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字适之,原名嗣穈。徽州绩溪人。被余英时誉为二十世纪影响力最大的学者和思想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是新红学考据派的创始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人物生平

时间 事件
公元1891年 12月17日未时出生于江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  
公元1893年 随母亲冯顺弟前往台湾其父胡传任所。  
公元1895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母亲离开台湾返回上海,后回祖籍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村,进读书。其父胡传病逝于厦门。  
公元1904年 与江冬秀订婚,从三兄到上海,入梅溪学堂。  
公元1905年 进澄衷学堂。  
公元1906年 考取中国公学。  
公元1908年 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公元1910年 留学美国,入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  
公元1915年 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于约翰·杜威。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要内容: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回中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回安徽省绩溪县与江冬秀结婚。  
公元1919年 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  
公元1920年 离开《新青年》,在南京大学暑期学校讲学。  
公元1922年 北京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创办《努力周报》。在其第二期(1922年5月14日)与蔡元培、李大钊、陶行知、梁漱溟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  
公元1924年 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  
公元1925年 2月参加北京善后会议,并参与起草部分会议文件。  
公元1926年 与其师郭秉文等人在美国发起成立华美协进社。游历英国、法国、美国、日本诸国。
公元1927年 正式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与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在上海蒋介石与宋美龄婚礼上结识蒋介石。
公元1928年 创办《新月》月刊,任中国公学校长。  
公元1929年 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标志人权运动的开始,随后发表《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对于建国大纲的疑问》、《知难,行亦不易—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说述评》、《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1930年1月胡适、罗隆基、梁实三人有关人权问题的文章结集为《人权论集》交新月书店出版,后被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查禁。1930年4月10日在《我们走那条路》中提出:“要铲除打倒的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五大仇敌”。  
公元1932年 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并邀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灏创办《独立评论》,胡适先后共为其撰写了1309篇文章。  
公元1935年 1月4日抵达香港,逗留五天,主要接受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多次要求出任驻日本大使未果。
公元1937年 七七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于1937年8月19日要求胡适即日前往美国争取美方对中国的支持。  
公元1938年 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  
公元1942年   9月8日辞去驻美大使一职,旅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  
公元1943年 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  
公元1944年 9月在哈佛大学讲学。  
