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莎草香附子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雀头香、草附子、水香棱、水巴戟、水莎、侯莎、莎结,夫须、续根草、地毛。 气味 (根)甘、微寒、无毒。 主治 未老先衰。用香附子一斤,水浸一夜,取出,擦去毛,炒黄,加茯神(去皮)四两,共研为末,以炼蜜调末为丸,如弹子大。每晨服一丸,降气汤送下。降气汤是用香附子(如上法处理)半两、茯神二两、炙甘草一两半、合煎而成。此方名“交感丹”。除了治未老先衰之外,还能治胸痞、拒食、虚冷遗精等症。 偏正头痛,热气上攻,头目昏眩。单用香附子一味,经过去皮、煮、捣、晒、焙之后,研为细末,加炼蜜调成丸子,如弹子大…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白附子 【明朝】 【文】 李时珍

    气味 辛、甘、大温、有小毒。 主治 中风口,半身不遂。用白附子、白僵蚕、全蝎等分,生研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 风痰眩晕(头痛,胸隔不利)。用白附子(炮,去皮脐)半斤、朱砂二两二钱半,龙脑一钱,共研为末,加粟米饭做成丸子,如小豆在。每服三十丸,饭后服,茶或酒送下。 赤白清真斑。用白附子、硫磺,等分为末,加姜汁调稀,以匣蒂蘸搽。一天可搽数次。 喉痹肿痛。用白附子末。枯矾,等分研细,涂舌上,有涎水吐出。 偏附疝气。用白附子一个,研为末,加口涎调填脐上,再以艾灸三壮或五壮,即愈。 小儿慢脾惊风。用白…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附子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其母名曰乌头。 气味 辛、温、有大毒。 主治 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引方名“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发热(少阴病初得,反发热而脉沉)。用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细辛二两, 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长,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此方名“麻典附子细辛汤。” 少阴下利(下得清谷,里寒外热,手…

  • 国学名著《伤寒论》

    《伤寒论》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汉朝】 【文】 张仲景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麋 【明朝】 【文】 李时珍

    气味 麋角:甘、热、无毒。 主治 补虚损,生精血。去风温,壮筋骨。用鹿角削细,加真酥一两,酒一升,慢火炒干,取四两;又用麋角削细,加真酥二两、米醋一升,慢火炒干,取半两;另取苍耳子(酒浸一宿,焙干)半斤,山药、白茯苓、黄芪(蜜炙)各四两,当归(酒浸、焙)五两,山药、白茯苓、黄芪(蜜炙)各四两,当归(酒浸、焙)五两,肉苁蓉(酒浸、焙)、远志(去心)、人参、沉香各二两,熟附子一两。各药通为末,加酒煮糯米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或盐汤送下。一天服二次,此方名“二至丸”。 身体衰病(血脉枯…

  • 国学名著《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 卷上·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九 【文】 张仲景

    (论一首证一首方十首)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栝蒌薤白半夏汤方栝蒌实…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二·六气解·六气治法 【文】 黄元御

    治厥阴风木法桂枝苓胶汤甘草桂枝白芍茯苓当归阿胶生姜大枣上热加黄芩。寒加干姜、附子。治少阴君火法黄连丹皮汤黄连白芍生地丹皮少阴病,水胜火负,最易生寒。若有下寒,当用椒、附。治少阳相火法柴胡芍药汤柴胡黄芩甘草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白芍治太阴湿土法术甘苓泽汤甘草茯苓白术泽泻治阳明燥金法百合五味汤百合石膏麦冬五味治太阳寒水法苓甘姜附汤甘草茯苓干姜附子太阳病,最易化生湿热,以化气于丙火,而受制于湿土也。若有湿热…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狼毒 【明朝】 【文】 李时珍

    气味 (根)辛、平、有大毒。 主治 心腹前。用狼毒二两、附子半两,捣烂,加蜜成丸,如梧子大。第一天服一丸,第二天服二丸,第三天服三丸,然后又双一丸起至三丸止,如此循环直以病愈。 腹中冷痛(民证停痰,两胁痞满)。用狼毒三两、附子一两、旋复花三两,共捣为末,加蜜做在做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饭前服。白开水送下。每天服三次。 阴疝(睾丸缩入腹中,急痛)。用狼毒四两、防风二两、附子三两,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日夜连服三次。 寄生虫病。用狼毒研细,取一钱,加糖一块,临星时空腹服,水…

  • 拼音: suō shā

    部首:

    笔画:10画

    五笔:aiit

    【基本释义】莎suō〔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莎shā多用于人名、地名。笔画数:10;部首:艹;笔顺编号:1224412343
  • 国学名著《伤寒论》

