 diǎn kān

    diǎnkān

    校勘核对。唐˙韩愈˙秋怀诗十一首之七:『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 【查看详细解释
  • 握铅抱椠 wò qiān bào qiàn

    qiānbàoqiàn

    铅,铅粉;椠,木简。皆书写用具。后遂以之为勤于写作、校勘的典故。 【查看详细解释
  • 百子全书 bǎi zǐ quán shū

    bǎiquánshū

    书名。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由湖北崇文书局汇集刊刻,内容计有儒家二十二种﹑兵家十种﹑法家六种﹑农家一种﹑术数二种﹑杂家二十八种﹑小说家十六种﹑道家十五种,收历代子书凡百种。全书只有白文,不加注释,其缺点为校勘不精确且编次无绪。或称为『子书百家』。 【查看详细解释
  • 拼音:

    部首:

    笔画:12画

    五笔:

    【基本释义】鈚pī一种较宽较薄的箭头:“长鈚逐狡兔。”铁。犁刃。笔画数:12;部首:釒;笔顺编号:341124311535
  • 校理 jiào lǐ

    jiào

    1.校订整理。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孝成皇帝愍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藏,校理旧文。』唐˙岑参˙送魏升卿擢第归东都因怀魏校书陆浑乔潭诗:『魏侯校理复何如,前日人来不得书。』2.职官名。专掌校勘整理宫廷藏书。唐代时隶属于集贤殿、弘文馆,宋沿袭之。清代文渊阁亦有此官。 【查看详细解释
  • 铅黄 qiān huáng

    qiānhuáng

    1.铅在空气中氧化而成的黄色粉末,可用来作为油漆的颜料或铅玻璃的原料。或称为『一氧化铅』。2.铅,铅粉。黄,雌黄。铅黄皆为古人点勘书籍、涂改字迹时所用的颜料,故以铅黄比喻校勘文字的事。唐˙陶翰˙赠郑员外诗:『何必守章句,终年事铅黄。』3.古代妇女所用的化妆品。聊斋志异˙卷十˙恒娘:『揽镜铅黄,一一如恒娘教。』 【查看详细解释
  • 拼音: kān

    部首:

    笔画:11画

    五笔:adwl

    【基本释义】勘kān校对,复看核定:勘核。勘正。勘误。校勘。实现调查,探测:勘测。勘探。勘查。审问囚犯:勘问。推勘。笔画数:11;部首:力;笔顺编号:12211134553
  • 巴利语 bā lì yǔ

    一种综合性的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为上座部佛教专用。约公元前三世纪从印度传至斯里兰卡的佛教三藏,以巴利语口诵,至公元前三十多年,首次用文字记载。巴利语随上座部佛教的宏扬,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并藉当地惯用的文字记录。公元一八八一年在英国创立巴利佛教圣典学会,推动巴利语释典拉丁文字校勘本的出版和英译。 【查看详细解释
  • 勘 kān

    kān

    1.校正﹑核对。如:『校勘』﹑『勘误』。南史˙卷五十九˙任昉传:『武帝使学士贺纵共沈约勘书目,官无者就其家取之。』唐˙韩愈˙秋怀诗十一首之七:『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2.审问。宋史˙卷二○○˙刑法志二:『绍兴法,鞫狱官推勘不实,故有不当者,一案坐之。』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有什么合审的罪囚,押上勘问。』3.察看﹑考核。如:『勘查』﹑『勘验』﹑『探勘』﹑『勘测地形』。唐˙司空图˙上谯公书:『某迹拘世累而业久于山,援古勘今,思有所发者。』又:ㄎㄢˋ1 【查看详细解释
  • 竹简文 zhú jiǎn wén

    zhújiǎnwén

    旧时写在竹简上的文字。目前所见最早的竹简文字实物属战国时期,秦﹑汉﹑魏晋时亦多有遗简出土。其内容广泛,如记载陪葬物品的列表(即遣策)﹑律法﹑官府文书﹑卜筮历算(即日书)﹑故事﹑议论等,此外尚有甚多珍贵古籍,如公元一九七二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即出土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尉缭子﹑六韬诸书;至于在两汉边陲地区的竹简,则大多为与戍务相关的文书。凡此皆有助于深入探究古代典章制度﹑民情风俗,并可据以校勘整理文献古籍。 【查看详细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