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徒 tú

    步行。说文解字:『徒,步行也。』易经˙贲卦˙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1.步卒﹑兵卒。诗经˙鲁颂˙閟宫:『公徒三万。』左传˙隐公四年:『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2.人,多指坏人。如:『暴徒』﹑『匪徒』﹑『不法之徒』。3.服膺﹑信仰某一宗教或学说的人。如:『信徒』﹑『教徒』﹑『基督徒』﹑... 【查看详细解释
  • 义徒 yì tú

    1.起义的徒众。后汉书˙卷五十八˙傅燮传:『率厉义徒,见有道而辅之,以济天下。』2.自愿跟随的人员。晋书˙卷六十二˙祖逖传:『宾客义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 【查看详细解释
  • 使徒 shǐ tú

    使shǐ

    基督教称耶稣的弟子约翰、彼得等十二人为使徒。后泛称被耶稣派遣,奉上帝之命以传教救人的人。 【查看详细解释
  • 信徒 xìn tú

    xìn

    信仰某一宗教的人。亦泛指信仰某主义﹑某学派﹑某伟人的人。如:『他是孔子的信徒。』 【查看详细解释
  • 僧徒 sēng tú

    sēng

    佛教的出家人。唐˙白居易˙留题天竺灵隐两寺诗:『僧徒多怅望,宾从亦裴回。』董西厢˙卷一:『由是僧徒知生疏于财而重于义,过善之,乃呼知事僧引于塔位一舍后。』或称为『僧众』。 【查看详细解释
  • 党徒 dǎng tú

    dǎng

    参加某一政党或派系的人。含有贬义。如:『此次游行活动中,该党党徒的抗争行为,无法获得社会大众认同。』 【查看详细解释
  • 凶徒 xiōng tú

    xiōng

    性行极恶的人。南朝梁˙任昉˙进梁公爵为王诏:『而本朝危切,樊邓遐远,凶徒盘据,水陆相望。』唐˙杜甫˙舟中苦热遣怀奉呈杨中丞通简台省诸公诗:『王室不肯微,凶徒略无惮。』[似]暴徒、恶徒、恶人 【查看详细解释
  • 刁徒 diāo tú

    diāo

    刁蛮的家伙。水浒传˙第三十六回:『赵家那厮,是个刁徒,如今暴得做个都头,知道什么义理!』金瓶梅˙第六回:『何九日自来惧西门庆是个刁徒,把持官府的人,只得收了银子,又吃了几杯酒。』 【查看详细解释
  • 匪徒 fěi tú

    fěi

    泛称为非做歹,行为不当的人。如:『掳人勒索的匪徒,真是泯灭良知,令人发指。』亦称为『匪爆、『匪人』。 【查看详细解释
  • 博徒 bó tú

    赌徒。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传:『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初刻拍案惊奇˙卷九:『交游的人,总是些剑客﹑博徒──杀人不偿命的亡赖子弟。』 【查看详细解释
  • 厮徒 sī tú

    操杂役低贱的人。史记˙卷七十˙张仪传:『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三国志˙卷二十五˙魏书˙高堂隆传:『今无若时之急,而使公卿大夫并与厮徒共供事役,闻之四夷,非嘉声也。』 【查看详细解释
  • 叛徒 pàn tú

    pàn

    对国家或团体有背叛行为的人。如:『叛徒不可饶恕。』 【查看详细解释
  • 司徒 sī tú

    1.职官名。周礼地官有大司徒,为六卿之一,掌理教化。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时改为司徒,主管教化,与大司马、大司空并为三公。魏沿用,但三公仅为虚衔,不涉朝政。隋唐以后三公参议政事。历代沿用,至明代而废。清代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2.复姓。如唐代有司徒映。 【查看详细解释
  • 吾徒 wú tú

    1.自称其门人。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2.我辈。文选˙班固˙答宾戏:『孔终篇于西狩,声盈塞于天渊,真吾徒之师表也。』晋书˙卷一一八˙姚兴载记下:『天时如此,正是霸王龙飞之秋,吾徒杖策之日。』 【查看详细解释
  • 奸徒 jiān tú

    jiān

    奸诈阴险的人。儒林外史˙第五十一回:『孟扛鼎之义士,再显神通;深谋诡计之奸徒,急偿夙债。』[似]奸棍 【查看详细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