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璧三献 bái bì sān xiàn

    báisānxiàn

    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查看详细解释
  • 荆山之玉 jīng shān zhī yù

    jīngshānzhī

    荆山所产的玉石,即和氏璧。楚人和氏得玉璞于荆山,进献楚王,初不为王所信,致双足被刖,直到文王时方从玉璞中得到美玉的故事。见韩非子˙和氏。后比喻资质美好。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查看详细解释
  • 随珠和璧 suí zhū hé bì

    suízhū

    随侯珠与和氏璧的并称。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 【查看详细解释
  • 和璧隋珠 hé bì suí zhū

    suízhū

    和壁:和氏璧,隋珠:古传说中的夜明珠。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查看详细解释
  • 卞和 biàn hé

    biàn

    人名。春秋楚人。于荆山得璞玉献于楚王,两次见疑,左右足遭刖,后楚王乃使玉人琢之,果得宝玉,遂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 【查看详细解释
  • 和氏 hé shì

    shì

    1.楚人卞和,曾为献璧而被刖去双足。2.和氏璧。借指宝玉。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晁采琬琰,和氏出焉。』 【查看详细解释
  • 和璧隋珠 hé bì suí zhū

    suízhū

    和璧指和氏璧。见『和氏璧』条。隋珠指隋侯救大蛇所获赠的明珠。见『隋侯之珠』条。和璧隋珠比喻极为名贵的宝物。『隋』文献异文作『随』。唐˙张廷珪˙因旱上直言疏:『去奇技淫巧,捐和璧随珠,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查看详细解释
  • 连城璧 lián chéng bì

    liánchéng

    相传秦昭王欲以十五座城与赵国交换和氏璧,故称和氏璧为『连城璧』。见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后比喻价值极高的物品。晋˙张载˙拟四愁诗:『佳人遗我云中翮,何以赠之连城璧?』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百家姓》

    《百家姓》 - “和”姓的来历 【宋朝】 【文】 佚名

    历史来源 「和」源出 ; 一﹕ 传说为尧时掌管天文律法的羲和之后. 据所载:”羲和, 尧时掌管天地之官, 和仲. 和叔因以为氏.” 此为后人依神话附会之辞. 二﹕ 春秋时期, 楚国有卞和, 曾找到一块玉璞(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 两次献给楚王都被认为是假的, 以欺君之罪, 先后被砍去两脚. 楚文王即位后, 卞和抱着玉璞在荆山之下痛哭. 楚文王派人取来玉璞, 经雕琢果然得到宝玉, 称为”和氏璧”. 卞和之后有和氏. 三﹕为鲜卑族复姓所改. 据所载, 南北朝时, 北魏有代北复姓「素和氏」, 为鲜卑族…

  • 和氏璧 hé shì bì

    shì

    战国时楚人卞和自楚国山中得一玉璞,献给楚厉王,经玉工鉴定其为普通的石头,厉王以卞和撒谎欺骗,乃刖其左脚。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献,仍视为石头,卞和又被刖去右足。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石至荆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命玉工加以琢磨,终得一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亦称为『和璧』。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百家姓》

    《百家姓》 - “卞”姓的来历 【宋朝】 【文】 佚名

    历史来源 「卞」源出 ; 一﹕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 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的支子(嫡妻第二子以下及妾子皆称为"支子") 受封于卞邑(在今山东省兖州, 泗州附近), 称为卞伯, 其后为"卞"氏。 二﹕春秋时鲁国有勇士庄子为卞邑大夫, 称为卞庄子, 又写为弁庄子, 其后亦为卞氏, 亦为 弁氏。 家族名人 卞和 春秋楚人。于荆山得璞玉献于楚王,两次见疑,左右足遭刖,后楚王乃使玉人琢之,果得宝玉,遂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 卞庄子 春秋卞邑大夫,以勇…

  • 拼音:

    部首:

