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倡而不和 chàng ér bù hè

    chàngér

    倡:同“唱”。和:响应。领唱无人应和。形容有人领导,但无人响应的冷清局面。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 - 袁州州学记 【宋朝】 【文】 李觏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

  • 一倡三叹 yī chàng sān tàn

    chàngsāntàn

    指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查看详细解释
  • 一唱三叹 yī chàng sān tàn

    chàngsāntàn

    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 【查看详细解释
  • 壹倡三叹 yī chàng sān tàn

    chàngsāntàn

    指一人歌唱,三人应和。 【查看详细解释
  • 朱弦三叹 zhū xián sān tàn

    zhūxiánsāntàn

    指称音乐的美妙。 【查看详细解释
  • 一倡百和 yī chàng bǎi hè

    chàngbǎi

    一人提倡,百人附和。比喻响应附和的人很多。语本汉˙桓宽˙盐铁论˙结和:『人罢极而主不恤,国内溃而上不知,是以一夫倡而天下和。』亦作『一唱百和』。 【查看详细解释
  • 遗音 yí yīn

    yīn

    1.余音、余韵。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2.死者存留在活人记忆中的说话声音。文选˙潘岳˙悼亡诗三首之二:『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3.古人所流传下来的音乐。文选˙嵇康˙琴赋:『情舒放而远览,接轩辕之遗音。』 【查看详细解释
  • 仪表 yí biǎo

    biǎo

    1.准则、模范。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2.容貌举止。南朝梁˙沈约˙齐丞相豫章文宪王碑:『位冠朝首,仪表瑰雄,风神秀杰。』宋史˙卷二五二˙杨承信传:『杨承信身长八尺,美仪表。』3.测量指示的器具。如驾驶座前指示速度、高度、油量的表。或作『仪表』。[似]2.边幅、相貌、容貌、仪容 【查看详细解释
  • 不和 bù hé

    1.不符。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仲翔高亮,性不和物。』2.不和睦﹑不融洽。初刻拍案惊奇˙卷四:『魏帅与许帅刘昌裔不和,要隐娘去取他首级。』红楼梦˙第六十一回:『谁知和他母女不和的那些人,巴不得一时撵出他们去。』[似]2.不睦﹑反目[反]2.和睦 【查看详细解释
  • 拼音:

    部首:

    笔画:11画

    五笔:uvqv

    【基本释义】阋(鬩)xì争吵:阋墙(引申为内部不和)。笔画数:11;部首:门;笔顺编号:42532151135
  • 拼音:

    部首:

    笔画:8画

    五笔:

    【基本释义】沴lì渚,引申为阻水的高地:“跖魂负沴。”灾害:沴气。克,伤害:“唯金沴木。”(气)不和:“阴阳之气有沴。”笔画数:8;部首:氵;笔顺编号:44134333
  • 称雨道晴 chēng yǔ dào aíng

    chēngdàoaíng

    比喻说话说不到一块。 【查看详细解释
  • 反目 fǎn mù

    fǎn

    不和,多指夫妻而言。易经˙小畜卦:『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妾屡屡谏也,遂至反目,因弃了妾,同他一伙无籍人到边上立功去,竟无音耗回来了。』[似]不和、反面[反]联谊、亲睦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反经》

    《反经》 - 道德 【唐朝】 【文】 赵蕤

    夫兵不可出者三: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出战。故孙子曰:一曰道。道者,令人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人不畏危。(危,疑也。言主上素有仁施于下,则士能致前赴敌,故与处存亡之难,不畏倾危之败。若晋阳之围,沉灶生蛙,而民无叛疑也。) 黄石公曰:“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冬不服裘,夏不操扇,是谓礼将。与之安,与之危,故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接之以礼,厉之以辞(厉士以见危授命之辞也),则士死之。是以含蓼问疾,越王霸于诸侯;吮疽恤士…

  • 国学名著《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 - 阴饴甥对秦伯 【先秦】 【文】 左丘明

    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 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以此不和。”秦伯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 改馆…

  • 国学名著《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 - 兵情 【秦朝】 【文】 孙膑

    孙子曰:“若欲知兵之情,弩矢其法也。矢,卒也。弩,将也。发者,主也。矢,金在前,羽在后,故犀而善走。前..今治卒则后重而前轻,阵之则辨,趣之敌则不听,人治卒不法矢也。弩者,将也。弩张柄不正,偏强偏弱而不和,其两洋之送矢也不壹,矢虽轻重得,前后适,犹不中[ 招也] ..将之用心不和..得,犹不胜敌也。矢轻重得,前[ 后] 适,而弩张正,其送矢壹,发者非也,犹不中招也。卒轻重得,前..兵..犹不胜敌也。故曰,弩之中彀合于四,兵有功..将也,卒也,□也,故曰,兵胜敌也,不异于弩之中招也。此兵之道也。…

  • 拼音: chàng chāng

    部首:

    笔画:10画

    五笔:wjjg

    【基本释义】倡chàng发动,首先提出:倡言,倡始。倡议。倡导。提倡。首倡(首先提倡)。古同“唱”,唱和(he)。倡chāng古代称唱戏的人:倡优。古同“娼”,妓女。笔画数:10;部首:亻;笔顺编号:3225112511
  • 国学名著《北溪字义》

    《北溪字义》 - 卷下·礼乐 【文】 陈淳

    礼乐有本有文。礼只是中,乐只是和,中和是礼乐之本。然本与文二者不可一阙。礼之文,如玉帛俎豆之类。乐之文,如声音节奏之类。须是有这中和,而又文之以玉帛俎豆、声音节奏,方成礼乐。不只是偏守中和底意思,便可谓之礼乐。就心上论,礼只是个恭底意,乐只是个和底意,本是里面有此敬与和底意。然此意何自而见?须于宾客祭祀时,将之以玉帛,寓之以笾豆,播之于声音节奏间,如此则内外本末相副,方成礼乐。若外面有玉帛钟鼓…

  • 国学名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 脉度 【汉朝】 【文】 佚名

    黄帝曰:愿闻脉度。歧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

企业未签劳动合同 如何判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

企业未签劳动合同 如何判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

当未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当事人双方的主体资格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 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