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干姜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白姜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脾胃虚冷,吃不下饭。和白干姜在浆水中煮透,取出焙干,捣为末,加陈米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白开水送下。其效极验。 头晕吐逆。用干姜(炮)二钱半、甘草(炒)一钱二分,加水一碗半,煎至五成服下。有 效。 水泻。用干姜(炮)研为末,稀饭送服二钱即愈。 血痢。用士姜烧存性,放冷,研为末。每服一钱,米汤送下。极效。 脾寒疟疾。用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又方:干姜炒黑为末临发病时,以温酒送服三钱。 咳嗽上气。用干姜(炮…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二·六气解·六气治法 【文】 黄元御

    治厥阴风木法桂枝苓胶汤甘草桂枝白芍茯苓当归阿胶生姜大枣上热加黄芩。寒加干姜、附子。治少阴君火法黄连丹皮汤黄连白芍生地丹皮少阴病,水胜火负,最易生寒。若有下寒,当用椒、附。治少阳相火法柴胡芍药汤柴胡黄芩甘草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白芍治太阴湿土法术甘苓泽汤甘草茯苓白术泽泻治阳明燥金法百合五味汤百合石膏麦冬五味治太阳寒水法苓甘姜附汤甘草茯苓干姜附子太阳病,最易化生湿热,以化气于丙火,而受制于湿土也。若有湿热…

  • 国学名著《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 卷下·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二十 【文】 张仲景

    (证三条方八首)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利中)。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下血者,后断三月下血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获苓丸主之。桂枝茯苓丸方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右…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五色石脂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本品质似石而性粘,故名五脂。有青石脂、黄石脂、黑石脂、白石脂、赤石脂等不同的类别,总称为“五色五脂”。药用以赤石脂为最多,白石脂少用,青石脂、黄石脂、黑石脂三种都不入药。 气味 五种石脂都是甘、平、无毒。 主治 大肠寒滑,小便精出。用赤石脂、干姜各一两,胡椒半两,共研为末,略加醋和饭,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赤白痢。用赤石脂末,清水送服一钱。 腹痛冷痢,下白冻如鱼脑。用煅赤石脂、炮干姜,等分为末,加蒸饼少许,做成丸子。服量随年龄不同,一日服三次。 痢后脱肛…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禹余粮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亦名白余粮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大肠咳嗽(每咳便排出粪来)。用赤石脂、禹余粮各一斤,打碎,加水六升,煮成一升。去掉渣滓,分两次服。此方名“赤石脂禹余粮汤”。 肠泄不止。用禹余粮四两(火煅、醋淬),加乌头一两,冷水浸一夜,去皮脐。两药共焙为末。稍滴醋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饭前服五丸,温开水送下。 赤白带。用禹余粮(火煅、醋淬),加干姜等分。如仅有赤带,则干姜减半。两药共研细。每服两茶匙,空心服。 崩中漏下(月经过多,有各种颜色,小肚子痛,不能生育)。用禹余粮、赤石脂、牡蛎,分别煅…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高良姜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蛮姜,子名红豆蔻 气味 (根)辛、大温、无毒。 主治 霍乱吐泻。用高良姜(炙令焦香)五两,加酒一升,煮三、四沸,一次服完。 脚气欲吐(患脚气病的人,容易发吐。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点豉粥。有发吐感觉时,立即服药)。用高良姜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如急切间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两代替,清水煎服。疗效较差,然亦有效。 心脾冷痛(按:即胃痛)。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成四份:一两以陈米半合炒黄,去米;一两以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以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

  • 国学名著《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 卷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十七 【文】 张仲景

    (论一首脉证二十七条方二十三首)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白垩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亦名白善土、白土粉、画粉。白垩,到处都有,入药须用白色者。先研捣极细,然后放到盐汤里,浮在水而上的,用来作药,沉下去的不要。这种方法,叫做“水飞法”。每垩二两,用盐一分。把水飞过的细粉,收拾起来,晒干备用。未经这样处理的白垩,能令人结肠。 气味 苦、湿、无毒。 主治 流鼻血。白恶二钱,井华水调服。二付断根。 水泄。煅白恶、炮干姜各一两,楮叶二两,共研为末,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米汤送下。 反胃。白垩煅红,放在一升米醋中浸过,再煅再渍,直到醋干为止。取这样处理过的白垩一两,加炮干姜

  • 热剂 rè jì

    一种药剂。本身热能具有袪寒作用。如干姜、泓等。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十·妇人解·产后根原 【文】 黄元御

    产后血虚气惫,诸病丛生,病则永年毕世,不得平复。弥月之后,气血续旺,乃可无虞。盖妊娠之时,胎成一分,则母气盗泄一分,胎气渐成,母气渐泄,十月胎完,而母气耗损十倍。寻常不过数胎,而人已衰矣。母气传子,子壮则母虚,自然之理也。但十月之内,形体虽分,而呼吸关通,子母同气,胎未离腹,不觉其虚。及乎产后,胎妊已去,气血未复,空洞虚豁,不得充灌,动即感伤,最易为病。胎时气滞血瘀,积瘀未尽,癥瘕续成者,事之常…

