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楞伽经 léng qié jīng

    léngqiéjīng

    佛教典籍。法相宗所依的六经之一。早期禅宗据以传法。共有三种汉译本:一、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二、北魏菩提流支译的入楞伽经,十卷。三、唐代实叉难陀译的大乘入楞伽经,七卷。是阐述如来藏思想的要籍。 【查看详细解释
  • 六籍 liù jí

    liù

    1.六部儒家书籍。指诗、书、易、礼、春秋、乐。北史˙卷三十四˙江式传:『文字着六籍之宗,五教之始。』2.佛学上以大般若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楞伽经、圆觉经、楞严经,号为『禅家六籍』。 【查看详细解释
  • 菩提流支 pú tí liú zhī

    liúzhī

    北天竺的高僧。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来洛阳,居大宁寺。与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共译世亲的十地经论,被尊为地论师相州北派之祖。此外尚译有佛名经﹑入楞伽经﹑宝性论等凡三十余部。 【查看详细解释
  • 十宗 shí zōng

    shízōng

    中国佛教华严宗将印度佛教流派和经典判分成十宗。一、法我俱有宗,谓犊子部等;二、法有我无宗,谓萨婆多部等;三、法无去来宗,谓大众部等;四、现通假实宗,谓说假部等;五、俗妄真实宗,谓说出世部等;六、诸法但名宗,谓一说部等;七、一切皆空宗,谓般若经等;八、真德不空宗,谓楞伽经等;九、相想俱绝宗,谓维摩经等;十、圆明具德宗,谓华严经等。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光上座廊下众山五韵 【唐朝】 【诗】 李颀

    名岳在庑下,吾师居一床。每闻楞伽经,只对清翠光。百谷聚雪色,莓苔侵屋梁。气盘古壁转,势引幽阶长。愿游薜叶下,日见金炉香。

  • 不生不死 bù shēng bù sǐ

    shēng

    1.超脱生死的境界。入楞伽经˙卷八:『如来藏世间,不生不死,不来不去,常恒清凉不变。』亦作『不死不生』。2.要死不活,苟延残喘。如:『病成这个样子,不生不死,痛苦非常!』 【查看详细解释
  • 楞 léng

    léng

    1.物体的缘角。同『棱』。如:『楞角』、『三楞镜』。2.佛经翻译用字。如:『楞伽经』、『楞严经』。又:ㄌㄥˋ 【查看详细解释
  • 法执 fǎ zhí

    zhí

    大乘佛教否认外境实有,因此称执特外境实有而障碍对真理的认识为法执。大乘入楞伽经˙卷七˙偈颂品第十之二:『悟心无境界,则离于法执。』或称为『法我执』。 【查看详细解释
  • 种豆得豆 zhòng dòu dé dòu

    zhòngdòudòu

    种的是豆,收成的当然是豆。比喻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水浒传˙第四十五回:『朝看楞伽经,暮念华严咒。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似]种瓜得瓜 【查看详细解释
  • 终教 zhōng jiào

    zhōngjiào

    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判教学说,将释真如缘起、众生皆可成佛的经典,如楞伽经等,判归为五教中的第三类,谓之『终教』。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一:『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 【查看详细解释
  • 教外别传 jiào wài bié chuán

    jiàowàibiéchuán

    佛教里的禅宗。禅宗的传承据说是释迦牟尼佛在一次法会上,拈花微笑,坐中无人能解,只有摩诃迦叶能契悟佛意,因而得到佛陀的付法,启开禅宗以心传心的法门。因为此法门不经由经典教授,所以称为『教外别传』。宋˙郑昂˙景德传灯录跋:『如此世愚人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便疑楞伽经宋已有之,非达磨携至,岂不悖哉?』 【查看详细解释
  • 种性 zhǒng xìng

    zhǒngxìng

    1.宇宙万物其本身的特性。宋˙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七˙跋狄梁公传:『予闻虎生三日,其气食牛;駃騠七日,而超其母。盖其种性特殊,不幸而趣异瓣耳。』2.佛教用语。指造成众生在修行道上最终成就不同的根性。大乘入楞伽经˙卷二:『有 五种种性。』亦称为『种姓』。3.一个民族自然形成的特性。如:『国父认为:「民族主义,却不必要甚么研究才会晓得的。……这是从种性发出来,人人都是一样。」』 【查看详细解释
  • 五种性 wǔ zhǒng xìng