公元1945年   出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代表团代表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以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的身份,在伦敦出席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会议,制订该组织的宪章。  
公元1946年   7月回到北平,任北京大学校长。11月28日,蒋介石向国民代表大会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并郑重致词,说明其要点,由大会主席团主席胡适接受。12月25日,国民大会正式三读通过宪法草案,国民大会闭幕,由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接受胡适递交宪法。
公元1947年 1月24日蒋介石想请胡适出任中华民国考试院长和国府委员,但胡适坚持不肯加入国民政府而力辞。4月,王耀武托季羡林给胡适捎去信,致以敬意与问候,并邀请胡适在方便的时候莅临济南作学术演讲。旋即得到回信,胡适答应来济南与教育界同行们共同研究山东的教育。
公元1948年 4月3日蒋介石认为中华民国宪法为内阁制,实权在内阁,中华民国大总统应为虚位,请公正人士较佳,所以想叫中国国民党支持无党籍的胡适出马竞选行宪后第一任总统,等胡适当上总统后再任命蒋中正为中华民国行政院长,胡适同意,但后来因国民党中执会还是支持蒋介石选总统而变卦。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用电台广播呼吁胡适留下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不为所动,依然决定离开北平。12月北平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邀请胡适在中南海怀仁堂商讨是战是和,胡适送了八个字和比战难,坚持待变。12月13日朱家骅、傅斯年、俞大维、陈雪屏四个人在南京设法派飞机去接胡适南下。本坚持不肯丢下北京大学不管。12月14日在南京方面的劝说下勉强同意离开。12月15日下午4点,傅作义派了部队护送胡适到北京南苑国际机场上了飞机。夜里十时到达南京明故宫机场。
公元1949年 3月9日蒋介石派蒋经国赴上海访胡适。4月6日胡适应中华民国政府要求,从上海搭威尔逊轮前往美国当说客,为和平解决国共内战问题寻求美国政府的介入。4月21日船抵旧金山,得知1949年4月19日政府拒绝中共24项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已渡江此时局势已定,胡适在美处处碰壁,而发表《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自由》,旅美时,与张爱玲相识,结下友谊。《自由中国》创刊,胡适任名义上的发行人。6月7日新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长阎锡山发表胡适为外交部长,但胡适拒绝上任。
公元1950年 3月初,胡适到华盛顿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会议,被推为该会干事长。应聘为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6月23日主管亚太事务的美国助理国务卿迪安·腊斯克约见胡适﹐试图说服胡适出面领导流亡海外及台湾的反共亲美的人士﹐以取代蒋介石的政权,胡适对此表示全无兴趣。
公元1952年 胡适和蒋廷黻在纽约有意联合组织反对党以在台湾推行民主政治,但在胡适返台与蒋介石讨论后,遭到蒋介石的反对,以致组党失败。  
公元1954年 2月至3月,六十四岁的胡适到台湾参加“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担任“临时主席”。  
公元1955年 中国大陆掀起批判胡适运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胡适住在美国搜集了这八本书,认真作了批注。而批判胡适运动的起因,根据耿云志的说法是:这句话我想是他一生里,讲的最有失绅士风度的一句话,胡适说按照毛泽东当时的水平他考北大是考不上的,毛泽东非常决断地发动一场全国规模的彻底批判胡适的运动。  
公元1957年 11月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  
公元1958年 4月返回台湾定居就任。自此,胡适多时往返台、美两地。期间因为经济关系,将《胡适文选》及《胡适自述》等所有著作,以买断方式卖与出版公司。  
公元1959年 兼任台湾长期科学发展委员会主席。  
公元1960年 《自由中国》杂志负责人雷震被捕,胡适参与营救雷震,不过并没有成功,胡适一度受到株连,对此胡适留下三千字的日记说明始末。  
公元1961年 2月胡适参加台湾大学校长钱思亮的宴会,刚抵达时感到身体不适,送至医院脉搏跳至135次,痰中带血,医生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此次住院2月,后回家自养,但身体已日渐衰弱。11月病情恶化,至台湾大学医学院疗养。
公元1962年 1月从台大医院出院。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开酒会时心脏病猝发病逝于台湾省台北市南港区,胡适去世获得哀荣。3月1日蒋介石前往祭吊,并亲书挽联一副,适之先生千古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然后蒋在胡适去世当天的日记中写道,闻胡适心脏病暴卒,对革命事业确实去除了一个障碍。

