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汉朝】 张仲景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疫病流行,死亡枕藉,张仲景
张仲景《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汉朝】 张仲景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疫病流行,死亡枕藉,张仲景的族人亦多数亡于伤寒之疾。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金匮要略》即为《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的节略本。

《伤寒杂病论》问世以后,由于战乱等原因,成书不久即散乱于世。至北宋时,翰林学士王洙在宫藏书匮中发现蠹简本《金匮玉函要略方》,书分上、中、下3卷,实为《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勘《金匮》时,依据此本,删去上卷伤寒部分,保留中、下两卷杂病和妇人病两部分,并把下卷方剂分列各证之下,重新编成《金匮要略方论》,分为上、中、下3卷,其文字自此基本定型,并由此演变出各类版本。

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勘的《金匮要略方论》初刊在宋治平三年(1066年),但原刊本已佚。南宋时有一版本为书帕本,此本虽已早佚,但现存一种明代无名氏据南宋书帕本的仿刻本,曾收藏于日本聿修堂中,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亦存一部。元代根据南宋书帕本的复刻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一种,书名为《新编金匮方论》,卷首有“邓珍序”,作序时间为“至元庚辰”(1340年),这是现存最早的一种《金匮要略》刊本。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赵开美在刊《仲景全书》时据邓珍本重新刊刻的《金匮要略方论》(称赵开美本),为现存较早、且为国内学者公认较好的《金匮》传本。明嘉靖年间(约1522年~1566年)俞桥氏刊《金匮要略方论》(称俞桥本),1929年商务印书馆所编《四部丛刊》中之《金匮要略》初印本即据俞本影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吴勉学校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时刊入《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称《医统正脉》本)。《四部丛刊》第2次刊印(即1936年印本)改用吴本,不再用俞桥本。清以后刊本较多,主要有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文瑞堂刊本,康熙六十年(1721年)宝纶堂刊本,光绪二十年(1894年)成都邓氏崇文斋刊本,以及1912年江东书局石印本,1954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196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等。

《伤寒杂病论》问世后,因战乱而散失。西晋王叔和经过广泛搜集,将原书伤寒部分编成《伤寒论》10卷,而未见到杂病部分。到北宋仁宗时,一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馆阁残旧书籍里发现了一部《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叫做《金匮玉函要略方》,一共有3卷。上卷讲伤寒病,中卷讲杂病,下卷记载方剂及妇科病的治疗。至神宗熙宁时,宋廷召集林亿等人对此节略本进行校订。因为《伤寒论》已有比较完整的王叔和编次的单行本,于是就把上卷删去,而只保留中、下卷。为了临床方便,又把下卷的方剂部分分别列在各种证候之下,仍编为上、中、下3卷。此外,还采集各家方书中转载仲景治疗杂病的医方及后世一些医家的良方,分类附在每篇之末,题名为“金匮要略方论”。后人将《金匮要略方论》简称为《金匮要略》或《金匮》。

查看该书籍完整介绍

目录分页

  • 《金匮要略》 卷上 ▪ 卷上·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一

    (论十三首脉证二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

  • 《金匮要略》 卷上 ▪ 卷上·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

  • 《金匮要略》 卷上 ▪ 卷上·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三

    (论一首证三条方十二首)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加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

  • 《金匮要略》 卷上 ▪ 卷上·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证二条方六首)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

  • 《金匮要略》 卷上 ▪ 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

    (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十一首)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

  • 《金匮要略》 卷上 ▪ 卷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六

    (论一首脉证九条方九首)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血痹,阴阳俱微,寸...

  • 《金匮要略》 卷上 ▪ 卷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七

    (论三首脉证四条方十六首)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目中反有浊唾诞...

  • 《金匮要略》 卷上 ▪ 卷上·奔豚气病脉证治八

    (论二首方三首)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奔豚汤方甘...

  • 《金匮要略》 卷上 ▪ 卷上·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九

    (论一首证一首方十首)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

  • 《金匮要略》 卷中 ▪ 卷中·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十

    (论一首脉证十六条方十四首)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以温药服之。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

  • 《金匮要略》 卷中 ▪ 卷中·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十一

    (论二首脉证十七条方二首)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肺中寒,吐浊涕。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肝中风者,头目目闰,两胁痛,行带伛,令人嗜甘。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

  • 《金匮要略》 卷中 ▪ 卷中·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

    (论一首脉二十一条方十八首)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

  • 《金匮要略》 卷中 ▪ 卷中·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十三

    (脉证九条方六首)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一作紧)...

  • 《金匮要略》 卷中 ▪ 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

    (论七首脉证五条方八首)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

  • 《金匮要略》 卷中 ▪ 卷中·黄疸病脉证并治十五

    (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