    zhǒngxìng

    佛教用语。指造成众生在修行道上最终成就不同的根性,谓之种性。种性有五种,即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具前三种种性的众生将可分别达到阿罗汉﹑辟支佛﹑佛的终极果位。不定种性,具有三乘的种子,但会达到什么果位尚不确定。无种性则永不能解脱轮回。大乘入楞伽经˙卷二:『有五种种性,何等为五?谓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 【查看详细解释
  • 五教 wǔ jiào

    jiào

    1.书经˙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孔安国˙传:『布五常之教。』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2.训练军队的五种方法。槌˙兵法:『五教,一曰教其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3.唐代称司徒为五教。宋˙洪迈˙容斋四笔˙卷十五˙官称别名:『唐人好以它名标牓官称……,司徒为五教。』4.中国佛教华严宗将佛教经典判分为五种教法。分别为小乘教,指宣说四圣谛、十二因 缘的经典,如阿含经;大乘始教,指宣说一切皆空的经典,如般若经;大乘终教,指宣说真如缘起的经典,如楞伽经;顿教,指宣说顿悟教法的经典,如维摩诘经;圆教,指完全说一乘教理的经典,如华严经。华严宗认为五教中圆教是一切佛法的最究竟。藉以推证华严经是诸经之王。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经。』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 - 行由·第五节 【唐朝】 【文】 惠能及弟子法海等

    路睹死尸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成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经旷禅师院 【唐朝】 【诗】 贯休

    吾师楞伽山中人,气岸古淡僧麒麟。曹溪老兄一与语,金玉声利,泥弃唾委。兀兀如顽云,骊珠兮固难价其价,灵芝兮何以根其根。真貌枯槁言朴略,衲衣烂黑烧岳痕。忆昔十四五年前苦寒节,礼师问师楞伽月。此时师握玉麈尾,报我却云非日月,一敲粉碎狂性歇。庭松无韵冷撼骨,搔窗擦檐数枝雪。迩来流浪于吴越,一片闲云空皎洁。再来寻师已蝉蜕,薝卜枝枯醴泉竭。水檀香火遗影在,甘露松枝月中折。宝师往日真隐心,今日不能堕双血。

  • 国学名著《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 - 机缘·第三节 【唐朝】 【文】 惠能及弟子法海等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馀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奉和袭美初夏游楞伽精舍次韵 【唐朝】 【诗】 陆龟蒙

    吴都涵汀洲,碧液浸郡郭。微雨荡春醉,上下一清廓。奇踪欲探讨,灵物先瘵瘼。飘然兰叶舟,旋倚烟霞泊。吟谭乱篙舻,梦寐杂巘崿。纤情不可逃,洪笔难暂阁。岂知楞伽会,乃在山水箔。金仙著书日,世界名极乐。薝卜冠诸香,琉璃代华垩。禽言经不辍,象口川宁涸。万善峻为城,巉巉扞群恶。清晨欲登造,安得无自愕。险穴骇坤牢,高萝挂天笮。池容淡相向,蛟怪如可摸。苔蔽石髓根,蒲差水心锷。岚侵答摩髻,日照狻猊络。仰首乍眩施,回眸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寄恒璨 【唐朝】 【诗】 韦应物

    心绝去来缘,迹顺人间事。独寻秋草径,夜宿寒山寺。今日郡斋闲,思问楞伽字。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晖上人即事 【唐朝】 【诗】 岑参

    山阴老僧解楞伽,颍阳归客远相过。烟深草湿昨夜雨,雨后秋风渡漕河。空山终日尘事少,平郊远见行人小。尚书碛上黄昏钟,别驾渡头一归鸟。

孙俊平律师解说夫妻共同财产的法律常识

孙俊平律师解说夫妻共同财产的法律常识

对孙俊平律师来说,做一个侠行天下之人是儿时的梦想。除本职工作外,她每年还会办理多起法律援助案件,不计报酬,只为公益。从业10年来,多次被评为被评为“海淀律师事务所优秀律师”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