  • 国学名著《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 卷上·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九 【文】 张仲景

    (论一首证一首方十首)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栝蒌薤白半夏汤方栝蒌实…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四·劳伤解·阳虚 【文】 黄元御

    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是曰阳根。阳气长养,爰生木火。阳性浮动,其根一生,则浮动而亲上者,性也,是以木生而火长。而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左升,木生于东而火长于南,纯阳之位,阴气萌滋,此金水收藏之根本也。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脾以阴体而抱阳魂,旺则血生而神化。以血藏于肝而实生于脾,肝血温升而化阳神,即脾土之左旋而…

  • 国学名著《伤寒论》

    《伤寒论》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汉朝】 【文】 张仲景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

  • 国学名著《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 卷中·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 【文】 张仲景

    (论一首脉二十一条方十八首)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 国学名著《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十·妇人解·经脉根原 【文】 黄元御

    经脉者,风木之所化生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经》语。男子应日,女子应月。月满则海水西盛,鱼脑充,蚌蛤实,经脉溢;月晦则海水东盛,鱼脑减,蚌蛤虚,经脉衰。月有圆缺,阴有长消,经脉调畅,盈缩按时,月满而来,月亏而止者,事之常也。金主收敛,木主疏泄,金敛而木不能泄,则过期不来,木疏而金不能敛,则先期而至。收敛之极,乃断绝而不行,疏泄之甚,故崩漏而不止。木郁或中变为热,水郁则始终皆寒。其…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缩砂密 【明朝】 【文】 李时珍

    气味 (仁)辛、温、涩、无毒。 主治 冷滑下痢。有缩砂仁研细,调入羊肝切片中,瓦上焙干,再研细,加与砂仁等量的干姜末,和饭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白开水送下。一天服二次。又方:缩砂仁(炮)、附子、干姜、厚朴、陈桔皮,等分为末,和饭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大便下血。用缩砂仁为末,热米汤送服二钱。以愈为度。 小儿脱肛。用缩砂去皮研细,擦在一片已剖开的猪腰子中,捆好煮熟,给病孩吃。另服白矾丸。气逆肿喘者,痛难治好。 遍身肿满,阴部亦肿。用缩砂仁、土儿狗,等分研细…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神曲 【明朝】 【文】 李时珍

    气味 甘、辛、温、无毒。 主治 脾胃虚弱(胸膈痞闷,腹胁膨胀,消化不良,食减贪睡)。用神曲六两、麦蘖(炒)三两、干姜(炮)四两、乌梅肉(焙)四两,共研为末,加蜜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虚寒反胃。治方同上。 暴泄不止。用神曲(炒)二两、蒜萸(汤泡,炒)半两,共研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 产后晕绝。用神曲炒为末,水冲服一匙。 食积心痛。用陈神曲一块,烧红,淬酒二碗饮服。…

  • 国学名著《伤寒论》

    《伤寒论》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汉朝】 【文】 张仲景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霍乱,头痛,发热,…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浆水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亦名酸浆。粟米煮熟后,放在冷水里,浸五、六天,味变酸,面上生白花,取水作药用。但浸至败坏,则水有害。 气味 甘酸、微温、无毒。 主治 上吐下泻(浆水煎干姜饮用),过食腊肉,致筋痛肚闷(浆水煎粥吃,加少量老鹰屎,效果更好),手指肿痛(浆水加盐泡患处,水冷应换热),脸上黑痣(每夜用热的浆水洗脸,再用布揩红,以白檀香磨汁涂擦),骨鲠在咽(慈石经火煅醋淬后,加焙过的陈橘红和多年浆水脚,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咽一丸)。 浆水还能调中引气,开胃止渴,解烦去睡,调理脏腑,利小便。…

  • 国学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牡蛎 【明朝】 【文】 李时珍

    释名 牡蛤、蛎蛤、古贲。 气味 咸、平、微寒、无毒。 主治 心脾气痛,有痰。用牡蛎煅成粉,酒送服二钱。 疟 疾寒热。用牡蛎粉、杜仲,等分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 气虚盗汗。用牡蛎粉、杜仲,等分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 产后盗汗。用牡蛎粉、麦麸(炒黄)等分。每服一钱,猪肉汤调下。 消渴饮水。用黄泥封固牡蛎,煅赤,研为末。每服一钱,活鲫鱼煎汤调下。 百合变渴(由伤寒转成百合病,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欲卧不卧,欲行不行,欲食不食,口苦,小便赤我,一般服药则有吐泻,变成渴疾,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