    《伤寒论》 -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 【汉朝】 【文】 张仲景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证,前三阴三阳篇中,悉具载之。 此以下诸方,于随卷本证下虽已有,缘止以加减言之,未甚明白,似于览者检阅未便,今复校勘,备列于后: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 桂枝二两(去皮) 麻黄*三两(去节)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余依前法。 桂枝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四·劳伤解·便血 【文】 黄元御

    血生于脾,藏于肝,肝脾阳旺,血温而升,故不下泄。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动而行疏泄之令,则后脱于大便。阳气收敛,则土温而水暖,其脾湿而肾寒者,庚金之收令不行也。后世以为肠风而用清润,脾阳愈败而愈陷,无有止期也。其肝脾阳败,紫黑瘀腐,当补火燥土以回残阳,暖血温肝而升郁陷。若痔漏、脱肛之治,亦依此法通之。桂枝黄土汤甘草二钱白术三钱附子三钱阿胶三钱地黄三钱黄芩二钱桂枝二钱灶中黄土三钱煎大半杯,温服。便血…

  • 国学名著《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 卷上·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文】 张仲景

    (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

  • 国学名著《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 卷中·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十八 【文】 张仲景

    (论一首脉证三条方五首)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薏苡六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右三味,杵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

  • 国学名著《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 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 【文】 张仲景

    (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十一首)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六·杂病解中·奔豚根原 【文】 黄元御

    奔豚者,肾家之积也。平人君火上升而相火下蛰,火分君相,其实同气。君相皆蛰,则肾水不寒。火之下蛰,实赖土气,胃气右降,金水收藏,则二火沉潜而不飞扬。土败胃逆,二火不降,寒水渐冱,阴气凝聚,久而坚实牢硬,结于少腹,是谓奔豚。《难经》:肾之积,曰奔豚是也。水邪既聚,逢郁则发,奔腾逆上,势如惊豚,腹胁心胸,诸病皆作。气冲咽喉,七窍火发,危困欲死,不可支也。及其气衰而还,诸证乃止。病势之凶,无如此甚。然积…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绿豆 【明朝】 【文】 李时珍

    气味 绿豆:甘、寒、无毒。 绿豆粉:甘、凉、平、无毒。 豆皮:甘、寒、无毒 豆芽:甘、平、无毒。 主治 绿豆: 小儿丹肿。用绿豆五钱、大黄二钱,共研为末,加生薄荷汁和蜜,调匀敷涂。 赤痢不止。用大麻子大水中三末滤汁,煮绿豆吃,极效。 消渴。用绿豆煮粥吃。 痘后痈毒。用绿豆、赤小豆、黑大豆,等分为末,醋调匀时时扫涂患处。此方名“三豆膏”。 水肿。用绿豆二合半、大附子一只(去皮脐,切作两片),加水三碗,煮熟,临卧时空心食豆。次日将原附子两片又各切为二,另以绿豆二合半如前煮食。第三日照第一日,第四日照…

  • 拼音:

    部首:

    笔画:9画

    五笔:

    【基本释义】荝(萴)cè〔荝子〕附子(一种草本植物)侧边生出的块根,可入药。(萴)笔画数:9;部首:艹;笔顺编号:122253422
  • 附子 fù zǐ

    植物名。乌头科附子属,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块根,茎高一公尺余。叶质厚,掌状深裂达基部。秋日开花,萼五片,紫碧色,呈帽状;花瓣二片。因附乌头而生,因以得名。一般供观赏用。可入药,用时如未经炮制直接使用,会造成心脏痳痹、呼吸急促,甚至死亡。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七·杂病解下·霍乱根原 【文】 黄元御

    霍乱者,饮食寒冷而感风寒也。夏秋饮冷食寒,水谷不消,其在上脘则为吐,其在下脘则为泄,或吐或泄,不并作也。一感风寒,皮毛闭塞,而宿物陈菀壅遏,中气盛满莫容,于是吐泄并作。其吐者,胃气之上逆,其泄者,脾气之下陷。胃土之逆者,胆木之上逼也,脾土之陷者,肝木之下侵也。盖中气郁塞,脾胃不转,不能升降木气,木气郁迫,而克中宫,刑以胆木则胃逆,贼以肝木则脾陷也。肝胆主筋,水土寒湿,木气不荣,是以筋转。吐泄无余…

  • 国学名著《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 卷中·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十 【文】 张仲景

    (论一首脉证十六条方十四首)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以温药服之。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夫…

企业未签劳动合同 如何判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

企业未签劳动合同 如何判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

当未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当事人双方的主体资格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 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