个人成就

著作方面

胡适作为学者著作诸多,季羡林谨慎将胡适的学术著作粗略地分为六大类:

学术著作粗分

1、《诗三百篇言字解》《尔汝篇》《吾我篇》

2、整理国故和《国学研究

3、以《说儒》为中心的《胡适论学近著》

4、关于神会和尚的研究

5、关于《水经注》的研究

6、为许多旧的长篇小说写序、作考证,一直到新红学(胡适是新红学考据派的创始人)、《白话文学史》和《哲学史》等

《诗三百篇言字解》、《尔汝篇》、《吾我篇》这三篇文章方面受到了乾嘉考据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了西方语言研究的影响,特别是"吾"、"我"、"尔"、"汝"这几个人称代词。汉字没有曲折变化,与西方不同。在西方语言中,人称代词有四格--主格、宾格、所有格和受事格--从字形上看,泾渭分明,而汉字格变只能表现在字变上,这点容易为不通西语者所疏忽。胡适通英语,对此敏感,才写出这样的文章。

胡适对归纳法发生了兴趣,也有所了解。同时胡适完全掌握了以中国文法与外国文法作比较研究的知识而受其实惠。于是胡适对中国三百年来的学术研究作了总结,而这些总结对他的作品是有影响的。

胡适是把整理国故或国学研究纳入他的"中国文艺复兴"的范畴之内的,同平常所理解的不同。中国文艺复兴运动有四重目的:(1)研究问题,特殊的问题和当时迫切的问题;(2)输入学理,从海外输入那些适合我们作参考和比较研究用的学理;(3)整理国故(把三千年来支离破碎的古学,用科学方法做一番有系统的整理);(4)再造文明,这是上三项综合起来的最后目的。

《胡适论学近著》有《说儒》一篇长达数万言的论文。胡适认为,"儒"字的原义是柔、弱、懦、软等等的意思。孔子和老子都属于被周灭掉的殷遗民的传教士。由于他们是亡国之民,他们不得不采取那种柔顺以取容的人生观。

唐德刚学者表示《说儒》不但是胡适治学的巅峰之作,也是30年代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成就的代表作。中国近代学术,以五四开其端,到30年代已臻成熟期。那时五四少年多已成熟,治学干扰不大,所以宜其辉煌。这个时期一过以至今日,中国再也没有第二个"30年代"。季羡林认为,唐先生对《说儒》的评价和对30年代学术的估价,是颇值得商榷的。《说儒》意思虽新颖,但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公认,郭沫若就有文章反驳。所谓"30年代"的学术成就,不知何所指。当时日寇压境。举国同愤,也不能说"干扰不大"。

关于适之先生对神会和尚的研究和《水经注》的研究用半生以之。前者的用意在研究中国禅宗史,后者的用意在为戴震平反昭雪,其成绩都在《说儒》之上。

附:禅宗成就,胡适将禅宗史研究的问题点,由西天二十八祖的传承问题,转为禅宗革命本身的问题。胡适的论断承载了日后的许多成果与成就。

思想方面

胡适不喜欢"哲学史"这个词,而钟爱"思想史"这个词。不管是哲学,还是思想,胡适都没有表示想创立独立的体系,严格地讲,胡适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思想家。季羡林给他杜撰了一个名词:行动思想家,或思想行动家。胡适毕生都在行动,是有思想基础的行动。"五四"运动在中国学术史上,中国文学史上,甚至中国政治史上,是空前的,执大旗作领袖的人物是胡适。

胡适的思想来源是复杂的,既有中国的传统思想,又有西方的古代一直到近代的思想,以后者为主。胡适真正的主要的思想是实验主义(实验主义是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叶流行于美国的有影响的大哲学派别之一的思想)。胡适赞赏“格拉底法则”。苏格拉底的再传弟子--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他提出"三段论法"。所谓"三段",指的是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段论法"又称"演绎推理法",胡适经常讲他的方法是"归纳法",就是针对这种演绎法而发的。胡适有名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来源是杜威(美国哲学大师)一些思想加以简化和明确化了的。季羡林谦虚认为,在对西方的反应方面,胡适这个思想的来源还不仅限于杜威,还有尼采的影响在,他那"重新评估一切价值"的名言,影响了整个世界。在对内方面,胡适也受到了影响,最突出的是宋代哲学家张载。

季羡林认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十个字,是胡适对思想和治学方法最大最重要的贡献。

社会影响

文化影响

鲁迅、陈西滢都指责胡适提倡整理国故是开现代科学倒车的作法。胡适研究专周质平认为:胡适所提倡的整理国故,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无积极推动的作用,还把一批青年人引上乾嘉考证的老路。

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又称文学革命。胡适到北大后通过讲堂和报刊(如《新青年》、《努力周报》、《晨报副刊》等等)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大力提倡“新文化”或“新思潮”。“左”倾思潮在1920年有逐渐压倒胡适的趋向。但胡适的思想还是在当时不少“左”倾青年的心中留下种子,几十年后又奇迹的出现。在先后读到的王元化、李慎之、舒芜几位先生晚年的文字,都明显透出“回向胡适”的信息。

