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世佛 sān shì fó

    sānshì

    佛教用语:(1)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下:『普观十方尊,圆念三世佛。』(2) 谓过去佛为迦叶诸佛,或特指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三者。 【查看详细解释
  • 善导 shàn dǎo

    shàndǎo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籍贯不详,早年出家,四处云游,在河西时遇见净土宗大师道绰,拜道绰为师,专修念佛。后在长安广行教化,从者不可胜计。着有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往生礼赞偈一卷等。后人尊为净土宗二祖,或称为『光明大师』。 【查看详细解释
  • 阿鼻地狱 ā bí dì yù

    ā

    佛教宇宙观中地狱中最苦的一种。为胡语音义合译,意为无间。堕落到此的众生受苦无间断,故称为『无间』。为八大地狱中的第八狱。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上:『女人能集,众多苦事,假以香华,而为严好,愚人于此,妄起贪求,如海疲鸟,迷于彼岸,死必当堕,阿鼻地狱。』简称为『阿鼻』。 【查看详细解释
  • 三昧 sān mèi

    sānmèi

    1.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为胡语音译。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无散乱或静止的境界相似。成实论˙卷十二:『今当论三昧。问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处是三昧相。」』或作『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2.诀要、窍门。宋史˙卷三四四˙李之纯传:『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查看详细解释
  • 三昧真火 sān mèi zhēn huǒ

    sānmèizhēnhuǒ

    道教指人的元神、元气、元精所发出的真火,称为『三昧真火』。西游记˙第四十回:『他曾在火焰山修行了三百年,炼成「三昧真火」,却也神通广大。』四游记˙南游记˙第一回:『你这妖怪,今若由你整日闹我灵山,不得自在,我不免放出三昧真火,烧死你这妖怪』。或作『三昧火』。 【查看详细解释
  • 得其三昧 dé qí sān mèi

    sānmèi

    三昧,妙处、诀窍。得其三昧形容对某事或某物不仅洞察其精义,而且造诣深湛。镜花缘˙第十七回:『大贤天资颖悟,自能得其三昧。』 【查看详细解释
  • 念佛 niàn fó

    niàn

    一种忆念佛陀名号、形相、功德的修行方法。为六念之一。后发展成三种方式:一、称名念佛(用口诵念佛陀名号)。二、观想念佛(专心忆念佛的相貌及所居佛土)。三、实相念佛(观佛法身非空非有中道实相)。在中国,因净土宗的盛行,念佛成为最普遍的修行法门之一。而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主,亦有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到内定念佛,看经体格,终须是妇女,交搭更便。』[似]念经 【查看详细解释
  • 此中三昧 cǐ zhōng sān mèi

    zhōngsānmèi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查看详细解释
  • 得其三昧 dé qí sān mèi

    sānmèi

    三昧:梵语,意为正定。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专心致志,达到悟境。引申为诀窍或精义。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熟知精义。 【查看详细解释
  • 游戏三昧 yóu xì sān mèi

    yóusānmèi

    1.佛教称修行者达到自在无罣碍,且心念纯净无染的境界。景德传灯录˙卷八˙池州南泉普愿禅师:『后扣大寂之室,顿然忘筌,得游戏三昧。』2.形容一个人,放浪形骸,游戏人间的生活态度。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只因他一生所遭不偶,拂乱流离,一团苦志酸心,便酿成了这等一个遯迹空山,游戏三昧的样子。』 【查看详细解释
  • 五会念佛 wǔ huì niàn fó

    huìniàn

    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修行方法之一。唐代法照依无量寿经所创。由三、五至六、七人一起共修,在一坐的时段,依念佛声调的不同分成五会,即第一会平声缓念,第二会上声缓念,第三会非缓非急念,第四会渐急念,以上皆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五会四字转急念,只念阿弥陀佛。五会念毕后即诵宝鸟诸杂赞。此方法一直为后来净土宗道场通用。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本:『五会念佛竟,即诵宝鸟诸杂赞。』 【查看详细解释
  • 持斋把素 chí zhāi bǎ sù

    chízhāi

    把:遵守。斋:斋戒。谓信佛者遵守吃素,坚持戒律。 【查看详细解释
  • 佛七 fó qī

    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修行方法。一群修行净土法门的佛教徒,于七日之中专心念佛、拜佛,以愿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目的的修行法。或称『打念佛七』、『打净七』。 【查看详细解释
  • 素口骂人 sù kǒu mà rén

    kǒurén

    吃素念佛的人却破口伤人。比喻伪善。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茹素:『古语两句甚好:「宁可荤口念佛,莫将素口骂人。」』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 - 付嘱·第三节 【唐朝】 【文】 惠能及弟子法海等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馀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何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若吾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

  • 菩提树 pú tí shù

    shù

    植物名:(1)榕属桑科,落叶大乔木。叶卵圆形或三角状卵形,先端长尾状锐尖,边缘波状。果实由花托发育而成,呈扁圆形,质地坚硬,可做念佛之数珠。或称为『觉树』、『思惟树』。(2) 田麻科菩提树属,落叶乔木。叶为不等边心脏形或广三角形,先端尖,下面密生带白色茸毛。七月叶腋生细长苞,苞中央出花梗,分枝开黄褐色花。花后结圆形果实。果实可做念佛珠,一般供观赏、纳凉用。 【查看详细解释
  • 十力 shí lì

    shí

    1.佛陀特有的十种能力。一处非处智力;二业异熟智力;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尽智力。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十七:『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为十八不共法。』2.菩萨的十种能力。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世尊!唯愿我等闻是首楞严三昧善根因缘,当得菩萨十力。何等为十:于菩提心得坚固力;于不可思议佛法得深信力;多闻得不忘力;往来生死得无疲力;于诘众生得坚大悲力;于布施中得坚舍力;于持戒中得不坏力;于忍辱中得坚受力,魔不能坏得智慧力;于诸深法得信乐力。』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 - 决疑·第一节 【唐朝】 【文】 惠能及弟子法海等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

  • 知礼 zhī lǐ

    zhī

    1.通晓礼节。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又在外边学得恁知礼,会打躬作揖!』红楼梦˙第六十六回:『人说他不知礼,又没眼色。』2.人名。(公元960~1020)北宋高僧,俗姓金,字约言,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幼年 出家为僧,精研律典和天台宗教义。淳化二年(公元991)受请住持四明祥符寺,广弘 天台宗教法,学徒云集。至道元年(公元995)移居保恩院。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 )创设念佛施戒会,结合僧俗万余人同修念佛、发菩提心。从唐会昌毁佛以来,天台宗渐趋衰微,至知礼天台宗始蔚然中兴。着有十不二门指要钞二卷、四明十义书二卷等传世,著名弟子有尚贤、本如、梵臻等。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 - 定慧·第一节 【唐朝】 【文】 惠能及弟子法海等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师示众云:“善知识,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