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战而溃 bù zhàn ér kuì

    zhànérkuì

    军队未经战斗便已溃败。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世宗因高平之战,见樊爱能﹑何徽等一军不战而溃,察知军中弊幸。』 【查看详细解释
  • 察知 chá zhī

    cházhī

    观察得知。墨子˙明鬼下:『是与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世宗因高平之战,见樊爱能、何徽等一军不战而溃,察知军中弊幸。』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百战奇略》

    《百战奇略》 - 水战 【明朝】 【文】 刘基

    凡与敌战,或岸边为阵,或水上泊舟,皆谓之水战。若近水为阵者,须去水稍远,一则诱敌使渡,一则示敌无疑。我欲必战,勿近水迎敌,恐其不得渡;我欲不战,则拒水阻之,使敌不得济。若敌率兵渡水来战,可于水边伺其半济而击之,则利。法曰:「涉水半渡可击。」 汉郦生说齐下之,齐王日与生纵酒为乐,而罢守备。蒯通说信,遂渡河,袭破齐。齐王以郦生卖己,烹之,而走高密,请救于楚。楚遣龙且将兵救齐。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来,其锋难当,齐、楚自居其地,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

  • 劳师袭远 láo shī xí yuǎn

    láoshīyuǎn

    发动军队袭击远方的敌人,多指冒险的军事活动。 【查看详细解释
  • 有征无战 yǒu zhēng wú zhàn

    yǒuzhēngzhàn

    指不战而胜。 【查看详细解释
  • 不战而胜 bù zhàn ér shèng

    zhànérshèng

    未经战斗即取得胜利。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不若闭城自守,出其军人妻属登城以招之,人人思家,可不战而胜也。』 【查看详细解释
  • 神经战 shén jīng zhàn

    shénjīngzhàn

    一种心理战。指有计划的运用宣传和其他方法,影响敌人精神意志,打击其信心、瓦解其志气,从而获致胜利。孙子兵法上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即是此种心理战的运用。 【查看详细解释
  • 缩栗 sù lì

    1.畏惧的样子。新唐书˙卷一一八˙李渤传:『干纪之奸不战而拘累,强梁之凶销铄缩栗,迎风而委伏。』2.枯萎。礼记˙月令『草木皆肃』句下郑玄˙注:『肃谓枝叶缩栗。』 【查看详细解释
  • 聊城射书 liáo chéng shè shū

    liáochéngshèshū

    战国齐鲁仲连将一封书信射入聊城,惑动守将心志,遂使守城燕将自杀而城破。典出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传。后遂用来比喻以文克敌,不战而胜。 【查看详细解释
  • 卖阵之计 mài zhèn zhī jì

    màizhènzhī

    被敌人收买而在战阵上假作战败。三国演义˙第八十八回:『吾知汝原受诸葛亮之恩,今故不战而退,正是卖阵之计。』 【查看详细解释
  • 萨尔浒之战 sà ěr hǔ zhī zhàn

    ěrzhīzhàn

    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发生于明朝与女真之间的一场战役。女真人努尔哈赤率兵侵略臣服于明朝的叶赫部族,明派辽东经略杨镐率兵支持,主力军在萨尔浒山遭女真歼灭,其余不战而败。战争失败的结果引发了女真入主中原的意图。因主要战场在萨尔浒山,故称为『萨尔浒之战』。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百战奇略》

    《百战奇略》 - 穷战 【明朝】 【文】 刘基

    凡战,如我众敌寡,彼必畏我军势,不战而遁,切勿追之,盖物极则反也。宜整兵缓追,则胜。法曰:「穷寇勿迫。」 汉,赵充国讨先零羌,兵至羌虏所。羌久屯聚,懈弛,望见大军,弃辎重,欲渡湟水。道隘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死战。」诸校皆曰:「善。」羌赴水溺死者数百,余皆奔溃。 …

  • 甲兵 jiá bīng

    jiábīng

    1.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韩非子˙十过:『府无储钱,库无甲兵。』2.武装的士兵。亦泛指军队。荀子˙王制:『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南史˙卷六十˙傅昭传:『及昭至,有人夜见甲兵出。』亦称为『甲士』、『甲卒』。3.左传˙哀公十一年:『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唐˙杜甫˙夜诗二首之二:『甲兵年数久,赋敛夜深归。』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 - 周亚夫 【明朝】 【文】 冯梦龙

    【原文】 吴、楚反,景帝拜周亚夫太尉击之。既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之曰:“吴王怀辑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人于殽、渑阨陋之间。且兵事尚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洛阳,使殽、渑间,果得伏兵。 太尉会兵荥阳,坚壁不出。吴方攻梁急,梁请救,太尉守便宜,欲以梁委吴,不肯往。梁王上书自言,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亦不奉诏,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后,吴兵求战不得,饿而走。太尉出精兵击破之。 〔评〕吴王之初发也,其大…

