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名著《大戴礼记》

    《大戴礼记》 - 五帝德第六十二 【文】 戴德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亦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予!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可胜观也!夫黄帝尚矣,女何以为?先生难言之”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业之辨,闇昏忽之,意非君子之道也,则予之问也固矣。”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豹虎,以…

  • 夫子 fū zǐ

    1.古代对男子的敬称。易经˙恒卦˙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唐˙李白˙赠孟浩然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2.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故特指孔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3.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孟子˙梁惠王上:『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4.妇人对丈夫的尊称。孟子˙滕文公下:『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红楼梦˙第一○五回:『见眼前俱是贾政的人,自己夫子被拘,媳妇病危。』又:ㄈㄨ˙ㄗ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百家姓》

    《百家姓》 - “澹台”姓的来历 【宋朝】 【文】 佚名

    历史来源 出自春秋时鲁国孔子弟子灭明的后代,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有鲁国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灭明,南游长江流域,居于澹台湖(在今江苏省吴县);另一说是居于澹台山(今山东省嘉祥县南),遂以湖(山)名命姓名,因取名澹台灭明。其后代子孙遂以澹台命姓,称澹台氏。 家族名人 澹台灭明:春秋末年鲁国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南)人。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其相貌丑陋,但为人公正,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受到孔子的推崇。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后来游学于江淮,弟子多达…

  • 国学名著《庄子》

    《庄子》 - 渔父 【先秦】 【文】 庄子及门徒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 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 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应 ,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 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问 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侯王之佐与?”子贡曰 :“非…

  • 国学名著《论语》

    《论语》 - 阳货篇 【先秦】 【文】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

  • 国学名著《反经》

    《反经》 - 量过 【唐朝】 【文】 赵蕤

    (议曰:杨恽书云:“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人者,士大夫之行也。遑遑求财利,常恐遗之者,庶人之行也。今奈何以士大夫之行而责仆哉?”此量过者也。) 孔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党,党类也。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也。)何以言之?太史公云:“昔管仲相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然孔子小之曰:‘管仲之器小哉!岂不以周道衰,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议曰:夔、龙、稷、契,王者佐也;狐偃、咎犯,霸者佐也。孔子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是奇管仲有王佐之…

  • 拼音: tún

    部首:

    笔画:11画

    五笔:eey

    【基本释义】豚tún〔豚鼠〕哺乳动物,亦称“荷兰猪”、“天竺鼠”。小猪,亦泛指猪:豚肩。豚蹄。豚儿(谦称自己的儿子)。笔画数:11;部首:豕;笔顺编号:35111353334
  • 国学名著《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 - 辩乐解 【汉朝】 【文】 佚名

    孔子學琴於師襄子.襄子曰:「吾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今子於琴已習,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曰:「孔子有所謬然思焉,有所睪然高望而遠眺.」曰:「丘迨得其為人矣,近黮而黑,頎然長,曠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為此.」師襄子避席葉拱而對曰:「君子聖人也,其傳曰文王操.」 子路鼓琴,孔子聞之,謂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聲以為節,流入於南…

  • 国学名著《搜神记》

    《搜神记》 - 卷八 【魏晋】 【文】 干宝

    虞舜耕于历山,得“玉历”于河际之岩,舜知天命在己,体道不倦。舜,龙颜,大口,手握褒。宋均注曰:“握褒,手中有‘褒’字,喻从劳苦受褒饬致大祚也。”汤既克夏,大旱七年,洛川竭。汤乃以身祷于桑林,翦其爪、发,自以为牺牲,祈福于上帝。于是大雨即至,洽于四海。 吕望钓于渭阳。文王出游猎,占曰:“今曰猎得一狩,非龙,非螭,非熊,非罴。合得帝王师。”果得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悦,同车载而还。 武王伐纣,至河上,雨甚。疾雷,晦冥。扬波于河。众甚惧。武王曰:“余在天下,谁敢干余者?”风波立济。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夜…

  • 国学名著《百家姓》

    《百家姓》 - “闻人”姓的来历 【宋朝】 【文】 佚名

    历史来源 起源于春秋时期少正氏。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五霸争雄,大国兼并小国,奴隶起义反抗奴隶主的压迫和剥削等激烈的阶级斗争,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揭开了我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序幕。春秋末期,鲁国的孔子和少正卯两个人都在开班讲学: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说,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奴隶主阶级“礼治”的奴隶社会;以少正卯为代表的法家学说,主张变法革新,建立新兴地主阶级法治的封建社会。后来听少正卯讲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孔子的学生也来了大部分,孔门出现了“三盈…

  • 国学名著《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 - 孔子 【明朝】 【文】 冯梦龙

    【原文】 孔子行游,马逸食稼,野人怒,絷其马。子贡往说之,卑词而不得。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譬以太牢享野兽,以《九韶》乐飞鸟也!”乃使马圉往,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予不游西海也,吾马安得不犯子之稼?”野人大喜,解马而予之。 [冯述评] 人各以类相通。述《诗》《书》于野人之前,此腐儒之所以误国也。马圉之说诚善,假使出子贡之口,野人仍不从。何则?文质貌殊,其神固已离矣。然则孔子曷不即遣马圉,而听子贡之往耶?先遣马圉,则子贡之心不服;既屈子贡,而马圉之神始至。圣人达人之情,故能尽人之用;…

  • 国学名著《百家姓》

    《百家姓》 - “孔”姓的来历 【宋朝】 【文】 佚名

    历史来源 「孔」源出 ; 一 ; 出自「子」姓,以王父为字氏,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 ; 孔子,宋微子之后。宋襄公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其叔为叔梁纥,生子孔丘。 二 ; 出自「姬」姓,据《姓考》所载,春秋时卫国有孔悝,以王父字为氏,其后有姬姓之孔氏。 三 ; 出自「妫」姓,。春秋时陈国有孔宁,王父字为氏,其后有「妫」姓之孔氏。 四 ; 又据《左传》所载,春秋时郑穆…

  • 不识东家 bù shí dōng jiā

    shídōngjiā

    指不识近邻是圣贤。 【查看详细解释
  • 不壹而三 bù yī ér sān

    érsān

    指再三;多次。 【查看详细解释
  • 春秋笔法 chūn qiū bǐ fá

    chūnqiū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查看详细解释
  • 登高必赋 dēng gāo bì fù

    dēnggāo

    古代指大夫必须具备的九种才能之一。指登高见广,能赋诗述其感受。 【查看详细解释
  • 道大莫容 dào dà mò róng

    dàoróng

    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纳不了他。后用以正确的道理不为世间所接受。 【查看详细解释
  • 黄口小儿 huáng kǒu xiǎo ér

    huángkǒuxiǎoér

    黄口:儿童;小儿: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查看详细解释
  • 金人三缄 jīn rén sān jiān

    jīnrénsānjiān

    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查看详细解释
  • 金人之缄 jīn rén zhī jiān

    jīnrénzhījiān

    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查看详细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