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退堂鼓 dǎ tuì táng gǔ

    退tuìtáng

    1.古代县官退堂击鼓。荡寇志˙第二十四回:『天锡随着那承局参见了,递上由册折子,贺太平看了,打退堂鼓。』2.比喻放弃﹑半途而废。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如今听说要拿他们作出头的人, 早已一半都打了退堂鼓了。』 【查看详细解释
  • 退堂鼓 tuì táng gǔ

    退tuìtáng

    旧时官吏审理案件完毕后,击鼓退下休息。后引申为畏缩不敢尝试。如:『听说这次考试录取率很低,许多人因而打退堂鼓不考了。』亦作『散堂鼓』。 【查看详细解释
  • 留有余地 liú yǒu yú dì

    liúyǒu

    比喻说话办事留下可以回旋的地方。 【查看详细解释
  • 势成骑虎 shì chéng qí hǔ

    shìchéng

    比喻事情迫于情势,只能继续而无退路。如:『当初他不听劝解执意去做,如今势成骑虎,已无法再打退堂鼓。』[似]进退维谷、骑虎难下 【查看详细解释
  • 关头 guān tóu

    guāntóu

    1.绾头发。金瓶梅˙第八十三回:『既无此事,还把这根簪子与你关头。』2.事情的重要阶段。如:『到了紧要关头,他却临时打退堂鼓。』[似]2.关节、关键 【查看详细解释
  • 打退 dǎ tuì

    退tuì

    1.赶走、驱逐。文明小史˙第二十三回:『华甫昨日听了他一番议论,把那住夜的念头早打退了许多。』2.取消预约。如:『何不把那约会打退?』 【查看详细解释
  • 打退堂鼓 dǎ tuì táng gǔ

    退tuìtáng

    原指封建官吏退堂时打鼓。现在比喻跟人共同做事中途退缩。 【查看详细解释
  • 折冲 zhé chōng

    zhéchōng

    打退敌人攻城的战车。指拒敌取胜。汉˙桓宽˙盐铁论˙本议:『善师者不阵;修之于庙堂而折冲还师。』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宙。』后多用在国际间的外交谈判。 【查看详细解释
  • 散堂鼓 sàn táng gǔ

    sàntáng

    旧时官吏审理案件完毕后,击鼓退下休息。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张驴儿、蔡婆婆都取保状,着随衙听候,左右打散堂鼓。将马来,回私宅去也。』 【查看详细解释
  • 武场 wǔ cháng

    cháng

    1.如京剧的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水钗、堂鼓等。2.清时考武科的场所。 【查看详细解释
  • 退敌 tuì dí

    退tuì

    打退敌人。三国演义˙第十一回:『糜竺进曰:「今兵临城下,且当商议退敌之策。」』 【查看详细解释
  • 堂鼓 táng gǔ

    táng

    1.古代官衙公堂上所设置的鼓。击鼓以聚散群众,或申报紧急公务。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击了三下堂鼓,那些六房衙役渐渐齐拢来。』2.乐器名。以木为框,形圆鼓腹,两面蒙牛皮。演奏时置于木架上,以鼓槌敲击。常用于戏曲乐队和一般民间乐曲的演奏。 【查看详细解释
  • 折冲尊俎 zhé chōng zūn zǔ

    zhéchōngzūn

    折冲:打退敌人的战车,指抵御敌人;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原指诸侯国会盟的宴席上制胜对方。后泛指进行外交谈判。 【查看详细解释
  • 东奔西走 dōng bēn xī zǒu

    dōngbēn西zǒu

    到处奔走,或为某种目的而四处活动。元˙魏初˙沁园春˙自揣平生词:『甚年来行役,交情契阔,东奔西走,水送山迎。』西游记˙第三十五回:『被这身外法把群妖打退,止撇得老魔围困中间,赶得东奔西走,出路无门。』亦作『东奔西跑』、『东跑西颠』。[似]到处奔跑 【查看详细解释
  • 打击乐器 dǎ jí yuè qì

    yuè

    以手、鼓槌、拨子敲打或摇动以发出声音的乐器。依构造可分为膜鸣乐器和体鸣乐器;;依音程可分为明显与不明显音程两种。现在一般西洋音乐常用的打击乐器有定音鼓、大鼓、小鼓、三角铁、铃鼓、木琴、木鱼、响板等。而中国传统音乐中,也有不少打击乐器,如特磬、编磬、镛钟、镈钟、云锣、铙钹、大鼓、堂鼓等皆是。 【查看详细解释
  • 议论 yì lùn

    lùn

    1.批评讨论。三国演义˙第一○八回:『恪恐人议论,先搜求众官将过失,轻则发遣边方,重则斩首示众。』文明小史˙第四十九回:『许多人围着他,着眼睛,东一簇,西一簇的纷纷议论。』2.见解、说法。唐˙韩愈˙荐樊宗师状:『于艺学多所通解,议论平正,有经据可以备顾问。』文明小史˙第二十三回:『华甫昨日听了他一番议论,把那住夜的念头早打退了许多。』[似]评论 1.辩论、讨论、谈论 【查看详细解释
  • 背前面后 bèi qián miàn hòu

    bèiqiánmiànhòu

    指或当面或背后。 【查看详细解释
  • 什不闲 shí bù xián

    shíxián

    1.一种曲艺演唱的形式。演唱时,由歌者二、三人各执竹板、小锣、小等乐器,分饰旦、丑两种脚色;另有一人专司其他各种乐器,如单皮、堂鼓、铙钹、冬字锣、疙瘩等。因又唱又打闲不住,故称为『什不闲』。或作『什不闲儿』、『什不闲』。2.将扁鼓、汤锣和小钹等数件打击乐器扎在方形木架上,然后将敲击扁鼓、汤锣的薄木板用绳系在一起,小钹也固定在一块薄木板上,后一端系绳。一人用两手同时拉两根绳,三件乐器就可同时发声。多用于伴奏西洋镜的说唱。或作『什不闲儿』、『什不闲』。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西湖梦寻》

    《西湖梦寻》 - 卷二·西湖西路·集庆寺 【文】 张岱

    九里松,唐刺史袁仁敬植。松以达天竺,凡九里,左右各三行,每行相去八九尺。苍翠夹道,藤萝冒涂,走其下者,人面皆绿。行里许,有集庆寺,乃宋理宗所爱阎妃功德院也。淳?十一年建造。阎妃,鄞县人,以妖艳专宠后宫。寺额皆御书,巧丽冠于诸刹。经始时,望青采斫,勋旧不保,鞭笞追逮,扰及鸡豚。时有人书法堂鼓云:“净慈灵隐三天竺,不及阎妃好面皮。”理宗深恨之,大索不得。此寺至今有理宗御容两轴。六陵既掘,冬青不生,而…

  • 国学名著《百家姓》

    《百家姓》 - “皇甫”姓的来历 【宋朝】 【文】 佚名

    历史来源 1、出自西周,以官名为氏。西周太师(高级武官)皇甫的后代以“皇甫”为姓,称皇甫氏。 2、出自子姓,是春秋时宋国公族的后代,为皇父氏所改。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宋武公时任司徒。当时有长狄鄋瞒部落进攻宋国,皇父领军反击,打退了长狄任,但皇父和两个儿子也不幸战死沙常后来皇父的孙子南雍陲以祖父的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其六世孙皇父孟子,生子皇父遇。秦国灭宋时,皇父遇逃至鲁国。西汉中期,皇父遇嫡系子孙皇父鸾,自鲁迁居陕西茂盛陵,把姓氏中的“父”字改为“甫”字(古代二字同音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