  • 国学名著《百战奇略》

    《百战奇略》 - 不战 【明朝】 【文】 刘基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 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 …

  • 国学名著《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 - 总序 【明朝】 【文】 冯梦龙

    【原文】 冯子曰:岳忠武论兵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愚以为“智”尤甚焉。智者,知也。知者,知仁、知信、知勇、知严也。为将者,患不知耳。诚知,差之暴骨,不如践之问孤;楚之坑降,不如晋之释原;偃之迁延,不如罂之斩嬖;季之负载,不如孟之焚舟。虽欲不仁、不信、不严、不勇,而不可得也。又况夫泓水之襄败于仁,鄢陵之共败于信,阆中之飞败于严,邲河之縠败于勇。越公委千人以尝敌,马服须后令以济功,李广罢刁斗之警,淮阴忍胯下之羞。以仁、信、勇、严而若彼,以不仁、不信、不严、不勇而若此。其故何哉?智与不…

  • 国学名著《百战奇略》

    《百战奇略》 - 劳战 【明朝】 【文】 刘基

    凡与敌战,若便利之地,敌先结阵而据之,我后去趋战,则我劳而为敌所胜。法曰:「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晋司空刘琨遣将军姬澹率兵十余万讨石勒。勒将拒之,或谏曰:「澹兵马精盛,其锋不可当,且深沟高垒以挫其锐,攻守势异,必获万全。」勒曰:「澹军远来,体疲力竭,犬马乌合,号令不齐,一战可擒也,何强之有!援又垂至,胡可舍去,大军一动,岂易中还!若澹乘我之退,顾乃无暇,焉得深沟高垒乎!此谓不战而自取灭亡之道。」遂斩谏者。以孔苌为前锋都督,令三军后出者斩。设疑兵于山下,分为二伏。勒率兵与澹战,伪收众而北。澹纵兵…

  • 国学名著《百战奇略》

    《百战奇略》 - 避战 【明朝】 【文】 刘基

    凡战,若敌强我弱,敌初来气锐,我之势弱,难以相持,且当避之,伺其疲敝而击之,则胜。法曰:「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汉灵帝中平六年,凉州贼王国围陈仓,以皇甫嵩讨之。董卓请速进,嵩曰:「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之。是以善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陈仓虽小,城〔守〕固备,未易拔。王国虽强,攻陈仓不下,其众必疲,疲而击之,全胜之道也。」国攻之,终不拔,其众疲敝解去。嵩进兵追击之。卓曰:「〔不可。兵法:〕穷寇勿迫,归众勿遏。」嵩曰:「不然。〔前吾不击,避其锐也;今而击之,待其衰也。所击疲师,非归众也…

  • 判 pàn

    pàn

    1.分﹑分开。唐˙柳宗元˙封建论:『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2.区别﹑分辨。庄子˙天下:『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3.分明﹑辨明。如:『存亡未判』。宋˙苏洵˙六国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4.决断是非曲直。如:『审判』﹑『判刑』﹑『判案』。5.古称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如唐代宰相判六军十二卫事,宋以宰相判枢密院。 宋史˙卷三一二˙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1.审判诉讼的判决文书。新唐书˙卷一二六˙李元纮传:『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2.断语。红楼梦˙第五回:『后面便是一座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独坐看经。其判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3.文体的一种。仿判狱的文词,可见其推理﹑辩驳的能力。科举取士,亦以试判。清˙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判:『今世理官断狱,例有参词,而设科取士,亦试以 【查看详细解释
  • 国学名著《东游记》

    《东游记》 - 第四十一回 【文】 吴元泰

    钟离令破玉皇阵却说白虎阵已破,钟军师又令老令婆,同八娘、九妹,攻打玉皇阵。语之曰:“此阵按有梨老母,若能先擒此人,其阵易破。”宗保又令王贵率所部,从正殿打入,为三路救应。令婆领兵鼓噪,杀奔玉皇殿来。椿岩摇动红旗,梨山老母董夫人拍马来迎,两骑相交,斗到数合,夫人勒马便走。八娘、九妹两翼绕进,忽阵内金鼓齐鸣,蕃兵围合将来,把令婆等困在垓心。王贵闻知,急引兵杀入救之,被蕃将韩延寿射中心窝而死。败兵归报…

企业未签劳动合同 如何判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

企业未签劳动合同 如何判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

当未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当事人双方的主体资格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 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