    笔画:16画

    五笔:ugtt

    【基本释义】羲xī〔伏羲〕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和“女祸”、“神农”并称太古的三皇。简称“羲”,如“羲皇”,“羲炎”(伏羲和炎帝。炎帝即神农),“羲轩”(伏羲和轩辕),“羲黄”(伏羲和黄帝),“羲经”(即《易经》,传说《易经》八卦为伏羲所作),“羲文”(伏羲和文王,传说伏羲画八卦,文王作卦辞)。〔羲和〕a.“羲氏”、“和氏”,传说中掌天文历法的官吏;b.神话中驾日车的神;c.神话中太阳的母亲;d.中国汉代王莽时所设官名。姓。笔画数:16;部首:羊;笔顺编号:4311213123415534
  • 抱璞 bào pú

    bào

    1.相传战国楚人卞和献玉璞于楚厉王,因玉工视以为石而非玉,故王以为和欺己,乃断其左足。楚武王时,和再献之,又以为石,乃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是为和氏之璧。见韩非子˙和氏。后比喻怀才不遇。晋书˙卷七十˙应詹传:『而泓抱璞荆山,未剖和璧。若蒙铨召,付以列曹,必能协隆鼎味,缉熙庶绩者也。』2.『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尊遂也,然而形神不丘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见战国策˙齐策四。后比喻保持本有质朴淡泊的天性,不受爵禄诱惑。汉˙蔡邕˙释诲:『仆不能参迹于若人,故抱璞而优游。』 【查看详细解释
  • 奉 fèng

    fèng

    1.拱捧。左传˙成公二年:『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2.如:『奉献』。周礼˙地官˙大司徒:『祀五帝,奉牛牲,羞其肆。』3.敬受。如:『奉命』﹑『奉谕』。4.推崇﹑拥戴。如:『奉为圭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秦末大乱,东阳人欲奉婴为主。』5.信仰﹑遵循。如:『信奉』。左传˙哀公六年:『吾子奉义而行者也,若我可,不必亡一大夫。』6.讨好﹑巴结。如:『奉承』。宋˙无名氏˙梅妃传:『力士方奉太真,且畏其势。』儒林外史˙第十回:『晚生只是个直言,并不肯阿谀趋奉。』7.供养﹑侍候。如:『奉养』﹑『侍奉』﹑『奉亲』。8.祭祀。如:『供奉』。北史˙卷二十˙穆崇传:『道武异之,命崇立祀,子孙世奉焉。』唐˙高郢˙再上谏造章敬寺书:『陛下奉先思孝,兴福除祸。』1.官员的薪资。同『俸』。汉书˙卷八˙宣帝纪:『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禄薄,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2.姓。如汉代有奉挥。自己的言行与他人有关时的敬词。如:『奉劝』﹑『奉陪』﹑『奉送启程』。y章敬寺书:『陛下奉先思孝,兴福除祸。』1.官员的薪资。同『俸』。汉书˙卷八˙宣帝纪:『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禄薄,欲其毋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闰月 【唐朝】 【诗】 李贺

    帝重光,年重时,七十二候回环推。天官玉琯灰剩飞,今岁何长来岁迟。王母移桃献天子,羲氏和氏迂龙辔。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送赵司马赴蜀州 【唐朝】 【诗】 宋之问

    饯子西南望,烟绵剑道微。桥寒金雁落,林曙碧鸡飞。职拜舆方远,仙成履会归。定知和氏璧,遥掩玉轮辉。

  • 楚璧隋珍 chǔ bì suí zhēn

    chǔsuízhēn

    和氏璧与隋侯珠。比喻杰出的人才。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送友人下第归省 【唐朝】 【诗】 殷遥

    君此卜行日,高堂应梦归。莫将和氏泪,滴著老莱衣。岳雨连河细,田禽出麦飞。到家调膳后,吟好送斜晖。

  • 价值连城 jià zhí lián chéng

    jiàzhíliánchéng

    连城:连在一起的许多城池。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落第,刘拾遗相送东归 【唐朝】 【诗】 钱起

    不醉百花酒,伤心千里归。独收和氏玉,还采旧山薇。出处离心尽,荣枯会面稀。预愁芳草色,一径入衡闱。

企业未签劳动合同 如何判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

企业未签劳动合同 如何判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

当未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当事人双方的主体资格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 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