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地 shí dì

    shí

    佛教用语:(1)依菩萨证悟的层次而分的十种境界。即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十地经˙卷一:『唯诸佛子,我不见有诸佛国界,彼中如来不叹说此菩萨十地者。』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亦称为『菩萨地』。(2)菩萨十地中的第十地,仅次于佛果的境界。唐˙高宗˙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全宋词》

    《全宋词》 - 感皇恩(知平江日寿母上官太夫人) 【宋朝】 【词】 邹应博

    觅得个州儿,稍供彩戏。多谢天公为排备。一轮明月,酝作清廉滋味。倾入寿杯里,何妨醉。我有禄书,呈母年万计。八十三那里暨。便和儿算,恰一百四十地。这九千馀岁,长随侍。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 【唐朝】 【诗】 李治

    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法轮含日转,花盖接云飞。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幡虹遥合彩,定水迥分晖。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唐朝】 【诗】 李峤

    故台苍颉里,新邑紫泉居。岁在开金寺,时来降玉舆。龙形虽近刹,鸟迹尚留书。竹是蒸青外,池仍点墨馀。天文光圣草,宝思合真如。谬奉千龄日,欣陪十地初。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唐朝】 【诗】 樊忱

    净境重阳节,仙游万乘来。插萸登鹫岭,把菊坐蜂台。十地祥云合,三天瑞景开。秋风词更远,窃抃乐康哉。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 【唐朝】 【诗】 周弘亮

    江亭闲望处,远近见秦源。古寺迟春景,新花发杏园。萼中轻蕊密,枝上素姿繁。拂雨云初起,含风雪欲翻。容辉明十地,香气遍千门。愿莫随桃李,芳菲不为言。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游西林寺 【唐朝】 【诗】 李涉

    十地初心在此身,水能生月即离尘。如今再结林中社,可羡当年会里人。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晨自竹径至龙兴寺崇隐上人院 【唐朝】 【诗】 许浑

    佛寺通南径,僧堂倚北坡。藤阴迷晚竹,苔滑仰晴莎。病忆春前别,闲宜雨后过。石横闻水远,林缺见山多。欲结三天社,初降十地魔。毒龙来有窟,灵鹤去无窠。客路随萍梗,乡园失薜萝。禅心如可学,不藉鲁阳戈。

  • 国学名著《全唐诗》

    《全唐诗》 - 题豫章西山香城寺 【唐朝】 【诗】 陈陶

    十地严宫礼竺皇,栴檀楼阁半天香。祇园树老梵声小,雪岭花香灯影长。霄汉落泉供月界,蓬壶灵鸟侍云房。何年七七金人降,金锡珠坛满上方。

  • 地论师 dì lùn shī

    lùnshī

    对北魏到唐初许多精研及弘传十地经论的法师之称呼。但由于传承的不同,见解互异,所以分成南北两道,南道系宗勒那摩提,北道宗传自菩提流支。代表人物有慧光﹑法上﹑道凭﹑道宠等。 【查看详细解释
  • 菩提流支 pú tí liú zhī

    liúzhī

    北天竺的高僧。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来洛阳,居大宁寺。与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共译世亲的十地经论,被尊为地论师相州北派之祖。此外尚译有佛名经﹑入楞伽经﹑宝性论等凡三十余部。 【查看详细解释
  • 菩萨十地 pú sà shí dì

    shí

    菩萨境界的十种阶位。见『十地』条。 【查看详细解释
  • 菩萨地 pú sà dì

    菩萨的十种证悟境界。见『十地』条。 【查看详细解释
  • 证果 zhèng guǒ

    zhèngguǒ

    佛教谓修行者证悟真理,成为圣者,即佛教四果、十地、佛中的任一种境界都属之。大唐西域记˙卷四:『时证果人愍而叹曰:「枉杀无辜,毁灭佛法,随无间狱,流转未已。」』 【查看详细解释
  • 金言 jīn yán

    jīnyán

    1.珍贵、宝重的言辞。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写微之诗:『金言自销铄,玉性肯磷缁。』2.佛教用语。指佛陀的教言为金言。洛阳伽蓝记˙卷四˙融觉寺:『晓魏言及隶书,翻十地、楞伽及诸经论二十三部,虽石室之写金言,草堂之传真教,不能过也。』 【查看详细解释
  • 顿悟 dùn wù

    dùn

    佛教用语:(1)谓在一时间证得真理。五灯会元˙卷四˙荐福弘辩禅师:『如来出世为天人师,善知识随根器而说法,为上根器者开最上乘顿悟至理。』(2)证悟一切现象都无真实的生灭变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法师研十地,则知顿悟于七住。』[反]渐悟 【查看详细解释
  • 六道 liù dào

    liùdào

    佛教认为众生由于过去世所作的业,造成每个生命不同的存在状态。存在的状态可分成六韹即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称为『六道』,众生未解脱前,始终在其中辗转生死。起世经˙卷九:『一切众生于人间生,悉皆成就无觉无观,快乐证知身坏即生光音天处,一切六道皆悉断绝,此即名为「世间转尽」。』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亦称为『六趣』。 【查看详细解释
  • 菩萨 pú sà

    1.佛教用语。梵语bodhisattva的音译,全名为『菩提萨埵』,意译作觉有情。其义有二:一、专指成佛前的悉达多太子。修行本起经˙卷下:『菩萨见此众生品韹展转相吞,慈心愍伤,即于树下得第一禅。』二、指具备自利、利他的大愿,追求无上觉悟境界,并且已证得性空之理的众生。菩萨所觉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罗汉之上。佛说十地经˙卷二:『菩萨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舍意乐已,为欲救拔一切有情,转更访求世出世间诸利益事。』初刻拍惊案奇˙卷八:『弟子虔诚拜祷,伏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使夫妻得相见。』2.尊称乐善好施的好人。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小的送他到广东家里,他家亲戚、本家有百十人,都望空谢了老爷的恩典;又都磕小的头,叫小的是「菩萨」。』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武经总要》

    《武经总要》 - 前集·卷七 【文】 曾公亮,丁度

    阵法总说昔称:善师者不阵,善阵者不战。此言伐谋制变先声后实,军志素定夺敌人之心,不待旗垒之相摩、兵矢之相接,而胜负之势决于前矣。其次,则立部曲,度权谋,先偏后伍,弥缝其阙,用以乘机而佐胜。由中古以来未之或改。大要在士卒训练,兵械坚良,号令以申之,赏罚以督之。因山川形势之宜,讲步骑离合之要,不嚣不隘,按阵而居。常以我逸待彼劳,常以我治待彼乱,常以我近待彼远,常以我饱待彼饥。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不…

  • 国学名著《春》

    《春》 - 33 【近现代】 【文】 巴金

    芸在高家住了两天。芸回去以后,琴便邀淑英到她的家里去玩。淑英这天刚吃过早饭就出门,一直到晚上九点多钟才回家。在张家她坐在琴的房间里跟琴谈了许多话。琴把那个计划详细地对她说了。琴的话并不带一点夸张,却很雄辩。琴把潜伏在淑英心里的阴云完全驱散了,却给她种植了一个坚强的信念,使她怀着快乐的心情回到自己的家,去见那个古板而寡情的父亲。淑英笑吟吟地走进克明的书房,给克明请了一个安,温和地说:“爹,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