政治影响

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实现。他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渐进的改革。他从“五四”时期提倡“德先生”(民主)到晚年在台湾领导《自由中国》。他的自由主义的友人(文江、蒋廷黻、吴景超等等)在三十年代《独立评论》时期都一度发生了动摇,主张“专制”是“建国”的有效方法,“建国”成功以后再建立民主不迟。在争论中胡适不肯退让,他坚信只有民主制度才真能造成一个稳定的现代国家。“专制”——即使是“开明专制”——最后一定弄到强大的政府不受监督和制裁的地步。胡适的贡献在于“创造了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他之开拓公共舆论的空间也就是对于他的政治理想的一种实践。他全力倡导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等,是为了争取人民有批评执政党及政府的合法权利。

人际影响

陈独秀,胡适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

顾颉刚,顾颉刚表示,他的套治学方法是看胡适《水浒传考证》一文看来的。

梁实,三十年代,胡适独具慧眼,提拔、任命、帮助梁实秋完成了日后号称梁实秋对文坛的三大功绩之一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毛泽东,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校湖南自修大学是因为胡适的提议和倡导。他给胡适写信提到:“你的学生毛泽东“。学者宣道华认为毛泽东在五四时期受到胡适及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理论联系实际的毛泽东思想观点与之有共通之处,胡适在《每周评论》专文称赞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最初几期的内容。

季羡林,季羡林虽不是胡适的学生(他的老师是陈寅恪),但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的他在归国初期受到胡适提拔。

林语堂,林语堂在其留学中,清政府取消对留学生资助,林语堂靠着胡适的资助继续在国外读书。他回国时只剩1毛钱。

雷震,雷震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迁台后,为了宣扬民主自由而创办自由中国杂志,请胡适担任发行人。自由中国杂志曾经是蒋介石施行独裁、箝制言论自由的威权统治下唯一的民主思想重镇,但后来也因批评蒋介石与中国国民党并打算成立反对党请胡适来领导而惹祸上身遭停刊,雷震也遭诬陷入狱,但自由中国推行胡适所提倡的民主思想和言论自由,影响到后来台湾的党外运动与民主进步党的成立,是台湾民主运动的播种者。

陈之藩,陈之藩与胡适为忘年之交,赴美留学得到胡适赞助。致胡适信件收入《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

个人作品

著作书籍

序号 出版时间 作品名称 出版发行
1 1919年 中国哲学史大纲 商务书馆
2 1920年 尝试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3 1921年 胡适文存·一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4 1922年 章实齐先生年谱 商务印书馆
5 1924年 胡适文存·二集 亚东图书馆
6 1927年 戴东原的哲学 亚东图书
7 1928年 白话文学 新月书店
8 1928年 卢山游记 新月书店
9 1930年 人权论集 新月书店
10 1930年 胡适文存·三集 亚东图书馆
11 1930年 胡适文选 亚东图书馆
12 1930年 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 中国公学
13 1932年 中国中古思想史的提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14 1933年 胡适自述 远流出版社
15 1935年 胡适文存·四集 商务印书馆
16 1935年 南游杂忆 良友图书公司
17 1939年 胡适留学日记 商务印书馆
18 1948年 胡适的时论 六艺书局
19 1948年 水经注版本四十种展览目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 1949年 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 自由中国社
21 1949年 齐白石年谱 商务印书馆
22 1960年 丁文江的传记 中央研究院
23 2009年 胡适口述自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书籍

序号 出版时间 作品名称 出版发行
1 1930年 神会和尚遗集 亚东图书馆
2 1931年 中国文学史选例 北京大学出版社
3 1933年 短篇小说 亚东图书馆
4 1935年 中国新文学大系 良友图书公司
5 1951年 台湾纪录两种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6 1961年 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自印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