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口 lì kǒu

    kǒu

    口齿伶俐,能言善辩。论语˙阳货:『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传˙端沐赐传:『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 【查看详细解释
  • 刺口 cì kǒu

    kǒu

    多嘴、多言。唐˙韩愈˙寄卢仝诗:『彼皆刺口论世事,有力未免遭驱使。』宋˙秦醇˙谭意哥传:『既至,则微服游于市,询意之所为。言意之美者不容刺口。』 【查看详细解释
  • 劈口 pī kǒu

    kǒu

    突然的开口。官场现形记˙第十回:『两个人便一同来到同庆里。见面之后,新嫂嫂劈口便问:「房子阿看好?」』 【查看详细解释
  • 勒口 lè kǒu

    kǒu

    以绳索或口罩等物套住嘴,使之不能发声。三国演义˙第三十回:『军士皆束草负薪,人衔枚,马勒口,黄昏时分,望乌巢进发。』 【查看详细解释
  • 北口 běi kǒu

    běikǒu

    张垣市的别名。见『张垣市』条。 【查看详细解释
  • 卖口 mài kǒu

    màikǒu

    夸口。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二折:『你你你,非敌手,强卖口,只待要战争酣处讨回头。』 【查看详细解释
  • 叉口 chā kǒu

    chākǒu

    袋口成叉角的布袋或麻袋。金瓶梅˙第六十回:『一个急急脚脚的老小,左手拏着一个黄豆巴斗,右手拏着一条绵花叉口,望前只管跑走。』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个人走将进来,将肩上叉口也似一件东西,往庭中一摔。』 【查看详细解释
  • 口业 kǒu yè

    kǒu

    1.佛教用语。指会造成未来苦乐果报的言语行为。宋˙苏轼˙胜相院经藏记:『结习口业,妄言绮语,论说古今﹑是非、成败。』2.唐宋时称文学的创作为『口业』。宋˙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3.赖以维生的产业。清史稿˙卷四˙世祖本纪一:『其令所在有司广加招徕,给以荒田,... 【查看详细解释
  • 口义 kǒu yì

    kǒu

    1.口述经义,为唐代科举取士的一种方法。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上:『明经停口义,复试墨义十条。』2.讲义。如宋胡瑗着有周易口义及洪范口义。 【查看详细解释
  • 口仇 kǒu chóu

    kǒuchóu

    因言语不合而引起的恶感。如:『他二人因口仇而结怨。』 【查看详细解释
  • 口令 kǒu lìng

    kǒulìng

    1.于作战、军队操练或做体操时,以简短的术语所下达的口头命令。文明小史˙第五十六回:『两面奏起军乐,洋教习一马当先,喊着德国操的口令。』2.一种用以识别敌我的口头暗号。 【查看详细解释
  • 口伐 kǒu fá

    kǒu

    用言语谴责他人。新唐书˙卷一○○˙郑善果传:『知公口伐,可汗如约,遂使边火息燧,朕何惜金石赐于公哉!』 【查看详细解释
  • 口传 kǒu chuán

    kǒuchuán

    1.口头传言。如:『口传不足为信。』2.以口传授。淮南子˙泛论:『此皆不着于法令,而圣人之所不口传也。』红楼梦˙第五回:『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亦作『口授』。 【查看详细解释
  • 口供 kǒu gōng

    kǒugōng

    诉讼关系人受审时,与案情有关的陈述。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向知县取了和尚口供,叫上那邻居来问。』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初审口供,你是亲见的,怎么如今说没有见?』亦称为『口词』、『口语』。 【查看详细解释
  • 口信 kǒu xìn

    kǒuxìn

    1.以口头传达的消息。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二折:『怕你写不及书信杗你则道个口信来。』2.口头上的诺言。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三折:『那厮无行止,失口信。』[反]1.书信 【查看详细解释
企业未签劳动合同 如何判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

企业未签劳动合同 如何判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

当未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当事人双方的主体资格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 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